梁 良
對位于臺北市區(qū)精華地段的這一大幢公共建筑和周邊的大塊廣場綠地,早已沒有幾個人把它看作“政治性的建筑”
去年被“陳水扁政府”以粗暴手法強迫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之“中正紀念堂”,終于在今年8月21日被新上任的“馬政府”將它恢復正身。
“行政院”通過了“教育部”的提案,釜底抽薪廢止了“臺灣民主紀念館”的法源依據(jù),并恢復“中正紀念堂”的法源名稱??上н@批新官僚做事沒有魄力,不敢趁熱打鐵一次性解決這個歷史鬧劇,留下了一條顯然會再起爭議的尾巴——關于要不要把“自由廣場”的牌匾再拆下,掛上原來的“大中至正”匾額,得由“教育部”舉行公民論壇廣征各界的意見再決定。
臺灣新“政府”上臺后之所以不能“馬上好”,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企圖凡事都“藍綠通吃”卻反而引致“藍綠都不領情”所造成。
其實,對于位在臺北市區(qū)精華地段的這一大幢公共建筑和周邊的大塊廣場綠地,早已沒有幾個人把它看作“政治性的建筑”,到過“中正紀念堂”而沒有看過任何紀念蔣中正文物的臺灣民眾不乏其人。
對來臺旅游的外來觀光客甚至是臺灣中南部居民北上旅游的人而言,此地是必游的名勝景點,不在“大中至正”的正門前拍照留念,幾乎無法證明你曾經到過臺北;而對住在大臺北地區(qū)的民眾,此地是假日休閑或活動聚會的落腳點,也是一年一度參加臺灣燈會的主場地;對于住在附近地區(qū)的鄰里,它更只是他們早晨來打太極練嗓子、傍晚來散步看魚的大公園;這也是婚紗攝影的最佳取景點,所以中正紀念堂旁邊的中山南路上開設的婚紗禮服店特多;此地甚至只是他們前往“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的路過之途而已。只有對那些真正熱衷政治活動的人,才會重視中正紀念堂的“政治意涵”,把此地定為示威游行和絕食抗議的圣地。
它的舊址是日據(jù)時代的炮兵隊所在,占地達75000坪(約近25萬平方米)與“總統(tǒng)府”的方向遙遙相對。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總統(tǒng)府”逝世,海內外各界“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與懷念”,6月即決議在臺北興建中正紀念堂,7月?lián)穸ìF(xiàn)址進行整體規(guī)劃,8月公開征求海內外建筑師提供建筑設計構想,陸續(xù)收到43件。最后決定采用楊卓成建筑師之設計,于1976年10月31日介石九秩誕辰紀念日舉行破土典禮并動工興建,至1980年4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
至于二期工程,興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所附屬的“國家戲劇院”、音樂廳及地下停車場,直至1987年才完工。
中正紀念堂主體建筑采用中華文化風格,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征“青天白日”。紀念堂建于三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八角,造成多數(shù)之“人”字形,聚于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頂用天壇寶藍琉璃瓦頂,藍中帶紫,與陽光相映。寶頂用金黃色,以顯其升華光耀之意。
紀念堂前方有25公頃的廣大庭園,兩側另有戲劇院及音樂廳各一,戲劇院之屋頂為“廡殿”、音樂廳之屋頂為“歇山”,與紀念堂之“八角頂”,成為“三山并立”之布局,而以高達70公尺的紀念堂為主體,顯然在風水上有一番考慮。
紀念堂之正門有“大中至正”牌樓,面臨中山南路,高30公尺,寬80公尺,距紀念堂中心線達470公尺。
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側門,北側面臨信義路為“大忠門”,南側面臨愛國東路為“大孝門”。園內南北兩側則有云漢池及光華池,配以人造假山、瀑布及半圓形拱橋,池內飼養(yǎng)紋彩斑爛的錦鯉;池邊綠茵如氈,3處盆景區(qū)栽種各式花卉超出50萬株。加上四周頗富古意的回廊與角亭圍,外側臨人行道之墻面上,每隔4.5公尺分掛中國式燈籠窗一個,有18種不同之花格與形狀,共246個,頗具特色。
在不少以臺北市為背景的現(xiàn)代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這面墻的獨特身影。這樣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置身于周邊的西式高樓中顯得十分別致耐看。
在紀念堂正館上層面對大門的蔣介石坐姿銅像相當雄偉,像高6.3公尺,三軍儀仗隊每隔一小時上演一次交接儀式,頗具看頭。6間文物展視室陳列了一些蔣氏的衣冠、文獻及照片等。
除了有形建筑之外,中正紀念堂很大一部分價值在于它的無形資產,那已成為臺灣民眾共同記憶的一部分。很多大型藝文活動,都在可容納10萬人的露天廣場中免費演出,連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羅蒂的臺北演唱會亦曾在此廣場上作戶外聯(lián)機轉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