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濤
新疆大頭魚又叫大頭魚、扁吻魚、虎魚等,體長一般約為80~94厘米,體重12~14千克,體重最大的可達50~60千克。身體肥大,呈長梭形,稍微側扁。頭部所占身體的比例較大,吻部扁平,口寬大,下頜略微突出于上頜之前。身體表面有細細的鱗片,但胸部裸露無鱗,腹部的鱗片則埋藏于皮的下面。背鰭有很強的硬刺,其后側具有細細的鋸齒。尾鰭呈分叉形。體背的顏色為青灰色,腹部為銀白色,每個鰭均呈淺橙紅色,體表有很多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斑點。
新疆大頭魚的分布區(qū)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車、阿瓦提、焉耆、烏拉斯臺、若羌、克孜河和博斯騰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受到很大破壞,數(shù)量十分稀少,現(xiàn)在僅殘存于阿克蘇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車爾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干河水的拜城縣孜爾水庫等地。
新疆大頭魚是隨著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漸形成,并定居于西北地區(qū)的物種,生活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地處干旱荒漠、水位變化較大、水溫較高的靜水水體或緩流的湖泊之中。棲息地大多河床寬闊,底質(zhì)多為土壤,沿岸多為放牧草場。大量的有機質(zhì)和無機鹽沖流入水,魚類餌料生物豐富。
新疆大頭魚屬于兇猛的大型食肉魚類,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4月底至5月初繁殖,產(chǎn)卵前首先逆水而上,在上游找到適合的水域后,雌性才在水草之間產(chǎn)卵,然后離開。雄性排精,使卵子受精,幼魚出生后,便再順水而下。
新疆大頭魚是我國的特產(chǎn)動物,也曾是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之一。它的個體大,其肉嫩如豆腐,其湯鮮如牛奶,魚頭比例也大,豐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帶民間的傳統(tǒng)滋補品。據(jù)說古時候生活在該地的居民并不以五谷雜糧,而僅以新疆大頭魚等魚類為食,被稱為“吃魚民族”。1958~1965年,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捕魚隊捕撈的新疆大頭魚的產(chǎn)量達140~260噸,占博斯騰湖年產(chǎn)魚量的20%。以后則逐年下降,直到絕產(chǎn)。到了1987年,連1條都難以發(fā)現(xiàn)了。
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新疆大頭魚的生境、生長、繁殖和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特點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研究,很多方面甚至一無所知,只顧盲目捕撈,無法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這一寶貴資源瀕臨絕滅。雖然現(xiàn)在有關部門正在采取措施,嚴格保護殘存的野生資源,但新疆大頭魚對環(huán)境的要求較為嚴格,成熟晚,需要7年左右的成長期,繁殖率也低,在種群數(shù)量過低的情況下,一時難以恢復。
使新疆大頭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設施的不斷建設,隔絕了其溯河產(chǎn)卵的洄游通道,致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繁殖活動。
此外,還有由于人們的無知所造成的后果。1965年以前,新疆大頭魚生活的水域群落組成較為單調(diào),僅有塔里木裂腹魚、條鰍魚等少數(shù)種類,而新疆大頭魚是其中較大的一種,處于該水域食物鏈的項極位置,很少競爭對手。1968~1970年,由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所謂“北魚南調(diào)”行動,使該地魚類的群落組成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達到30多種,并且?guī)肓藘疵偷氖橙怍~類赤鱸,種間斗爭日趨激烈,使新疆大頭魚在生存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新疆大頭魚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魚綱、鯉形目、鯉科。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新疆大頭魚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
責任編輯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