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麗
生活,應該是真實的、自然的、和諧的、美好的生命,也應該是值得尊重的。家。建筑,都應該是一個有生命、有生活的房子。這是設計師齊愛國對建筑一個家最真實的理解,也是他對于建筑和房子的夢想。他認為,只有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才能領悟到真善美的真諦,懂得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和享受美。正如他所努力追求的設計哲學,在生活中感悟藝術,在藝術中享受生活。
某天,摯友帶著雀躍的語調說。介紹一棟設計優(yōu)秀的房子給我,她告訴我,房子的主人——齊愛國博士早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02年至05年他以研究生土建筑為主要課題,考察了很多原生態(tài)生土窯洞和傳統(tǒng)聚落,是一個推崇自然和諧的身體力行者。從事室內設計實踐多年。她的一番介紹,激活了我的職業(yè)敏感神經,這樣一個對自然有著強烈眷戀的人,他的家又該是怎樣的性格呢?
按照齊愛國指引的路徑,穿過城市與鄉(xiāng)間連接的綠化帶,我們耳中充斥的汽車喇叭聲漸行漸遠,不久,便看到了被齊愛國稱之為為“無為居”的家。與通常設計師的別墅不同,這座隱匿在普通民房中的建筑,質樸得甚至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門扉輕起,眼前的景象卻著實在讓人意外,一陣清新的花香徐徐拂來,木質院門的影壁墻,隔開了自家庭院。穿過影壁,清涼的庭院呈現在我們眼前:庭院桌上怒放著百合花,裝有噴泉裝置的一池清水,蕩漾著漣漪,魚兒在浮萍間嬉戲,庭院的另一側。一叢茂盛的修竹則直抵屋頂,而修竹下有清脆的鳥叫聲,傾斜而下的陽光篩下影影綽綽的光暈……
這是個封閉的小院,整座建筑被中間的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分。如同傳統(tǒng)四合院一樣,南房主要是門廳和儲藏等附屬空間,北房則是主要的家居空間。建筑格局由南到北呈三層遞進方式。齊愛國介紹說,這是由于當地政府規(guī)定樓的凈高不得超過3.6米,所以在高度限制的情況下,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實現自己擁有陽光,庭院和青竹的居住夢想,便把主建筑的部分挖下去了60厘米,這樣主體建筑的實際內空間高度就達到了4.2米,并使主體建筑與前面的廊房與客房之間,形成了一個有臺階的下沉式庭院,還創(chuàng)造出一個擁有高大挑空的客廳空間。設計師進而采用鋼架結構把建筑分為上下兩層,分別隔出一個工作間、一個書房,一個主臥,一個主衛(wèi)和一條連接工作間與主臥的陽光走廊。
沿著庭院的臺階逐級而下,首先進人的是客廳空間,這里一掃普通住宅的公式化格局,顯得寬敞通透,由于孩子在市內讀書的原因,齊愛國并不經常在這里居住,所以這個巨大開敞的空間,便承載起會客廳和設計工作室的雙重角色。在這里,一面桔紅色的墻面映襯著白色書柜,散發(fā)出淡雅的氣息。巨大的巴西花梨木書桌非常特別,古舊精致,明式的圈椅則分布在書桌兩側……讓中式風在這棟住宅中隨處可見。最不同凡響的,是齊愛國將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借景透景的設計手法,在此空間中運用得酣暢淋漓:面對庭院的主建筑,墻面裝上了大面積的玻璃,既增加了空間的通透感,便于客廳采光,又把庭院中的景觀引入到客廳中,強化了內外空間的融合互動,也增強了空間的流動性,使整個空間生動起來。其實,這種流動性不僅反映在室內外空間的延伸上,還呈現于內部空間客廳、廚房,餐廳,二層的書房,陽光走廊的分割與聯系上。一層空間除了主臥,其余部分已被完全打通。讓生活區(qū)和工作區(qū)之間已沒了界限。客廳的盡頭,是開放式的廚房和吧臺。
通向二樓的木質樓梯,被做成懸空式,拾級而上,轉過身便是單獨辟出的閣樓式書房,其半人高的玻璃圍欄與高大的客廳空間發(fā)生著既獨立又開放的聯系,站在這里,能看到除了廚房以外的大半個客廳,猶如深處在劇院的包廂欣賞一出美妙的大戲。從書房出來,推開樓梯口的隔斷門,便是陽光走廊,茂盛的青竹俏皮地延伸進來,傾斜的陽光透過走廊的大玻璃播灑到客廳中。
如果不轉身去走廊,也可以拾級而上,到達位于屋頂的玻璃閣樓。說是閣樓實則并不狹窄,大概有30平方米的面積,這是一處新搭建的空間。整座建筑的結構由鋼和玻璃組成,為了實現空間的私密性和能阻擋夏季炙熱的陽光,設計師在四面玻璃墻上飾有厚重的深灰色窗簾,在建筑的頂部則安裝了木質天頂,這種條狀天頂在增加空間豐富性的同時,也實現了遮陽和私密性的要求。另外,為了保證下層庭院和客廳空間的采光,齊愛國還對不同時間的光線進行了精確的計算,并在靠近北面的屋頂處設計了可開合的遮陽布,從而避免了屋頂建筑對光線的阻擋。
在這里,清素淡雅的灰與深沉厚重的磚紅色兩種色調相得益彰,營造出簡素的空間氛圍。簡潔大氣的粗皮黑色沙發(fā),古舊的紅色圈椅和角桌,讓這個簡素懷舊的空間更多了幾分古艷和鮮活。工作之余,可坐在這里觀賞夕陽,聆聽微風下雨的日子,則可看書聽雨,寫書作畫,觸摸雨露,這是多么悠閑愜意的生活啊。
這個家處處充滿了生機,主人通過精心設計賦予了這座房子以樸質而舒適的靈魂。在這里,建筑,家和生活是一個血肉相容的整體,一切都是自然生成的。正如攝影師所說,“這是一棟設計得很優(yōu)秀。很適合居住及生活的房子,但卻不容易用鏡頭去表現。因為任何鏡頭語言的呈現都不足以將它的靈魂盡顯。但它又的確是一處出色的居家空間,只有深入其中,去感覺,去體驗,才能和它實現真正的對話?!?/p>
除此之外,最讓設計師引以為傲的是,建筑設計中對環(huán)保的考慮以及剩料的再次利用。如用于地面的紅磚不僅是可呼吸的材料,而且成本也比地板或石材低很多,用于走廊和閣樓天頂的木條都是工程上的剩料。特別是剛落成的30平方米面積的玻璃閣樓,他對所有材料和人工費僅消費不到4萬元的成本控制很滿意。在這座房子中,那些看似無用武之地的剩料,經設計師的手化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