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愛
到內蒙古草原旅行,在道路兩旁的高崗、山坡上,常??梢钥匆娊鹱炙蔚拇笫眩焉喜逵性S多樹枝,它就是蒙古人所稱的敖包。如果在七、八月牧草最繁茂的季節(jié)到這里旅行,可能還會遇到牧民祭祀敖包。牧民向敖包敬獻牛羊肉、馬奶酒,焚香膜拜,還有喇嘛在高聲誦讀佛經(jīng)。在敖包的樹枝上,還系有許多彩色的布帶隨風飄揚,這布帶被稱作“幡”,是藏傳佛教常用的一種旗幟。外地來此的旅行者,常常為這熱鬧的場面所吸引,停車止步看個究竟。
那么,敖包為何物?牧民為什么要祭祀敖包?在祭祀敖包的背后隱藏著什么謎團?
敖包是山林的象征
如果仔細觀察敖包,便會發(fā)現(xiàn)敖包是用大小不一的碎石堆積起來的,底大頂小,有如埃及的金字塔,只是其規(guī)模要比金字塔小很多,確切地說敖包就是一個大石堆。走近敖包的牧民,通常要向敖包添上幾塊石頭,以表示敬意。于是,敖包不斷由小變大,敖包通常高2~3米左右,達到這種高度,牧民一般便停止了添石活動。因此,敖包是許許多多的牧民集體堆成的,它表達了牧民的美好心愿,是敬神的重要方式。
敖包的形狀有如常見的山峰,這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不過由于特殊的原因,有的敖包形狀稍異一些。最引人注意的是,在敖包石堆的上面,通常都插有若干樹枝,這樹枝多是干枯的樹枝。敖包石堆中很少有土壤,即使把活的樹枝插在敖包中,過不了多久也會干枯起來。敖包上的樹枝是干什么用的?在祭祀敖包的時候,樹枝上可以懸掛彩旗,這只是樹枝的一種功用而已,其實樹枝是樹林的象征。山峰上生長有樹木,敖包石堆象征山石,樹枝象征樹木,既有山石又有樹木,敖包便具有了山林的景觀,是山林的象征,取其形,象其意,形象逼真地表現(xiàn)了山林的存在。按照古代人的觀念,神靈棲息、寄托在山林之中。敖包是祭祀神靈的場所,要把神靈吸引過來拜祭,必須具有山林的形象才能達到其目的。
游牧民族對山林的崇拜
蒙古牧民祭祀敖包,是對山林表示敬畏和崇拜。牧民在草原上放牧,為什么要崇拜山林呢?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從類人猿向人類的轉變,是在森林中完成的。人類出現(xiàn)以后,曾長期在森林中棲息生活,森林是人類最早的家園。后來,由于人類數(shù)量不斷增多,森林所提供的食物已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開始走出森林。在走出森林以后,一部分人從事農業(yè)耕種,另一部分人從事放牧。從事放牧的,便形成了游牧民族。
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們的祖先曾在額爾古納河沿岸的森林中生活很久。據(jù)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史集》記載:“那里四周惟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過一條羊腸小道,歷盡艱難險阻可達其間外,任何一面別無途徑?!焙髞?,他們用干柴烈火燒熔了山壁,才走出大山,來到了草原。
其實,蒙古人雖然大部分走出了森林,卻仍有少部分居留在森林之中,他們被稱作“森林中百姓”?!睹晒琶厥贰?又作《元朝秘史》)記載說,兔兒年(1207年)成吉思汗曾命拙赤去征伐“森林中百姓”,“森林中百姓”中的不里牙惕部,就是今日俄國外貝加爾的布里亞特人。
游牧民族曾長期以森林為家,依賴森林生存,故而對大山和森林產生了敬畏的心理,出現(xiàn)了對山林的崇拜。許多游牧民族都認為,人類的生命來源于山林,人死以后其靈魂要回歸到山林中去,就是落葉歸根。例如烏丸(又稱烏桓)人認為,人死以后其靈魂要回到赤山中,有赤山神管理。契丹人認為,人死以后其靈魂要回到黑山中,由黑山神管理。所謂赤山、黑山,都是大興安嶺的一部分。
游牧民族雖然走出了山林,然而敬畏山林、崇拜山林的思想并沒有消失,他們在草原上仍然想方設法祭祀山林。匈奴人、鮮卑人都是游牧民族,他們祭祀森林的活動,被稱作“蹛林”。所謂蹛林,就是繞林而祭,被漢族史家稱作“秋社”,是在秋高馬肥的八月舉行。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森林,就在地面上插有許多柳樹枝,象征森林,然后“眾騎馳繞三周而止”。蒙古人在敖包上插樹枝以象征森林,就是仿照此例而來。在成吉思汗時代,有繞樹跳躍以示歡慶的活力,與匈奴人、鮮卑人的蹛林極為相似,可能是受蹄林影響的結果,可以看作是蹛林的遺風。這時,蒙古人對山林的崇拜,主要是通過祭祀敖包來表示。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正藍旗境內,考古學家曾發(fā)現(xiàn)了元代的敖包遺址,證明在元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祭祀敖包的儀式。
敖包位置的選擇
內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很多,隨處可見。這些敖包多設在地勢比較高的土岡或山丘上。敖包設在土岡上居多,只有少數(shù)設在低矮的山丘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在錫林浩特市區(qū)北部的小山上設有一個敖包,此山被稱作“敖包山”。又如查干敖包,設在錫林浩特市以西30千米的一座小山上。這是一個敖包群,共有13座敖包,大敖包居中,其余12座小敖包分立在大敖包的四周。
敖包設在高敞的地方是有原因的。在古代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神靈尊貴,人類低賤,神靈在冥冥中掌握人類的命運,人的生老病死、國家的改朝換代、天時的好壞,統(tǒng)統(tǒng)由上天的神靈決定。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人類供奉祭祀的神靈,必須高高在上。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多級的高臺建筑,即是最好的證明。敖包是牧民自發(fā)設立的,無力修筑堂皇的殿閣,只有把敖包設在地勢高敞的地方,才能顯示出神靈的尊貴。
另一方面,敖包是供牧民祭祀的場所,必須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吸引牧民前來祭祀。前者是出于信仰的考慮,后者是出于實際需要的考慮。
祭祀敖包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蒙古人最初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祭祀活動由薩滿主持。元代以后,藏傳佛教進入內蒙古草原地區(qū),修建了許多喇嘛廟。于是,藏傳佛教很快取代了薩滿教,祭祀敖包改由喇嘛主持。喇嘛口誦佛經(jīng)咒語,為牧民驅逐妖魔,祈求風調雨順,五畜興旺,家人老幼健康。牧民的祭文充滿了對神靈的頌揚和祈盼:“愿草原變綠,愿草原噴涌?!辈菰辖?jīng)常出現(xiàn)白災(雪災)和黑災(干旱),牧民祈求神靈降福,使草原碧綠成茵,保證大小牲畜平安。
敖包的其他功用
在遼闊空曠的大草原上,除了少許的河流、湖泊和山岡以外,具有標志性的地形地物非常稀少,這給牧民、特別是外來的旅行者造成了許多困難。牧民搭建的蒙古包不是永久性的建筑,要經(jīng)常遷移。因為牧民有夏營地和冬營地,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遷移;即使在水草豐美的夏天,牧民也是逐水草而行,不能長期住在一個地方。因此,蒙古包不能作為永久性的路標。
草原上的敖包星羅棋布,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敖包成為最理想的路標。只要記住了敖包的
形狀和位置(如高矮、大小、間距等),便可以按敖包行走,尋找到目的地。實際上牧民騎馬遠行,除以山、河為路標以外,敖包成為最理想的路標,這是牧民遠行不迷路的重要法寶。
對于外來的旅行者,在沒有發(fā)明衛(wèi)星定位儀以前,除使用羅盤儀辨別方向,在沙漠草原地區(qū)多留心敖包,記住了敖包的特征和位置,便可以找到歸路。1927年黃文弼自包頭走向額濟納旗實地考察,在日記中對敖包的特征有詳細記錄。他記錄說,在古盧巴胡圖格,有一處敖包(原文作瑙包)系拾石堆積,規(guī)模不大,在敖包上架一枯木若人形;在另一敖包上置一駱駝枯骨。這種極具特征的敖包,顯然可以作為路標。黃文弼對敖包特征記錄如此詳細,很可能是他考慮了歸途中可以利用其順利地找到來時的路。
敖包除了作為路標以外,還成為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場所。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既要隱蔽,又要遠離居民區(qū)。在大城市中,談情說愛主要選在公園中,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要尋找一個雙方都熟悉、便于會見的場所,卻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敖包便成為蒙古族姑娘小伙談情說愛的理想場所。在20世紀50年代,有一部電影名叫《草原上的人們》,描繪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相親相愛的故事。電影的插曲名叫《敖包相會》,旋律優(yōu)美動聽,感染了許多人,當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鞍桨鄷痹趦让晒挪菰鲜菍乙姴货r,成為愛情的另一個代名詞。
祭祀敖包,是蒙古人常見的習俗。它不限于北方內蒙古草原,在有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祭祀敖包活動。據(jù)報道,在云南北部與四川交界的瀘沽湖畔居住的蒙古人,也有祭祀敖包的風俗。
敖包是山林的象征,在蒙古人走出山林以后,他們記住了那段漫長的森林生活。祭祀敖包,實際上是蒙古人對山林生活的回憶。古老的傳說代代相傳,古老的習俗綿延不斷。在遙遠的古代,由于科學技術落后,人們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缺乏了解,誤認為是神靈作祟的結果。按著這種幼稚的認識,人們只有祭祀神靈,取得神靈的歡愉和憐憫,神靈才能少發(fā)淫威,減少對人類的懲罰?;谶@種認識,蒙古人認為祭祀敖包是一種娛神的最好方式。在象征山林的敖包上,聚集了山林中的諸神,既有主司刮風下雨的天神,又有主管生老病死的死神,還有其祖先的神靈。對山林的崇拜,實際上是對諸神的崇拜。從蒙古人的祭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祭祀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免除各種災害,保證草原的安全。草原是牧民的生命線,草原的好壞直接影響畜牧業(yè)的收成和牧民的生活。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蒙古人對敖包的祭祀,不管其祭祀方式如何,實際上是表達了他們對氣候的關注和對環(huán)境的關心。他們苦苦祈盼的是綠色的草原,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值得贊許的。我們以這個角度來觀察敖包祭祀,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增加環(huán)保意識,是很有意義的探索。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