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存
頂真,也稱“頂針”、“聯(lián)珠”、“蟬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修辭手法。其特點是用聯(lián)語中前一句的末字(詞)作為后一句的起字(詞),句子首尾相連,上遞下接,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氣呵成,讀來令人拍手叫絕。
1.明朝時候,南京金水河是人們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這兒來觀景、釣魚。這天,文人胡子祺帶著八歲的解縉來這兒玩。胡子祺知道解縉聰明伶俐,就讓他對對子。胡子祺出了這么一個上聯(lián):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意思是說,金水河兩岸剛長出黃色嫩芽的柳條,就跟金線似的低垂著,有人在河里釣到了金魚,就用柳條穿上金魚的嘴提溜著。這個上聯(lián)是個“頂真聯(lián)”,就是前半句的末尾一個詞——“金線柳”,又是后半句的頭一個詞。同時這還是復字對,一共用了四個“金”字。
解縉是怎么對的呢?他看著游人里邊,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婦女,就對了個下句:
玉欄桿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簪,是古代人用它來別住頭發(fā)的。有銀的、銅的、骨頭的,還有玉的,簪子的一頭常常雕刻著一些花鳥;“玉人”,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婦女。解縉的下聯(lián)也是頂真對,前半句末尾的“玉簪花”,正好是后半句的開頭。同時,也是復字對,連著用了四個“玉”字,跟上聯(lián)的四個“金”字對得又準又好,意思也不錯。
2.清代進步思想家魏源,11歲時曾揭露過當?shù)匾粋€舉人把抄襲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進行炫耀的可恥行為。那舉人惱羞成怒,指著一個燈籠中的蠟燭借題發(fā)揮說:油蘸蠟燭,燭內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當即以燈籠為題反駁道: 紙糊燈籠,籠邊多眼,眼里無珠。
此后那舉人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3.下面一副戲臺聯(lián)堪稱頂真聯(lián)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這副頂真楹聯(lián)概括力極強,僅用了八個字,就把戲劇演員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來了,該聯(lián)對仗工穩(wěn),精巧風趣,聯(lián)意雋永,是一副絕妙戲聯(lián)。
4.聽雨雨住,住聽雨樓邊,住聽雨聲,聲滴滴,聽、聽、聽;
觀潮潮來,來觀潮閣上,來觀潮浪,浪濤濤,觀、觀、觀。
這副頂真對,既有句內頂真,又有分句之間的頂真。上聯(lián)妙用一字兩義,“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聽雨觀潮之妙趣隨著語意的跳躍盡納聯(lián)中。
5.壽祿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豐,豐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臺,臺享榮華富貴,貴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順也;
晦氣如東海,海真大,大貪鬼,鬼面獸心,心術不端,端是財痞雜種,終必一死,死無下葬墓地,地伏餓狼,狼撕其身,身敗名裂哉!
相傳這副楹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個好吹牛拍馬的富家子弟給一個大富翁送的壽聯(lián)。做壽之日無人能對下聯(lián),喜得富翁眉開眼笑。一個窮秀才見了上聯(lián),即對出下聯(lián),叫一小孩送上,氣得富翁七竅生煙,壽席不歡而散。這副楹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都是采用頂真法創(chuàng)制的,聯(lián)語像一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子,上聯(lián)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聯(lián)卻把富翁罵得狗血噴頭,令人拍手稱快。
6.傳說從前有一書生上京趕考,在過一座獨木橋時,迎面來了個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說要出一上聯(lián)請書生對,如對出了下聯(lián),她才肯讓書生先過橋。姑娘出的上聯(lián)是:“竹擔挑,挑竹擔,竹擔挑竹竹挑竹?!睍粫r對不出下聯(lián),只得轉身讓姑娘先過橋。后來,書生路過一座莊園時,見大門上的銅環(huán)鎖著銅鎖,觸發(fā)靈感,立即想出了下聯(lián):“銅環(huán)鎖,鎖銅環(huán),銅環(huán)鎖銅銅鎖銅?!边@副26個字的對聯(lián),僅由不同的6個字重復組成,也算是一副絕妙的疊詞聯(lián)。
7.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
橘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此聯(lián)為湖南長沙流行較廣的一副頂真聯(lián)。而且“閣-鴿”、“洲-舟”是同音字,新穎別致,頗見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