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強
1979年4月4日凌晨,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里·布托(貝·布托之父)雙手被反縛,在保安人員的押送下,步往絞刑臺。在死牢里關了1年后,51歲的布托顯得蒼白瘦弱。很快,絞索套在了他的脖子上,他的身體離開了地面。巴基斯坦政治舞臺上最顯赫家族的厄運從此開始。
幾次大難不死,
登上巴基斯坦權力巔峰
1928年1月5日,阿里·布托出生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卡納縣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里。很小的時候起,布托的父親就開始向他灌輸富國理念,培養(yǎng)他對政治的興趣。他對布托說:政治好比建造一座廟宇和一座房子,政治家既要有淵博的歷史知識,又要有身手不凡的建造技術,還要有鍥而不舍的意志和決心,只有先打好地基,然后才能在這基礎上添磚加瓦。父親的話,對布托影響很大,他很快迷上了政治。為了加強對世界的了解,他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隨后又在英國獲得了法學碩士學位,并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聘為教師,成為該校的第一名亞洲講師。1953年,心懷國事的他回到了巴基斯坦,開始了坎坷的政治生涯。
1967年,阿里·布托一手組織成立了人民黨,任該黨主席,并以“民主和和平”為該黨的宗旨,立刻在整個巴基斯坦引起很大反響。布托的“大熱”令當時的總統(tǒng)阿尤布十分恐慌,他曾先后兩次派人槍殺布托,但都沒有成功,后又把布托投進了監(jiān)獄。這立刻引發(fā)了全國性的示威游行。無奈之下,阿尤布只好宣告下野,將權力移交給巴基斯坦陸軍總司令葉海亞·汗。葉海亞幾經權衡,決定讓布托進入他的內閣。但是,葉海亞深知布托在全國的影響,于是決定除掉他。不過死神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布托。在桑加爾,葉海亞派去的刺客曾向布托開槍長達1小時,然而,布托卻奇跡般地安然無恙。葉海亞又派人在布托的食物里投毒,布托仍舊大難不死。
1971年11月21日,印度以“邊界受到威脅”為名派兵進入東巴基斯坦。12月17日,巴基斯坦軍隊向印度軍投降。葉海亞由于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受到了巴基斯坦國內的一致譴責,被迫宣告下臺。布托借此機會走上巴基斯坦政治舞臺的最高峰。
破格提拔“自己人”卻遭背叛
布托上臺后,開始迅速調整巴基斯坦的對內對外關系,并妥善解決了印巴沖突。1973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國民議會一致通過新憲法,布托出任新內閣總理。他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剝奪大家族對國民經濟的壟斷,將銀行、保險、交通運輸、電力、礦山、化工、機械等重要部門收歸國有。他推行土地改革,反對少數(shù)人對土地的控制,這些措施得到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卻觸動了大企業(yè)家和大地主的利益。1977年布托繼任總理。這讓那些大資本家的代理人異常惱火。他們組織的反政府活動逐漸演化成大規(guī)模武裝沖突。
在內患不斷的情況下,布托最擔心軍方的反戈一擊,因此他破格越級提拔他眼中的“自己人”——當時的第三軍軍長齊亞·哈克擔任陸軍總參謀長,同時答應10月份重新舉行大選。
無意中走上前臺的齊亞·哈克絕不像布托想象得那么簡單。作為大資本家利益的代表,哈克并不贊成布托的激進改革措施造成的國內動蕩。7月3日,哈克和各軍司令到總理官邸拜訪布托,并向布托表示,軍隊支持布托,對布托是忠誠的。布托很高興。大家一起共進晚餐,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此話說完不到兩天,7月5日凌晨,齊亞·哈克以制止內亂為由,翻臉不認人,逮捕了布托及其內閣成員。隨后,巴基斯坦電臺向全世界報道了一條重大新聞:巴基斯坦武裝部隊接管了政府。
在監(jiān)獄里,布托房間的門關得嚴嚴的。一天晚上,他朝外看了許久,他感到不自在——通脊梁骨的涼,倒不是因為真的發(fā)冷,而是因為感到“在這里,在我的國家處處密布著變幻無常的黑云”。布托在其獄中筆記中這樣寫道:“我不是個乞丐:我不打算乞求什么施舍;我相信,我的同胞們絕不會沉默。”7月28日,考慮到布托的影響力,哈克將他釋放出來,并希望他能夠對國內政策進行一下反思。誰知布托回到他的家鄉(xiāng)卡拉奇,立刻召開了人民黨執(zhí)行委員會議,決定人民黨繼續(xù)參加10月l8日的選舉,試圖延續(xù)自己的治國政策和理念。這一舉措讓大資本家們大大加強了對他的調查。數(shù)件被指控的罪名如謀殺、綁架、受賄等一齊壓在布托頭上。9月3日上午,布托再次被捕,10天后被保釋出來。9月17日,距離競選運動只有兩天的時候,軍方又逮捕了布托。
絞刑架上結束一生
1978年3月18日,巴基斯坦的拉合爾高等法院對布托一案進行了判決,宣判布托因1974年下令進行政治謀殺而判處絞刑。對布托的判決一宣布,巴基斯坦國內的氣氛再度緊張。為了防止暴亂,齊亞·哈克采取緊急措施:對布托一家實行了嚴密地監(jiān)禁,所有的政治活動完全被取締,數(shù)百名人民黨黨員被投進監(jiān)獄。盡管如此,拉合爾還是有數(shù)千人上街游行示威,但顯然已經無濟于事了,因為哈克已經完全控制住了局勢。
布托被判處死刑的消息傳出后,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孟加拉國人民聯(lián)盟主席阿利姆·拉齊發(fā)表聲明要求聯(lián)合國等國際社會阻止巴政府對布托執(zhí)行死刑。羅馬尼亞總統(tǒng)齊奧塞斯庫親自給齊亞·哈克寫信,懇求他停止執(zhí)行對布托的死刑判決。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也對布托伸出救援的雙手,多次呼吁赦免布托。聯(lián)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危急關頭發(fā)電報給巴基斯坦,希望對布托給予寬大處理。美國總統(tǒng)卡特、法國總統(tǒng)德斯坦、英國首相卡拉漢等都分別致電致函巴基斯坦當局,要求對布托實行寬恕,保全他的性命。
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最終也沒能挽救布托。1979年4月3日,被關押在拉瓦爾品第中央監(jiān)獄的布托同自己的妻女作最后的訣別。布托的愛女貝·布托在《東方女兒》一書中,動情地描寫了這一永別的情景。布托說:“你們母女吃了許多的苦。既然他們要在今夜殺死我,我想你們也應得到擺脫。如果你們希望得到思想上的平靜,并且重新振興你們的生活,你們一定要去歐洲?!?
2007年12月27日,貝·布托在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參選僅僅2個月后,魂斷競選集會。布托家族的悲劇仍在繼續(xù)。
(摘自《環(huán)球時報》 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