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均
1783年,一個面容清秀的年輕人懷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來到了世界藝術之都——維也納。他剛站穩(wěn)腳,就拜訪了當時正住在維也納的大音樂家莫扎特。莫扎特雖然貴為一代藝術大家,但對眼前的這位年輕人卻十分熱情,不僅為他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并且還毫不吝嗇地對其進行了認真的指導。為了鼓勵年輕人,莫扎特還抽空參加了年輕人的演奏會。給年輕人捧場。在公開場合,莫扎特聆聽了年輕人奔放流暢的鋼琴演奏之后,高度贊揚道:“你們應該注意這個年輕人,他將來一定能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他的音樂?!笔艿娇隙ǖ哪贻p人本想留在維也納好好向莫扎特學習。但不幸的是,正在這時,家里傳來了他母親病危的消息,無奈之下,他懷著對莫扎特滿腔感激的心情匆匆地趕向家中。
1792年,這個年輕人再次來到了維也納。不過,這時莫扎特已經(jīng)離開了此地。于是,年輕人決定投入到和莫扎特齊名的音樂大師海頓的門下。當時的海頓雖然收留了他,但由于其正忙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無暇給予年輕人太多的幫助和指導。一次,在批改作業(yè)時,海頓對年輕人故意出錯的地方竟然沒有覺察到。年輕人頓時失望透頂,覺得這樣的學習對自己實在沒有多大的幫助,于是,年輕人便偷偷到別處去偷課學藝,后來,干脆辭別了海頓。另換了老師。
后來,這個天資聰慧的年輕人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一舉成名,憑借著《英雄》《命運交響曲》《月光》等經(jīng)典作品,讓全世界都記住了他的名字——貝多芬。貝多芬成名后,對莫扎特曾經(jīng)給予他的幫助始終念念不忘,并多次登門拜謝。但對于師從海頓大師一事,卻很少提及。在其出版第一號作品的時候,也沒有加上“獻給老師海頓”的獻詞。海頓對這件事表面上還是維持滿不在乎的紳士風度,但內(nèi)心里卻覺得很不是滋味。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不必說舉世聞名的音樂大師海頓了,就是平淡庸俗的我們亦會經(jīng)常犯類似的錯誤。很多時候,明知道自己沒有那么多精力去應付一件事,但為了面子抑或是為了其他,還是勉強自己去應承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不僅難為了自己,而且也可能耽誤了別人。忙活了半天,費力卻不討好,這又是何必呢。
其實,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當我們把自身的難處給對方講清后,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婉言推辭掉自己確實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真誠地給他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幫他介紹一些有用的線索等等。這樣做不僅起到了真正地幫助對方解決燃眉之急的作用,而且也不會使彼此感到難堪,更不會像海頓那樣在事后落下滿腹的委屈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