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陽
記得先前看過這樣一篇科幻小說: 人類利用蛇冬眠的習性將它送到很遠的未知星球上去,探尋那里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結果蛇再也沒回來,人類當然以為那里是地獄無疑。實際上正相反,那里簡直就是個伊甸園。只是由于蛇在那里吃得太好了,長得過于肥碩,當飛船放出音樂呼喚它回艙時,它也的確想回來,但身體再也鉆不進當初的艙口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火星探險的最大特點也在于此。一切將在隔著浩瀚空間之外的另一個世界發(fā)生,如果出發(fā)之前沒有準備好一切,一旦出現問題,很有可能就會完全無法補救。
登上火星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這個旅程還遠未確定,按捺不住的卻大有人在。當進步的技術讓人類逐漸接近夢想時,人類自己卻成了這個旅程中最脆弱的部分。擁擠、沒有隱私、勞累、食物單調、交流受限和故障的威脅,都考驗著執(zhí)行長期任務的宇航員。不過還好,航天實驗向來都不缺志愿者,如同人們當年編織登月夢想一樣,就在人們紛紛聚焦火星照片及熱議其是否存在生命時,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著手為“登陸”火星做準備了。
沙漠深處的“火星基地”
深紅色的土壤,靛藍色的火山坑,高達37.8℃的地表溫度,這就是人們向往的火星?其實這是一片位于美國猶他州的大沙漠。猶他州沙漠是一片赤紅的不毛之地,其巖石地形與火星的地表結構有些相似。在這片貧瘠的紅色沙漠深處有一座破舊的形似“鐵罐頭”的白色建筑,不過它的名字卻是十分響亮——火星沙漠研究站。將來在火星上,人類居住的高樓大廈有可能就是這些“鐵罐頭”似的建筑,科學家們把它稱作“中心”?!爸行摹崩锏臍鈮汉脱鯕夂颗c地球相仿,使人類可以延續(xù)地球上的生活。一旦走出戶外,太空服和頭盔將變得必不可少。一批火星探險志愿者在這片貧瘠的荒漠上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火星生存體驗”活動。這些火星探險“發(fā)燒友”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向世人證明移民火星不但可行,而且是越快越好。
既然是生存體驗, 那自然一切都盡可能真實地模擬火星生活。志愿者不但要穿著形同宇航員裝備的“太空服”和笨重的靴子,還要背著相同的呼吸器。他們動作遲緩地行走在崎嶇不平的路面上,艱難地攀爬過光禿的沙丘,模擬采集“火星表面樣本”。雖然志愿者的裝備已經是真實太空服的簡化版了,可是用于體驗攀爬火星沙丘已經足夠了,不消多時,幾乎人人都已經累得氣喘吁吁。此外, 志愿者們還必須嚴守規(guī)則, 只有在進入模擬太空艙內部后才能脫下笨重的“ 太空服”。實際上,火星上的重力只相當于地球上的1/3,因此,在真實的火星上行走和執(zhí)行任務會更加困難。
“鐵罐頭”似的太空艙內部是“宇航員”們的餐廳、起居室、工作室和衛(wèi)生間。各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之間通過一把垂直的扶梯相互連接。不過,這里的生活設施卻是非常簡陋,所有志愿者只能睡在狹窄的地板上,每4天才可以洗一次澡。而最讓大家抱怨的是,上網的速度慢如蝸牛,其實這也是在模擬從地球至火星遙遠距離之間真實的信息傳輸速度。
不過還好,廚房內的食物卻非常豐富:新鮮土豆、洋蔥、面包,甚至還有花生醬。因為人們相信,人類未來登陸火星之后,會在那里建立大量的農作物溫室,到那時,“火星蔬菜”、“火星小麥”自然唾手可得。
欲上火星先到北極
在加拿大北部距離北極點大約1600千米的地方,有一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德文島。德文島上到處是貧瘠冰冷的荒漠,即使在夏天,這里的氣溫也很少超過1 0℃,冬天溫度最低可達-50℃。島上幾乎寸草不生,其表面為巖脊、谷地和隕石坑所覆蓋。地表崎嶇不平,紅色的土壤上隨處可見斑斑駁駁的碎石,極地風暴神出鬼沒,各種射線穿透稀薄大氣直達地表,這里被稱為是“地球上最接近火星環(huán)境的地方”。
2 0 0 7年,一行6人的研究人員在德文島的閃光線火星北極研究站度過了異常艱苦的4個月。這是火星協會迄今為止最艱苦的實驗,那里距最近的人類居住區(qū)也要飛行一個半小時。修建在德文島上的閃光線火星北極研究站—— 同樣是“鐵罐頭”似的圓柱形建筑,主要由幾部分組成:可供6人生活與工作的三層“生活艙”、可充氣的溫室、可存放自動考察車的車庫以及一組太陽能電池板。艙外是約13厘米厚的防護罩,用以隔絕太陽輻射。
在長達4個月的時間里,6名研究人員出門前都要穿上模擬太空服,雖然這些只不過都是道具——一套白色工裝褲加一個魚缸似的頭盔,從背包里伸出的一根管子不停地吹著空氣。他們白天在島上荒蕪的土地上漫步,直到晚上才回到生活的“太空艙”。而居住艙的增壓也是模擬的,外面的空氣其實很新鮮。盡管研究人員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他們樂于假扮火星宇航員,被一起關上幾個月。
此次任務是為了探索人類生活在火星上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比如在火星環(huán)境下, 一個人需要用多少水。因為,即使火星上的宇航員所使用的水能達到90%的循環(huán)利用,他們所使用的水也將超過太空船的重量。在限制研究人員兩天洗一次澡的情況下,火星協會發(fā)現,平均每人一天的用水量將達16千克,接近了一般居民的用水限量,而水的保存也是試驗的重要目的之一。
“登陸火星”500天
雖然人類已經擁有了成功飛往國際空間站的經驗,但飛往火星卻完全不是同一回事。為了檢驗人類在外太空活動中的長期承受能力,以及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宇航員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并了解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歐洲航天局最近啟動了一項名為“火星500天”的實驗計劃。由該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招募到的6名志愿者,將展開一次歷時520天左右與世隔絕的“火星之旅”。
不過,該“火星之旅”的目的地是位于莫斯科一個總面積僅200平方米的密封實驗艙。作為世界上同類實驗中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實驗將模擬從地球飛向火星的250天旅程、30天的火星考察和2 4 0天返程飛行的全部過程。雖然志愿者們乘坐的“火星飛船”自始至終都不會離開地面,但所有的飛行、著陸環(huán)節(jié)都將按照真實場景一一呈現。模擬飛船由醫(yī)療艙、生活艙、登陸艙、儲物艙4個相連的密閉艙組成,占地200平方米,總容積為550立方米。一旦艙門關閉后,志愿者就將“ 與世隔絕” , 所有飲食起居都將完全模擬真實的太空生活。在接近“火星”時,他們的時鐘還會調整為火星時間——每天24小時40分鐘。
同時,志愿者們在實驗期間還要完成一系列預定的科學實驗任務。真實的火星之旅中,宇航員們將長期處于一個狹小且全封閉的太空艙里,很有可能會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再加上遠離地球家園,飛船之外的宇宙空間茫茫無垠,而且前途未卜,危機四伏,隕石撞擊飛船、氧氣罐爆炸、太陽能板突然失靈都會使人恐懼不安。因此,此次實驗還將模擬出各種突發(fā)的緊急情況,志愿者們將不得不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自行解決各種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因為向“地面”求救是根本來不及的,因為通信會滯后40分鐘,這正是信號穿越地球與火星之間5600多萬千米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志愿者們的食物也都是經過嚴格計算并事先包裝好,最后被放進儲物艙中的。而由于儲存的食物數量有限,志愿者還必須學會內部協調,因為長期限量進食很可能影響人的情緒,造成人際關系緊張。此外,如果要進行長途火星之旅,宇航員還可能需要學會在太空中“生產”大部分所需食品,比如在溫室中種植蔬菜等。
實驗開始后,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否則志愿者都必須始終待在艙內,飲食起居一律模擬太空生活。他們不僅可以“看”到飛船發(fā)射升空后,地球被迅速地拋在身后的場景,還可在飛船“著陸”后踏上“火星表面”,模擬勘探過程。為了讓著陸場景更真實,研究人員還特意修筑了一個類似火星表面的紅色場地,土壤的顏色和質感幾乎能以假亂真。飛船“著陸”前,“宇航員”將按指令進入登陸艙。在那里,他們將保持頭部比腳部稍低的姿勢仰臥,以便能以適宜姿勢著陸。志愿者們可以穿著“太空服”踏上紅色“火星”。在與“火星”親密接觸的一個月中,志愿者還將接受長時間失重對身體的考驗。
“ 這對于我個人來說是一小步,而對于全人類來說是一大步?!?969年,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開啟了人類載人航天新時代,現如今,人們又在期待著另一位“阿姆斯特朗”將人類足印留在火星上的那一刻,期待著另一個“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