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溪
自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fā)明最原始的電視機,成功地用電傳輸圖像開始,到人們第一次通過電視來轉播奧運比賽。再到今天電視轉播成為反映奧運會成敗的一個關鍵指標。國際奧委會對電視轉播經歷了“漠視、妥協(xié)、主動發(fā)展”三大階段。
被漠視的“童年”
按照通行說法,現代奧運會誕生于1896年,但電視與它真正拉上關系卻是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當時,BBC(英國廣播公司)首次發(fā)明了電視廣播。這種新技術的突破性應用不但彌補傳統(tǒng)體育比賽因受場地限制,觀眾有限的不足。并能客觀地記錄比賽過程,為裁判的主觀判斷提供事后的驗證依據。在那屆奧運會上,組委會在主辦城市——柏林市中心的一些商店安裝了閉路電視,以電影攝影的方式進行拍攝后再對外傳輸。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德國當時的收視人數到了史無前例的162萬人。
二戰(zhàn)結束后,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這次奧運會上,大約有50萬英國人從屏幕上看到了比賽場面,總共播出了64小時奧運節(jié)目的BBC,象征性地向組委會開出1000幾尼(注:舊時英國貨幣,1幾尼等于1.05英鎊)的支票。盡管二戰(zhàn)后的國際奧委會財務狀況十分惡劣,但倫敦奧運會上它第一次從舉辦國門票中扣除3%款項的做法實現了開支自足。它最終也很有紳士風度地將這1000幾尼的支票還給當時還比較弱小的BBC。
美國人的推動
上世紀五十年代后,隨著奧運會花費的急劇增加,國際奧委會已經瀕臨破產!到哪里尋找經費?這是個直接關系到奧運會能否持續(xù)開展的問題。即便如此,1952年的芬蘭赫爾辛基奧運會還是沒有人想到要讓電視臺“出血”。
“這一點都不奇怪,當時沒有人能拿出可以與電視臺談判的成熟方案?!币晃粖W委會工作人員說,電視臺此前一直把奧運報道當普通報道來操作,他們需要奧委會提供一個完整的推銷體育比賽方案才能轉變思路。
1956年,國際奧委會終于決定出售澳大利亞墨爾本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但這一消息剛出來就遭到美國三大廣播網ABC(美國廣播公司)、NBC(全國廣播公司)和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強烈反對。它們認為奧運會不是娛樂,電視臺有權拒絕支付費用。這場爭論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后只有幾家小媒體“打圓場”似地掏出一筆錢。
為了鋪平收取轉播費的道路,1958年,國際奧委會將奧運會電視版權列為《奧林匹克憲章》的第49條。其明確指出,奧運會現場直播具有娛樂性,作為轉播權的惟一擁有者,國際奧委會可以授權承辦國組委會負責銷售,并與對方分成收入。此外,第49條還對電視臺播報奧運新聞做了限制:所有電視臺都可以播報奧運新聞,但對奧運會現場內容的直接引用不得超過3分鐘。一天之內插播奧運會內容不得超過3段,且每段播出的間隔時間不少于4小時。倘若電視臺破壞了上述規(guī)定就屬于娛樂內容,必須另外交費。
對此,當時有人擔心它會打擊電視臺繼續(xù)轉播奧運會的積極性,但出人意料的是,國際奧委會的強硬態(tài)度最終還是讓美國三大電視網妥協(xié)。并且由于它們對奧運會在美國轉播權的激烈爭奪,使得電視轉播費不斷攀升(在1964年后的各屆奧運會中,奧運會電視轉播費的收入基本上就是美國地區(qū)轉播的收入)。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技術的日漸成熟,電視信號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廣——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衛(wèi)星轉播使奧運會實現了全球直播。而由于觀眾數量的飆升,獲得轉播權的電視臺不但提高了收視率,也宣傳了自己的品牌,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借助奧運獲得的廣告收入也在不斷增加,ABC、NBC和ICB試圖把轉播奧運會當成打擊對手的絕佳機會。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激烈的轉播權競爭讓轉播費打破了以往不足一億美元的歷史記錄,獲得美國轉播權的ABC付出了2.5億美元。這一數字是1976年美國轉播權價格的10倍。與此同時,洛杉磯組委會強硬地讓歐洲廣播聯(lián)盟掏1920萬美元購買電視轉播權,以及以850萬美元向意大利第五頻道出售轉播權的做法,給后來各國奧委會銷售轉播權樹立了很大的信心。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申辦的城市一下增加到了13個,而轉播權也最終被當時還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NBC以3.09億美元買下。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嘗試了多層次的電視營銷策略:各國主要的廣播公司在購買了奧運會在相關國家的轉播權后,可以許可本國有線電視公司和衛(wèi)星廣播公司使用。這一系列的商業(yè)運作,使奧運會的傳播范圍更大,影響更廣。
奧委會主動出擊
隨著電視臺對奧運會轉播權的爭奪持續(xù)“高燒”不退,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加大了對奧運轉播的干預力度,從而極大地促進了電視在奧運會中的作用。
據悉,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前,電視轉播都是一屆一屆地授權的。但1995年6月后,國際奧委會實施了一項長期的電視版權銷售計劃,其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中美、南美、中東、歐洲等地區(qū)的國家級電視機構簽署協(xié)議,將1996年到2008年之間的奧運會轉播權以51億美元集中賣出;到了2003~5月,國際奧委會繼續(xù)出售2010年冬奧會與2012年夏奧會的電視轉播權。它將美國選做第一站,結果NBC以22.01億美元中標。
事實證明,國際奧委會提前明確轉播權的策略不僅保證了奧運會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同時各被授權的電視臺為了能讓自己的付出得到更好、更多的回報,也竭盡全力地改進轉播技術,擴大電視在一般民眾中的影響。
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電視轉播創(chuàng)造了三個歷史之最:歷史上電視轉播頻道最多、轉播時間最長和覆蓋面最廣。據后來的統(tǒng)計,雅典奧運會召開時,全球有超過300個電視頻道對比賽進行總計3.5萬小時的轉播,約有390億人次收看了比賽,較4年前的361億人次多出29億??梢哉f,只要有電的地方都有電視轉播奧運。
另一方面,電視運營商也在積極開發(fā)新的轉播技術,讓觀眾欣賞到高質量的奧運節(jié)目。從1936年小范圍的閉路電視,1964年衛(wèi)星實現全球直播,再到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業(yè)內人士稱:屆時北京奧運會轉播將首次全部采用高清技術。為此,早在2006~7月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BOB)就與松下簽約,由對方提供全球最先進的高清廣播電視設備。受此影響,中外電視機廠商都在積極推出符合高清標準的終端設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對奧運比賽的轉播已經擴展到移動終端,預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全國37個大中城市的市民可通過手機、筆記本電腦、車載電視等設備隨時隨地收看奧運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