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伯牛
眾所周知,左宗棠的出身是師爺。隨行就市,師爺?shù)那巴緦嵲谟邢???墒?,左宗棠后來竟率兵出征,轉(zhuǎn)戰(zhàn)東南、西北,戰(zhàn)功赫赫,出將入相。這又是怎么回事?仔細(xì)分析,其中有很多道理。而大大小小各種道理,卻又源于其一句不講道理的罵語。
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做金牌師爺?shù)臅r候,才極大,心極細(xì),故大至軍事指揮,小到官員考察,巡撫都要向他請教,方敢定奪。左師爺運籌帷幄,噓枯吹生,儼然是不掛名的一把手,人送綽號“左都御史”(一省巡撫在朝廷掛銜,亦不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而已)。
某日,永州總兵樊燮因貪贓枉法,被人舉報到省里,巡撫依“例”將此案移交至左公館查勘。數(shù)日后,樊燮到省城登門拜謁左師爺。二人見面,樊燮作揖行禮畢,就等著左師爺安排就座。孰料左宗棠大喝一聲:“本省武官,無論大小,見我都要請安,你怎么還站著?快,給我請安!”
樊燮一聽,愣了。要知道,總兵官居二品,而師爺則不屬朝廷正式編制。樊燮先行作揖,自認(rèn)為給了師爺極大的面子,哪知道左宗棠如此囂張,竟讓自己給他下跪請安!樊燮不由得面色大變,憤然日:“朝廷所訂禮制,可從來沒有武官見師爺要下跪請安的條例,你太過分了吧!”
左宗棠見樊燮依禮駁斥自己,不禁惱羞成怒,大罵一句:“王八蛋,滾出去!”
樊燮聽后,憤然離去。次日,左宗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根據(jù)舉報信和調(diào)查材料,寫了一份參折,讓巡撫將樊燮告到朝廷。
此案罪證確鑿,左宗棠的底氣即來源于此。但是,樊燮的后臺很硬,他是湖廣總黼文的心腹,官文是清廷在長江上游地區(qū)鎮(zhèn)壓太平軍的最高長官。編外人員在“幫辦”公務(wù)時,作風(fēng)如此高調(diào),人家要揪幾條小辮子來整你,自然是易如反掌。因此,官文幫著樊燮上訴,并參劾左宗棠這個“著名劣幕”。
道光皇帝一聽,大怒:堂堂軍政大計,倘若操縱在這種人手里,那還了得?于是立即派遣欽差查辦,并大筆一揮:如果參案屬實,可將左某“就地正法”。因為根據(jù)《大清律》,左宗棠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實屬違法亂紀(jì)。眼看大事不妙。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其時,左宗棠的朋友有胡林翼、曾國藩、郭嵩燾等人,朋友的朋友又有肅順、潘祖蔭、王閩運等人,軍界政界,在朝在野,都是強援。于是,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jīng)過一番運作,大勢轉(zhuǎn)危為安。
但是,性命雖可保住,再做師爺卻不太合適。無奈何,左宗棠只得投筆從戎,自領(lǐng)一軍,向浙江殺去,并在十余年后,功成名就。
一句罵語,就這樣成就了左宗棠。
也許左宗棠當(dāng)初在出口成“罵”時,并未考慮到后果的嚴(yán)重,當(dāng)然就更不用遑論什么功成名就了。其實,決定一個人的成敗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實力和機(jī)遇。和左宗棠一樣,四朝元老趙盾、北魏之父拓跋珪、貞觀名臣馬周等,也都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及難得的歷史機(jī)遇,實現(xiàn)了他們?nèi)松械妮x煌……
“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傳奇故事·百家講壇》將引領(lǐng)你步入歷史殿堂,品味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