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如
車輪舟歷史
船舶沒有輪子,為什么叫輪船呢?我們把時間推移到1600多年前的東晉,史書記載有“晉將王鎮(zhèn)惡率水軍乘車輪舟攻秦”之說。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科學家祖沖之不僅在數(shù)學、天文學上卓有建樹,還曾設計制造出車輪舟:“造千里船……日行百余里”。車輪舟就是用像水車一樣的槳輪替代人力劃動的槳,使槳葉連續(xù)劃水,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劃槳的推進效率。據(jù)記載,我國早在漢代時機械制造就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曾經(jīng)名噪于世的“計里鼓車”、“指南車”都出自那個年代,農(nóng)田澆灌用的水車也已出現(xiàn),其中齒輪組合已經(jīng)被使用在這些機械上,因此,晉朝、南北朝時車輪舟的發(fā)明已是順理成章。從此,車輪舟上的大槳輪(明輪)成為機動船舶的象征,這就是今天“輪船”名稱的來歷。我國到唐朝時,已有多艘車輪舟組成的船隊出現(xiàn);宋朝時,楊么農(nóng)民起義軍在洞庭湖大造車輪舟對抗朝廷水軍;宋朝抗金(公元1161年)的長江“采石之戰(zhàn)”也有車輪舟參戰(zhàn)。史書大量記載的我國歷史上車輪舟的發(fā)展事實,再一次說明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歐洲車輪舟的第一次試驗直到1543年才開始。
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fā)明家瓦特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經(jīng)過艱苦努力,改制成功了真正實用的蒸汽機。蒸汽機的發(fā)明,推動了18世紀歐洲的工業(yè)革命,也給船舶動力帶來了巨大的變革。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設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真正投入使用的蒸汽機明輪船,從此以后,蒸汽機就代替人力帶動槳輪作為動力,并沿用了100多年。但是,由于明輪存在推進效率不高及阻力大、易碰撞等缺點,現(xiàn)在車輪舟已不再投入實際使用,但如今仍可見于許多國家的水上旅游船只。在上海黃浦江上,我們也可以看見漂亮的明輪游覽船,當然,船上的槳輪僅作為裝飾而已,推進還是靠螺旋槳的。
模型制作
圖1是一艘明代車輪舟的圖樣。
(1)先在1~1.5毫米厚的松木片上用復寫紙描上船體左右兩側(cè)的形狀,拿刀沿線外緣切下后將兩片木片并在一起,用銼刀修整成一模一樣的兩片,再在船體外側(cè)的兩面用刀尖刻出類似木板拼接的淺痕。船的前、后艙甲板也要在修整成形后在上面刻出橫向淺痕(圖2)。
(2)艉板和船艏板要彎成弧形。將松木片切割、修整好后,在需要彎曲的弧形背面刻出木板拼接的印痕,再用手指緩緩地將木片彎曲(圖3)。船艏板依照船體艏部形狀彎曲后,用502膠將其與船體兩外側(cè)板艏部并齊膠合;船艉板則要挪進一些再膠合(膠合位置見圖1船尾虛線)。船艏、艉板膠好后,再將船底板截成合適長度鑲?cè)氪啄z合。
(3)圖4是主船艙,圖5是操舵艙,用細松木條和松木片做成??蚣艽詈煤?,主船艙頂棚用薄卡紙制作,剪好形狀后稍彎成拱形;船艙左右兩邊貼上畫了猙獰“鬼臉” 的卡紙( 見圖1)。圖6是每邊兩只明輪的防護罩,突出在船舷外面,用松木片制作。
(4)用1毫米×4毫米的松木條截成同樣長度的10段,用502膠拼成如圖7的明輪槳片,再用稍厚一些的卡紙制作圓環(huán)和小圓片,膠在槳片兩面(共做4個明輪),明輪用圓頭的釘子固定在船舷兩邊。
(5)舵、旗桿、旗子、錨按圖1形狀制作。最后給全船涂上清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