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 亮
《路》(The Road)是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第十部小說,2007年普利策小說獎獲獎作品。小說自2006年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并被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弗莉選為她名下的“歐普拉書友會”的推薦圖書,銷量一路攀升,曾在一個月內突破1000萬冊。許多評論家認為《路》是麥卡錫最精彩的一部作品。
麥卡錫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1965年至1979年間,麥卡錫創(chuàng)作了四部南方小說,分別是:《看果園的人》(1965)、《黑暗》(1968)、《上帝之子》(1974)和《薩特里》(1979)。因為情節(jié)抽象,主題晦澀,地方色彩濃厚等原因,麥卡錫的南方小說只有少量讀者,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之后,麥卡錫轉向邊疆題材,開始西部小說創(chuàng)作。1985年,被哈羅德·布盧姆贊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的《血色子午線》發(fā)表;三年后,由維里恩·貝爾撰寫的第一部研究麥卡錫的專著《科馬克·麥卡錫的成就》出版。麥卡錫開始進入評論界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是麥卡錫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這十年間,他完成了被稱為“邊境三部曲”的《駿馬》(1992)、《穿越》(1994)和《平原上的城市》(1998)三部西部小說,并于1992年憑借《駿馬》斬獲“美國全國圖書獎”和“美國評論界圖書獎”,一舉奠定了文壇大師的地位。進入21世紀,麥卡錫繼續(xù)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筆力不減,先后發(fā)表了《老無所依》(2005)和《路》兩部高水準的作品。
麥卡錫被公認為是福克納和海明威小說風格的繼承人?!堵贰费永m(xù)了麥卡錫的創(chuàng)作風格,文風洗練、硬朗、遒勁,頗具海明威的神韻。小說講述了一場空前的災難后,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幼子,克服重重苦難,在滿目瘡痍中向著大海前進,去尋找未知的希望。故事具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感?!稌r代》周刊對它的評價是:“《路》是一部能量十足,讓人無法釋懷的小說,它暴露了隱藏在悲傷和恐懼下的所有黑色根基。災難從未如此真實地打動過我們的肉體和心靈?!?/p>
麥卡錫的小說世界是黑色的,甚至帶有幾分“原始”的味道。《上帝之子》中的連環(huán)殺手萊斯特·巴拉德以洞穴為家;《薩特里》中的薩特里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來到田納西河河邊與野人為伍,靠捕魚為生;《血色子午線》展現(xiàn)了恐怕連原始人都要為之汗顏的血腥和暴力;《老無所依》中的安東·奇古爾通過投擲硬幣決定別人的命運,是一個冷血的殺人機器?!堵贰防^續(xù)書寫“原始”,但這次不同于以往,因為麥卡錫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時間和物質真空的世界??梢哉f,《路》中的世界對于麥卡錫其他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物都是陌生的;那里除了空氣,只有塵埃、廢墟、黑暗和“當著你的面吃掉你孩子的人”。現(xiàn)代文明消失殆盡,人類社會倒退到最原始的狀態(tài)。麥卡錫再次以極端的方式展現(xiàn)暴力,考量人類的本能情感,和在極度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道德抉擇。
美國《新聞周刊》評價《路》是“符合邏輯的麥卡錫創(chuàng)作的頂點”。從小說對暴力的展現(xiàn)來講,這個評價是非常中肯的。就數(shù)量而言,《路》中的暴力場景遠不及《血色子午線》,但其力度是后者無法比擬的。麥卡錫之前的作品中的暴力多是個人或群體行為,而在《路》中則蔓延到整個人類,更具普遍性。此外,小說關注的不僅是暴力對人類肉體的傷害,還有精神上的影響。每當父子兩人經(jīng)過血腥的場景時,父親總是為兒子所看到的感到內疚,因為他不想讓死亡和暴力撞擊、污染他的靈魂。但兒子的心智在不知不覺中起著變化。當他們經(jīng)過一些“身子的一半陷在柏油路里,緊緊抱著自己,死前在號叫”的尸體時,父親把手搭在兒子的肩上安慰他,但兒子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恐懼,反而平靜地說:“它們已經(jīng)在我腦子里了?!币苍S暴力的頂點不是毀滅,而是讓受害者放棄抵抗。
小說用大量篇幅刻畫、雕琢人物求生的過程,冷峻的文字下涌動著深沉的父愛。正是這份愛維系著父子兩人的生命,讓他們充分釋放了自己的求生本能。困境中,父親堅定地對兒子說:“照顧你是我的任務,這是上帝的指示。誰要是敢碰你,我就要了他的命。你明白嗎?”當面臨絕境,眼看就要餓死的時候,父親的感情是復雜的,“有的時候坐在那里,看著熟睡中的兒子,他會忍不住嗚咽起來,但并不是因為害怕死亡。他自己也不清楚是為什么,可能是在想美或者是善吧,反正是一些他已經(jīng)不在乎的事情了?!笨梢姼赣H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兒子生病高燒不止,父親整夜守候,盡管自己也筋疲力盡了,但還是強打精神,靠扇自己耳光保持清醒??粗蓱z的兒子,無助的父親只能再次在黑夜里獨自啜泣。父親時刻鼓勵兒子要堅持下去,不要放棄,“當你夢見的世界是從未有過的,或者是永遠不會有的,而你又高興起來,那么你已經(jīng)放棄了。你懂嗎?但你不能放棄。我不會允許你這樣做的。”臨終前,父親艱難地對兒子說:“繼續(xù)往前走,你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等著你。我們總是很幸運。好運會再次臨幸你的,你看著吧。走吧,沒事的?!睘榱私o兒子勇氣,父親安慰兒子說:“我不在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和我講話的。你講給我聽,我也講給你聽??隙梢缘摹!备赣H最終沒能陪兒子走下去,在寒夜中死去,但把希望留給了兒子,點燃了他心中的火焰。
小說對人物情感的表現(xiàn)極具張力。為了尋找食物,父子倆來到一座廢棄的房子里,父親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通往地下的入口,進去之后發(fā)現(xiàn)里面藏著一群赤裸的男女,床墊上躺著一個只剩上半身的男子,這些人向他們苦苦哀求。父親見狀趕緊帶兒子離開,但發(fā)現(xiàn)外面又走來了幾個人,這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誤入了“食人窟”。隨后父親帶著兒子拼命逃跑,藏身的時候,父親把手槍塞給兒子,命令兒子道:“如果他們找到你,你必須那樣做。你明白嗎?噓,不許哭。聽到我說的話了嗎?你知道應該怎么做。把它朝上放到嘴里,動作要快,要用力。明白嗎?不要哭了。你明白嗎?”父親的這一舉動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讓人想起莫里森《寵兒》中的母親賽絲。賽絲寧可親手將自己的女兒殺死,也不愿看到她成為奴隸;為了不讓兒子成為別人的“食物”,父親只好忍痛做出這種殘酷的決定。小說的這一情節(jié)很好地體現(xiàn)了極度恐懼和絕望中的情感張力,深諳海明威“冰山”原則的麥卡錫用內斂的文字準確地詮釋了重壓之下人物內心的掙扎??此茖こ5母缸忧樵诜浅5沫h(huán)境中有著不尋常的意義。
小說剝去了道德的世俗外衣,通過兒子這個人物透視人類自發(fā)的道德情感。兒子不斷地問父親諸如“我們還是好人嗎?”,“我們不會吃人吧,對不對?”等問題,而父親每次都給他肯定的答復。這些問題看似天真,甚至荒謬,但在小說的語境中顯得非常有震撼力——在一個連生存都成問題的環(huán)境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談何容易?殘酷的現(xiàn)實立刻回擊了父親的承諾。路上,兒子看到一個與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因為怕男孩獨身一人會有危險所以想幫他,但遭到父親的拒絕。接下來他們又碰到了幾次同樣的情況,由于兒子的堅持,父親做了一些讓步,但都迫于自身生存的壓力,最終放棄。但即便如此,人物的是非觀還是很明確的,父子兩人守住了道德底線,沒有加入食人者的隊伍。細細想來,應該是愛的力量拯救了他們。愛讓他們成為“對方的全部”,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勇氣,讓他們的人性得到救贖,雖然沒有留住父親,但將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下去,就像父親對兒子說的那樣,“我的整個心都在你那里?!?/p>
回到《時代》周刊對小說的評價就會發(fā)現(xiàn),真正觸動我們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災難中人類最本真、最真摯的情感。麥卡錫將文明世界“陌生化”,拭去人性上的塵埃,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用小說里的一句話說,“或許只有在世界的毀滅中才有可能最終看清它是如何生成的?!闭f《路》是麥卡錫最好的作品未免有些絕對,但它無疑是最能給人希望的一部。小說里的幸存者不是《血色子午線》里的霍爾頓,亦非《老無所依》中的奇古爾,而是一些有愛心、良知和正義感的人,這些人的存在讓毀滅的世界有了重建的希望,盡管重建之路可能會很漫長。敢問路在何方?路也許就在愛里。
(綦亮: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郵編:2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