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揮
陳石林制造了紅色影像的神話。依靠暗房技藝,他加工制作出了毛澤東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標準照,彼此承繼,永不衰老,以至于毛澤東進入晚年時,畫面怎么修,都“不像主席了”
陳石林,中國攝影家學會高級工程師,曾任新華社攝影部技術(shù)組組長、翻修組組長,全國領(lǐng)袖照片工作組長。除了毛澤東的標準像,陳石林當時加工過所有國家領(lǐng)導人的照片,包括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和林彪在內(nèi)。
陳石林10來歲就被父親送到南京照相館學藝,后來又到香港和臺灣謀生,學習加工照片。1950年7月,陳石林回到大陸,當時還很少有人會加工照片,并且能夠修出光線的層次、密度和立體感,陳石林被作為人才留下了,進了中央新聞攝影局,后來又進了新華社攝影部,而且享受著和延安來的老革命一樣的高級待遇,可以吃小灶,睡沙發(fā)床。
恰好趕上要為毛澤東制作標準照,陳石林的技術(shù)派上了用場。
“政治是第一位的”
有好幾個人問陳石林,為什么照片上毛主席的牙齒都顯得那么白?剛解放時,主席抽煙抽得牙齒顏色很深,拍照的時候,一笑,牙全是黑的,逢到有主席把牙露出來的照片,那一定是要把牙齒的黑色修掉的。
還有人問,這是不是違反真實性呀?陳石林說,這個問題要這樣看,主席工作那么忙那么累,叫他經(jīng)常去洗牙,把牙搞得很白,不可能這樣做!我們搞技術(shù)工作的,要體諒主席,給照片簡單地修一下也就完了。假如照片上牙是黑的,我認為這是不真實的,要從本質(zhì)上看,主席的牙本身是白的,把黑牙齒修掉才是真實的效果。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岡山,拍攝了一張面帶笑容、情緒很好的畫面。但畫面左右兩側(cè)都有人東張西望,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如果把兩邊剪裁掉又失去了現(xiàn)場的氣氛。陳石林擔負了修整照片的任務,他用3張底片合成放大,去掉了畫面上左右人群,還原了場地和樹木,并為主席修出了潔白的牙齒,“加強了毛澤東歡樂的笑容”。
“我當時是翻修組組長,翻是‘翻拍的翻,修是‘修整的修。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新華社有個反對修正主義小組。”陳石林回憶。
為了保證毛主席的安全,毛澤東從不上照相館,也不喜歡被人擺拍,陳石林于是從上萬張底片中選中了一張毛澤東與勞模的合影,從“集體照”中摳出了毛澤東的頭像,他把鐘表的發(fā)條磨得很細,做成刀片,修掉了毛澤東右后側(cè)的人頭。毛澤東第一張標準照在發(fā)條刀下誕生了,一年中就印刷了2000多萬張,并作為最高面值的紀念圖案,上了日后的新版人民幣。
“一般照片出來不應該修,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群眾可以理解。但是當時情況不一樣,政治是第一位的?!?陳石林強調(diào),修整好照片的前提是,照片一定要是真的,特別是照片的影像結(jié)構(gòu)不能動,動一點就假一點。而假照片是沒有好下場的。陳石林介紹,特殊年代里,因為政治原因常需要對照片動大手術(shù),比如新華社當年曾經(jīng)發(fā)表了一張有毛主席、劉少奇和鄧小平等共同出席會議的照片,而記者當時因故沒有拍到鄧小平,在后期加工時想出奇招,把陳毅的頭從畫面中裁掉,把鄧小平的頭安在了陳毅身上。這樁“換頭案”到底被揭發(fā),被“四人幫”視為幫“走資派”復辟的罪證,大加批判,加工照片的人也受到了處分。
“最像”毛主席
“我從來不講主席不上像,而是主席的真實形象有沒有被真實地記錄下來?!痹诎捣繉嵺`中,陳石林逐漸摸索出一套做法,讓照片看上去“最像”毛主席,關(guān)鍵是要對領(lǐng)袖氣質(zhì)心領(lǐng)神會,要懷著對領(lǐng)袖的深厚感情,仔細觀察,取長補短,突出神韻。比如毛主席頭上的光線,該亮的地方一定要亮,毛主席的額頭上有“龍骨”,智慧紋很細,略微有一點亮光比較好;而毛主席晚年的眼袋比較深,這里可以柔和一點;毛主席的眼睛原來是很明亮的,年紀大了有點混濁,就要在眼白部分稍微提高一點亮度。相紙也很重要,因為普通放大紙有收縮性,要用匈牙利的放大紙,毛主席的照片才不會變形。
在陳石林看來,政治人物的像有特殊性,美不美倒并不打緊。沒有電腦的年代,只能用透明水彩染料涂,用減薄液,哪個地方該濃、哪個地方該淡,靠得是對影像的感覺。比如毛澤東的第三張標準照起初是請照相館的高級技師修整的,結(jié)果他們修得太過仔細,臉部太光滑了,領(lǐng)袖看上去像個瓷娃娃,只好把底片拿回去讓陳石林再重做。制作的過程也有講究,常常是領(lǐng)導默默地將膠卷交給陳石林,陳石林獨自修整加工,而后又默默地上交。
陳石林的辦公室當時是禁區(qū),一般人不能夠隨便進入,而沒有修改完成的照片則絕對不可以泄密,廢了的照片也要全部扔到新華社的一個大爐子里去,當場被焚毀。照片結(jié)果的好與壞,大家一句話都不敢講。因為指責照片,也等于是指責領(lǐng)袖的不足,是為大不敬。
上世紀60年代,陳石林的職業(yè)生涯達到巔峰,他甚至在人民大會堂擁有一間暗房,天安門有什么重大活動,記者剛剛拍完照,膠卷立即就送到這里,由陳石林以最快的速度加工修整。除了要把照片修得更像毛主席,畫面上容易引起歧義的元素,比如群眾揮舞的手臂擋住了毛主席的臉,也注定是要被刪除的。
1976年,毛澤東逝世。作為第一批群眾代表,他進入了人民大會堂北廳瞻仰毛主席遺容,寄托哀思。加工了半輩子毛主席照片,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毛主席,毛澤東遺體化了妝,臉上涂紅了,看上去如同活人。陳石林心里有個比較,毛主席輪廓還是挺好的,但和照片上不一樣。
誰動了毛主席的領(lǐng)子?
陳石林在暗房中為毛主席整過兩次領(lǐng)子。毛澤東第三張標準像流傳最為廣泛,鮮有人知的是,陳石林涂抹掉了背景上露出的燈罩子,消掉了衣服上的皺褶,還把毛澤東白襯衣的領(lǐng)子勾畫齊整。只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張照片到底被人挑出了骨頭,為什么毛主席在這張照片上只露出了一只耳朵,且左眼珠偏上,這是污蔑毛主席“偏聽偏信”。
1964年,為毛澤東拍一張正面照,露出兩個耳朵的標準照,這個重大任務落到了新華社記者鄭景康的頭上。為了不驚動毛主席,鄭景康只帶了簡單的燈光,只身赴中南海。照片拍回來了,領(lǐng)導還是默默地交給了陳石林。陳石林也還是一句話沒有講,他多年后才披露:“當時我拿到照片后,只感到作為一位偉人,毛澤東這張照片根本不能和崇拜他的群眾見面?!痹陉愂挚磥恚@張什么都記錄下來了的領(lǐng)袖照片幾乎是廢品:毛澤東眼神無光,顯得很蒼老,衣服上有大塊陰影,衣領(lǐng)還不整齊。
但是陳石林曉得攝影記者的苦衷。那個年代,毛主席已經(jīng)是神,攝影師見到毛主席連話都不敢同他講,哪里還敢提醒主席,甚至于敢摸摸主席的領(lǐng)子,幫著主席把褶皺抹平。
陳石林只能在暗室里動了毛澤東的領(lǐng)子。他用四倍的放大鏡進行修整,修掉不足處。這時的陳石林,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真正的巔峰狀態(tài)。經(jīng)過修整的照片,甚至比5年前制作的毛澤東第三張標準照顯得還要年輕,頭發(fā)更黑,皺紋更少了。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已經(jīng)70歲了。1998年,陳石林碰到毛澤東的女兒李訥,李訥說毛主席很喜歡這張照片,親自圈定,李訥贊嘆其神奇:“無論在哪個方向看,主席的眼睛都在看著你?!?/p>
修整后的第四張標準照幾乎完美無缺,直到群眾提出了新的意見。原來,鄭景康曾經(jīng)給蔣介石拍過照,群眾質(zhì)疑,說偉大領(lǐng)袖怎么能夠和蔣幫頭子用同一個攝影師?陳石林又開始制作毛澤東的第五幅標準像。只是晚年的毛澤東迅速衰老,畫面無論怎么修整,再也體現(xiàn)不出偉大領(lǐng)袖的形象了,關(guān)鍵是看上去“不像主席了”,陳石林無奈放棄。多年修整出的毛主席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陳石林自己也過不了這道關(guān)了。
1970年,陳石林被調(diào)離領(lǐng)袖照片工作組,下放到干校勞動。他感謝時任新華社領(lǐng)導的幫助,中止了他繼續(xù)研究工作的權(quán)利,因為他的人生就此圓滿了,他再也修不出合格的毛主席像了。而毛澤東最終還是和蔣介石共用了同一個攝影師,由鄭景康拍攝、陳石林修整加工的毛澤東第四幅標準照,至今還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永遠要保留下去”
1980年,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訪問鄧小平,她問鄧小平,“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鄧小平回答:“永遠要保留下去。過去毛主席像掛得太多,到處都掛,并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p>
特殊年代里,以毛澤東的標準照為母版,毛主席像幾乎也成為了神祇。昔日的黑龍江新聞攝影記者李振盛在其博客上回憶,他當年的辦公桌玻璃板下面,就壓著翻拍的各種各樣的大小不一、角度不同的毛主席照片備用。凡是拍回來的新聞照片上,領(lǐng)袖像不大清楚的、集會大場面領(lǐng)袖像太少的、遠景中的領(lǐng)袖像顯得太小的、群眾舉的領(lǐng)袖像只見背面木板不見正臉的,都必須動手修改,找出適合的毛主席像剪貼上去,哪怕是大會場中從群眾背后朝前拍的大會場,貼正臉領(lǐng)袖像的方向不對頭看著很別扭,這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突出領(lǐng)袖,保證都會順利過關(guān)。
陳石林成了造神鏈條上最初始的那一環(huán)?!拔母铩睍r期,紅衛(wèi)兵曾經(jīng)到新華社造反,指責其封鎖偉大領(lǐng)袖的照片。于是由陳石林負責,做了多套毛澤東像的透明片,發(fā)到全國各地。當時全國各地的圖片社、照相館等都停下了正常業(yè)務,全力以赴生產(chǎn),一共生產(chǎn)出了上億張毛澤東照片。陳石林告訴記者,自己離開了領(lǐng)袖照片工作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當時社會上的毛主席像已經(jīng)達到了飽和。而他保護了照片洗印行業(yè)一批人的飯碗,當有人問,出身不好或者是給漢奸拍過照的人能否參加毛主席像的生產(chǎn),陳石林回答,只要技術(shù)好,他們正好可以在生產(chǎn)毛主席像的過程中進行改造。
1989年,陳石林退休。制作領(lǐng)袖照片的陳石林,對于政治氣候的變化格外敏感。1978年底,鄧小平在一次視察講話中提出要給劉少奇同志平反,那時劉少奇的照片資料還被封鎖著。陳石林與攝影家協(xié)會的同事合作,從老攝影家、老記者,以及王光美的個人收藏中精選了上百幅照片,進行加工。1979年5月17日下午,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劉少奇開追悼會,由他們制作的《少奇同志生平》的大型攝影圖片,也在各省市自治區(qū)展出。鄧小平90華誕時,陳石林又參與組織了“小平你好”大型圖片展。
陳石林表示,“毛主席思想滲透到我的最底層去了,在政治方向上掌握得比較好。”而只要毛澤東或者其家人的歷史照片需要修整,他更是義務配合。他曾經(jīng)為邵華加工過一張與毛岸青的合影,為了效果理想,他將照片放大成2米長進行修整,沒有提錢的事。他還幫助邵華最終找到了110位攝影家,展出了110張有關(guān)毛主席的珍貴歷史圖片,慶祝毛澤東誕辰110周年。陳石林幾乎和當時所有拍攝過毛澤東的攝影師關(guān)系良好,特別是文革時期,“那種照片,不修怎么出得去??!大多數(shù)都修了,把主席臉上修得很均勻,很好?!绷铌愂譂M意的是,群眾再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
(本文感謝陳石林先生資料提供,感謝《中國家庭老照片珍藏展》提供新聞線索。該展將繼續(xù)征集民間富有人文歷史情懷的老照片及故事,謹以此見證近代以來,百年中國社會的衍變。該展投稿咨詢電話:010-88355375;E-mail:beijing68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