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韓國首爾警方12日說,11日抓獲的蔡姓嫌疑人承認自己縱火焚毀了韓國“第一號國寶”崇禮門。這名七十歲男子有縱火前科,作案前曾兩次到崇禮門踩點。韓國媒體則嚴厲批評政府文物保護方面存在失職。首爾市長吳世勛12日向民眾公開道歉。他說:“(首爾市政府)未能盡全力保護和管理歷史文化資源,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今后將竭盡所能,復原文化遺產(chǎn)。”(2008年2月13日《新京報》)
崇禮門在人為縱火中毀于一旦,面對慘不忍睹的斷壁殘垣,韓國國民憤怒了??v火犯當然要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代價,按說,此次焚燒事件,罪魁禍首是縱火犯,但耐人尋味的是,韓國政府文化遺產(chǎn)廳廳長,已因此向總統(tǒng)盧武鉉遞交辭呈,首爾市長吳世勛也向民眾公開道歉。這是為何?
理由很簡單,崇禮門被燒毀一事暴露了政府的管理疏漏之處,政府存在失職行為。誠如韓國媒體報道,具體表現(xiàn)為兩點:其一、消防部門當前使用的文化遺產(chǎn)滅火指導材料過于簡單,沒有就木制古建筑滅火施救、噴水方式和位置、余火清理等關鍵問題作出清晰說明,致使消防人員來到火災現(xiàn)場后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延誤滅火時機;其二、文物管理部門出于美觀和預算考慮,沒有為崇禮門安裝噴水器和火災報警器,是導致火災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崇禮門晚八時以后就不再有專人看管,一旦出現(xiàn)緊急情況,就可能因反應不及時而釀成大禍。打量這兩點外因,皆有事后諸葛之嫌。然而,韓國媒體偏偏不依不饒,韓國民眾痛心之余,進而要求對政府管理疏漏問責。比如,有人追問:“領取國民稅金的公務員們到底在做什么?”
這是一句尖銳的追問,令人聞之動容與欣慰。誠然,正如韓國政府文化遺產(chǎn)廳廳長所稱,崇禮門被燒毀一事必須有人來承擔責任,他作為文化遺產(chǎn)廳廳長決定為此承擔責任而辭職。筆者認為,按照目前的局勢發(fā)展,廳長辭職、首爾市長道歉尚不是終結(jié)。必須有人來承擔責任,即便你不是主要責任人,但作為主管領導你必須擔責。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頗具有警示意義。由此,我們可以想到1994年韓國首都的圣水大橋突然坍塌事件,該事故造成四十八人死亡,二十多人受傷。事發(fā)當天下午,韓國首都漢城市長李元鐘職務被免;也是在當天,時任韓國總理的李榮德向國民道歉,并向總統(tǒng)遞交辭呈;接著,漢城市政府建筑辦公室負責人被以“玩忽職守、引發(fā)死亡”等罪名逮捕;再接著,時任韓國總統(tǒng)的金泳三發(fā)表電視講話,就此事件向全體國民道歉。
這就奇怪了,大橋坍塌與總統(tǒng)何干?與總理何干?然而,他們卻必須引咎辭職。之所以如此,正因為“必須有人來承擔責任”,除了當事者,當?shù)刂饕I導也必須負責,惟有如此才能警醒后人。當然,辭職不是目的,防微杜漸才是關鍵。于是我們看到,在韓國發(fā)生多起建筑質(zhì)量事故之后,當時的總統(tǒng)金泳三告誡國民振作精神,付諸行動,“把事故變成轉(zhuǎn)禍為福的契機”。此后,韓國國會召開臨時會議,修訂通過了《建筑法》、《建筑安全管理特別法》等五項法案,對劣質(zhì)施工者和腐敗官員嚴懲不貸。修訂后的法律規(guī)定,凡因違法行為發(fā)生建筑安全事故的責任者,不論是否故意或有無傷亡,一律繩之以法,直至判處無期徒刑。由此可以推斷,此次崇禮門被毀事件,也一定會使得韓國當局痛定思痛,找出亡羊補牢之策。
應該說,我們這里發(fā)生的建筑坍塌事故也不少,這從媒體接踵的報道即可看出;我們這里發(fā)生文物被人為破壞的例子也很多,其中有些屬于游客的破壞,有些屬于政府部門的短視———“保護性破壞”、“開發(fā)性破壞”,有的則屬于一些部門的主觀破壞。試問,面對主管部門的失職,有誰被懲戒了?面對主管部門的主動破壞,又有哪個被繩之以法了?
我們?yōu)槭裁匆Wo文化遺產(chǎn)?“了解過去的一千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今后的五百年?!币胧刮拿}存續(xù),更好地繼往開來,就需要善待歷史文物。何以善待?除了保護,還應讓主管領導付出代價,還應設置必要而嚴厲的法律法規(guī)。
【原載2008年2月14日《燕趙都市報·言論》】
插圖 / 楊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