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堵圍墻存在的始末,可以考查民族之間的沖突,可以認識一個國家興衰的歷史,可以透視一段歷史的內涵與演變。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早在戰(zhàn)國時,大青山南麓,沿黃河北岸的一片原野,這是趙國和胡人爭奪的焦點。在爭奪戰(zhàn)中,趙武靈王擊敗了胡人,占領了這個平原,并且在北邊的國境線上筑起了一條長城,堵住了胡人進入這個平原的道路。據《史記·匈奴傳》所載,趙國的長城東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內),中間經過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為止。
——翦伯贊《內蒙訪古——一段最古的長城》
材料二 德國的柏林墻是東德于1961年在自己的領土上建立的圍墻,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在柏林墻建立之前,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曾評價柏林墻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外敵,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的百姓的墻”。
——北明《德國柏林墻的故事》
材料三 三八線——這是世界戰(zhàn)爭史上最有名的緯度線。這是一條人為的分界線,對朝鮮人民來說則是一條血淚線、分裂線,統(tǒng)一的國度、無數的血緣親情都被這條怪胎線隔斷了。直至今天,仍是兩國人民揮之不去的傷痛。
——陳清貧《我在朝鮮的三天三夜》
材料四 長城:農耕游牧對抗之墻。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原農業(yè)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間劍拔弩張的激烈對抗。中華上下五千年,兩大民族、兩大文化在長城腳下的對峙,貫穿歷史的前前后后,長城內外演繹出許多壯麗的歷史話劇。許多驚心動魄的偉大戰(zhàn)役就在這里發(fā)生,許多改朝換代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
——吳鹍《長城·柏林墻·以巴隔離墻》
材料五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筑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墻”。柏林墻(Berlin 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墻,目的是隔離柏林(含西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簡稱聯(lián)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墻是二戰(zhàn)以后德國分裂和冷戰(zhàn)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德國:柏林墻》
材料六 除漢民族外,與長城歷史關系最密切的有匈奴、契丹、突厥、鮮卑、柔然、女真、蒙古等幾個主要民族。經過兩千多年的同化過程,這些民族有的作為民族整體失去了本民族原有的特點和特征,變成另一個民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的同化了其他民族,在同化過程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點,使本民族的特性也發(fā)生了變化。
形成中國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而長城的歷史大致伴隨其形成的整個過程。
——董耀會《對長城研究中民族問題的認識》
材料七 1990年1月1日,成千上萬名柏林人在新開放的柏林墻邊載歌載舞,慶祝柏林城結束鐵幕的分隔后新的10年的開始,但是,很少有人猜想到,他們也在迎接德國重新統(tǒng)一的一年??茽柨偫肀救艘渤姓J,他當時根本沒有想到,德國僅在一年時間內就結束了40余年的分裂局面。僅僅10個月之后,東德總理德梅齊埃便向他的國家告別,紅、黑、黃三色旗在全德飄揚,科爾成為全德領導人。10月3日東西德的合并成為幾個月來的急劇變化和強硬談判的歸宿,在歐洲心臟建立了一個經濟大國,改變了本大陸的軍事平衡。
——《參考消息》(1990年12月24日)
材料八 近年來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出現了一些新面貌。
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式上朝韓運動員攜手舉旗入場
2007年3月28日朝韓離散家屬見面會
2007年5月17朝韓鐵路開通
2007年10月2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和韓國總統(tǒng)盧武炫會晤
材料九 從地理環(huán)境上說,我們是無法分離的。我們不能把各地區(qū)從彼此的位置上分開,也不能在它們之間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墻。我們不是敵人,我們之間感情的紐帶或會因情緒激動而繃緊,但決不可折斷。
——林肯總統(tǒng)1861年的演說
(1)墻有兩種:有形的墻和無形的墻。從歷史的角度列舉有形的墻和無形的墻各兩例。
(2)根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zhàn)國長城、德國柏林墻和朝鮮半島“三八線”出現的原因有何不同,柏林墻和“三八線”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長城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根據材料四,你認為這條分界線的歷史含義是什么?請結合戰(zhàn)國、秦漢、明清時期的有關史實分析說明。
(4)根據材料五,歸納柏林墻的修筑產生了哪些影響。
(5)指出西漢、隋唐、明清三個時期活躍于長城一線的主要少數民族。并歸納歷史上長城內外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6)歷史上曾有好幾個游牧民族突破長城,進入中原地區(qū)。列舉進入中原地區(qū)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游牧民族。這些民族為適應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都不約而同地“漢化”了。概述其“漢化”的主要表現。
(7)根據材料五、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柏林墻成為“最為短命的長城”。
(8)根據材料八,概述近些年來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關系發(fā)展的趨勢及其主要表現。與德國不同,朝鮮半島直到今天仍然處于分裂狀態(tài),分析其原因。
(9)根據材料九,說明美國內戰(zhàn)中林肯總統(tǒng)的目標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感情紐帶”指什么。
(10)綜合以上各問,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1)有形的墻:長城;柏林墻。無形的墻: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包圍、孤立和封鎖;當今海峽兩岸的隔離狀態(tài)。
(2)不同原因:戰(zhàn)國長城是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進攻;而柏林墻則是為了防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三八線”是美蘇劃分勢力范圍的結果。共同原因:內部紛爭、大國爭奪和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
(3)歷史含義:是民族政權的分界線或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分界線。史實:戰(zhàn)國時期,中原漢族政權秦、趙、燕三國修筑長城,防御北方蒙古高原匈奴的進攻;秦漢時期,中原漢族秦朝、漢朝隔萬里長城與匈奴抗衡;明清時期,漢族明政權修繕萬里長城,與北方蒙古政權瓦剌、韃靼并存。
(4)影響:①加劇了德國的分裂;②加劇了美蘇的冷戰(zhàn);③阻隔了柏林人民之間的往來;④限制了西柏林與聯(lián)邦德國的聯(lián)系。
(5)民族:西漢:匈奴;隋唐:突厥、回紇、靺鞨;明清:蒙古、女真(滿洲)。主要方式:和親、戰(zhàn)爭、冊封、管轄、遷徙、互市等。
(6)民族:蒙古族、滿族。表現:①采納漢族先進的社會制度;②采用農耕方式;③學習漢族文化;④采用儒家思想治國。
(7)原因:阻止了人民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違背了統(tǒng)一德國的民族意志;蘇聯(lián)放棄對東歐的控制和“冷戰(zhàn)”格局的崩潰。
(8)趨勢:南北關系走向緩和。表現:南北首腦會晤;離散親屬見面;朝韓鐵路開通;文化交流加強。(能從政治、親情、經濟、文化四個方面回答即可)原因:①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依舊存在;②雙方有效的溝通還不夠;③大國的利益之爭;④雙方經濟差距的拉大。
(9)目標:維護聯(lián)邦統(tǒng)一?!案星榧~帶”:同為美利堅民族。
(10)認識:墻的出現,都是一定歷史的產物,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密不可分。不論是有形的墻,還是無形的墻,都無法阻擋人民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文明的融合和國家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