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介紹】
所謂民生問題,即有關國民生計與生活的問題,也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養(yǎng)老就醫(y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問題,它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問題關乎社會治亂與政權興亡。切實保障民生是維護社會和諧的穩(wěn)定基石,持續(xù)改善民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永恒主題。
中共十七大報告的新亮點之一就是首次單列篇章闡述“民生問題”,強調必須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表明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民生正成為我們黨工作的重點。這是中國發(fā)展進步的一個標志,顯示出我們黨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
【高考視窗】
近年來高考試題中關于民生問題的考查力度在逐漸加大,以2007年高考為例,全國文綜卷Ⅰ第21題考查1956—1965年我國的糧食問題,第23題考查工業(yè)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全國文綜卷Ⅱ第40題著重考查玉米在世界的傳播和歷史貢獻;山東文綜卷第27題考查羅斯福新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有益探索;天津文綜卷第37題考查古今中外的民本思想;四川文綜卷第16~18題直接考查了民生理論和實踐問題。隨著民生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2008年高考將會有更加精彩的考題出現。
【知識鏈接】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張。
(1)老子:主張“無為”。
(2)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主張“以德治民”。
(3)孟子:主張施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tǒng)治者“暴民”、“虐民”。
(4)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利益。
(5)封建國家統(tǒng)治初年實行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6)唐太宗:強調“存百姓”的思想。
2.中國古代兩種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國實踐及影響。
(1)重視民生:①春秋: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通工商之業(yè),便魚鹽之利”,齊國成為東方強國,為齊桓公稱霸奠定了基礎。②戰(zhàn)國: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廢井田,確立土地私有”,使秦國強大,為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③漢朝:西漢初年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劉秀“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三十稅一”、“鼓勵流民返鄉(xiāng)墾荒種地”,形成“光武中興”。④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形成“貞觀之治”;唐玄宗“選賢任能”、“大力發(fā)展生產”、“大興文治,發(fā)展科舉,廣聚學者”,形成“開元盛世”。⑤宋朝:王安石變法。⑥明清時期:“一條鞭法”、“地丁銀”、“攤丁入畝”等政策的調整。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當時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與和諧,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對于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2)忽視民生:①商紂王大建宮殿苑囿,作炮烙之刑殘害百姓,導致商朝滅亡。②周厲王貪財好利,殘酷剝削百姓,引發(fā)“國人暴動”。③秦朝:徭役繁重,刑罰嚴酷,賦稅沉重,土地兼并嚴重,引發(fā)農民起義。④隋煬帝暴政,導致隋朝滅亡。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餉,引發(fā)陜北起義。
3.中國近代民生問題的提出、發(fā)展和實踐及影響。
(1)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和“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美好愿景,但是由于其落后性而根本無法實施。
(2)“平均地權”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前期由于他們嚴重脫離人民群眾,這個目標沒能實現;1924年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增加了“節(jié)制資本”的內容,但是又因為國民黨右派的叛變,革命遭遇失敗,理想再次破滅。
(3)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其中包括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4)20世紀30年代,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紅色政權的存在;抗戰(zhàn)時期實行減租減息,提高了農民的抗日和生產積極性;1947年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土地改革,保證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4.新中國關于民生問題的實踐及影響。
(1)建國初:①完成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分到土地,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②恢復經濟的措施:沒收官僚資本;穩(wěn)定物價,統(tǒng)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yè)。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鞏固政權奠定了基礎。
(2)“文革”期間,突出“以階級斗爭為綱”,不重視民生問題。在“左”傾錯誤指導下,農輕重比例失衡,用于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的財政支出相對很少,對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的投入嚴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費品供應嚴重不足,極大影響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①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降低乃至取消農業(yè)稅。②城市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解決民生問題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5.近代西方社會民主思想及落實民生問題的具體事例、解決辦法、社會影響。
(1)近代西方社會民主思想:①人文主義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人民主權說、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都涉及“以民為本”思想。②羅斯福新政中的思想以及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保障制度的改革。
(2)近代西方社會落實民生問題的具體事例、解決辦法:①法國:1793年,由雅各賓派控制的國民公會規(guī)定農民可分期付款購買土地,并頒布全面限價法令;拿破侖頒布的《民法典》保障新建立的小農土地所有制,并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②美國:《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羅斯福新政“以工代賑”等。③日本:明治維新中承認土地私有、廢除關卡和行會制度,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大力發(fā)展教育。④二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重視社會福利制度。
各國落實民生問題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的土地問題,當然它還帶來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重大勝利。在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成熟和穩(wěn)定之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民生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和解決,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出現一片和諧的繁榮景象。但是資本主義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對內對外的剝削和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極大地惡化了國內人民和廣大亞、非、拉美國家和地區(qū)人民的民生問題。
【知識發(fā)散】
民生問題與科技革命密切相關,為了推動民生更快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應該加大科技發(fā)展和進步。
科技革命與民計民生的發(fā)展變化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人們開始告別以人力、畜力為動力的封建時代,進入工業(yè)資本主義時期,城市崛起帶來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人們的生活觀念、價值觀念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把人類帶入了電氣時代,人們開始享受電燈、電車、電影、電話、電報、汽車、遠洋輪船、飛機、化學工業(yè)等發(fā)明給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工業(yè)化程度加快,人們的民計民生得到極大的改善。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之中,人造纖維使得人們的服裝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以集成電路為基礎制造的家用電器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通訊手段縮短了人們的距離,人們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或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民計民生開始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和邁進。為了推動民生的更快發(fā)展,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我們應該加大科技的投入、研發(fā)和運用,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讓科技在改善民計民生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好、更大的作用。
【創(chuàng)新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歷史上中外統(tǒng)治者采取的一些改革政策和措施給我們提供了歷史借鑒和啟示。據此回答1~4題。
1.唐太宗的主要政績中,體現出其關注民生的措施是()
A.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B.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C輕徭薄賦,戒奢從簡 D.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2.下列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政策中,體現了相對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業(yè)生產時間的是()
①庸 ②募役法 ③納銀代役 ④青苗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孫中山先生闡述的新三民主義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現在()
A.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對民族壓迫
C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 D.限制小私有者
4.美國羅斯福新政期間修筑了田納西水利工程,其修筑的直接目的是()
A.國家干預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破壞性
B.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yè)
C.興辦水利工程,解決發(fā)電、防洪、灌溉等問題
D.國家對工業(yè)加強計劃指導,克服建設的盲目性
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富民”理想,是中國人數千年以來的夢想。據此回答5~7題。
5.中國古代的思想流派中,與關注民生、實施“富民政策”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是()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孫中山認為通過實施_______的政策可以做到“家給人足”。()
A平均地權 B.獎勵實業(yè) C.保護農工商D.開展土地革命
7.中國共產黨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發(fā)展農村經濟,其中改善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是()
A.實行土地改革,建立農民個體私有制
B.大搞人民公社,建設農村集體所有制
C.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D.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非農產業(yè)
二、非選擇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而解決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為貫徹黨中央精神,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決民生問題的財政支出。各級地方政府也根據本地實際采取各種措施,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促進社會和諧。
材料二 “自古讀書需交費,而今上學不花鈔”,道出了人們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的欣慰。免收學雜費成為繼免除農業(yè)稅后又一場惠及廣大農民的“及時雨”。
“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曾是農民看病貴的真實寫照,而今形成的農村初級醫(yī)療保障制度使農民健康有了“保護傘”。
“關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開局之年,中央財政安排就業(yè)再就業(yè)資金251億元,使就業(yè)再就業(yè)工作取得新成績,譜寫了一首民心歌、和諧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關系?請加以說明。
(2)結合材料一、二,運用經濟常識說明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措施及其作用。
(3)結合材料一、二,用發(fā)展的觀點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共享”也需要“共建”,你應該為此做些什么?
參考答案:
一、1.C 2.B 3.D 4.B 5.C 6.A 7.D
二、(1)①黨和人民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執(zhí)政為民。②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國家機構是人民意旨的執(zhí)行者和利益的捍衛(wèi)者,人民是國家的主人。③黨和政府的關系。黨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了黨對國家的政治領導;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④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國務院是我國最高行政機關,各級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統(tǒng)一領導下,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2)①國家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增加財政支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②有利于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維護勞動者就業(yè)和享受社會保險的權利;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
(3)①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構建和諧社會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②堅持發(fā)展的觀點。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解決民生問題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③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事物發(fā)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只有不斷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實現社會和諧。
(4)圍繞公民義務列舉具體做法,言之有理,即可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