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時需要換種思路
昨天在一班上課,學生自由復習的時候,我偶然間瞥見黑板報上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文章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個被父母嬌縱慣了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去逛百貨公司。
當他們走到游樂區(qū)時,孩子看到有旋轉(zhuǎn)木馬,便立刻一躍而上。游戲結(jié)束了,這孩子卻像腳底粘了膠水一樣,死活不肯下來。
正當父母和服務(wù)人員都無可奈何、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位游客對另外一位游客說:“你不是兒童心理學的博士嗎?現(xiàn)在全看你的啦!”
在眾人的慫恿與期待下,博士走到孩子旁邊,附耳向他說了些悄悄話。孩子二話沒說就乖乖地下了木馬。
大伙兒在欽佩之余,紛紛向博士請教:“你究竟對那孩子說了些什么?怎么這么有效?”
“也沒什么,我只是小聲地對他說:‘如果你還不下來,我就狠狠地打你一頓屁股,你要不要試試看?’”博士平心靜氣地說。
眾人一片愕然。
我很能理解“眾人”的心情。自己在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歷中,不也常常運用“眾人”式的思維方式嗎?由于過度的敏感或多慮,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件件原本簡單的小事,人為地放大或復雜化,完全沒有想過,那也許只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一段小插曲而已,遠沒有我想像的那樣可怕。
誠然,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杯需要用耐心去研磨的咖啡豆,但我們是否應(yīng)該想一想,當我們自以為是地傾注所謂的耐心的時候,原本簡簡單單的事情是否正在被我們復雜化?正如故事中的“眾人”一般,被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左右,總是費盡心思地要想出一個自認為完美而又合理的方法。所以,我們總是忙碌,總是勞累,漸漸疲憊不堪,我們的教育效果卻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
有時候,看似最簡單的方式,也許是最有效的,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
班級工作中的“運”和“動”
當我迷惑地問及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時,我的師傅唐老師講了這樣一個初看與班主任工作毫無關(guān)系的詞——“運動”。他說:“衡量一個班集體發(fā)展水平及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有兩個標準,一是這個班集體的‘運動’水平,二是這個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對‘運’和‘動’及其關(guān)系的處理水平。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應(yīng)該是班主任在上位‘運’,學生們在下位‘動’;班主任在內(nèi)部‘運’,學生們在外部‘動’?!?/p>
回憶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作和自己帶的班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班里的任何事情,從規(guī)劃到具體實施,都由我一人去思考去操辦。所以,大家經(jīng)常會看到我行色匆匆、疲憊至極,而收獲卻是寥寥無幾。今天想來,導致這種后果的原因便是沒有擺正“運”和“動”的關(guān)系,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了“動”的位置上,最后竟造成了我“動”,班級與學生“不動”或“被動”的尷尬局面。
幸運的是,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很快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于是,從今年暑假開始,我和全班學生開展了多次討論后,開始嘗試著啟動了“班集體管理模式改革”項目。我們健全了適合本班特點的組織模式,確立了“我們的班級大家來建設(shè)”這個目標,調(diào)動全班同學“動”的積極性。同時,我把自己的工作重點與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班集體發(fā)展的“運”字上。例如,思考“班集體目標的定位”、“班集體目標的課程化”、“班集體管理模式改革構(gòu)思與實踐”、“班集體輿論建設(shè)的可操作性實施途徑”、“班集體發(fā)展與任課老師的合力”等問題,在“運”的層面上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與能力。當然,受班集體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和影響,我也不得不伺機而“動”,身體力行去帶動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改革之后,雖然班內(nèi)還存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我“運”、班級“動”的局面。
我知道,這個初步的轉(zhuǎn)變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想高水平地“運”,無痕跡地“運”,還需要不斷地在“運”的實踐中摸索與學習。例如,如何做到把班主任的精神意志變成班集體的輿論?在具體問題的處理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班主任與班委“運”和“動”的關(guān)系?如何“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動”的質(zhì)量,營造高水平“動”的氛圍?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會接踵而至,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需要我們用更高的智慧,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究、探索,最終圓滿解決?!?/p>
班級管理的“術(shù)”、“志”、“仁”
孔子在學琴的整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術(shù)”、“志”、“仁”,一級比一級高。站在班級管理的視角上,我重新體會這個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我于2006年8月開始加入班主任隊伍。此時的我,沒有任何實踐經(jīng)驗,唯一的資本就是高漲的熱情和不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在老教師的指導下,我慢慢熟悉了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梢哉f這是“術(shù)”的最初階段。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我不斷學習與摸索,因人、因事、因時調(diào)整工作方法與技巧,形成了一套班級管理技術(shù)層面上的觀點與做法。這是“術(shù)”的高級階段。
很多年輕的班主任在工作的頭幾年都能夠虛心地向老教師學習,并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班主任管理的研究中??墒?,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把班級管理僅僅理解為技術(shù)層面的東西,亦即當做一種“術(shù)”。當管理技術(shù)層面上的提高達到我們自認為合格或優(yōu)秀的時候,就不再愿做任何改變,在“術(shù)”階段徘徊不前。這也是為什么班主任工作前三年激情燃燒,之后死氣沉沉的真正原因吧!
我也曾在這一階段上停滯不前。幸好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大師的多次對話式培訓,讓我逐漸改變了對班級管理的膚淺認識,即把對班級管理的追求提升至對班級管理過程的研究、體驗與享受層面。
“從渴望做教師到立志做一名好教師,是從來不曾放棄的信念。走在教育之路上,享受著種種的幸運,生命突然變得如此流暢、動人。守著校園這方凈土,作為青年教師,我必須恪盡職守。”這段話是我在“志”的階段上不懈追求的真實記錄。每當遇到讓自己快要崩潰的班級管理難題時,總有一種信念讓我堅強與堅持。也許這就是“志”的最初狀態(tài)吧!
隨著實踐和認識的不斷發(fā)展,班主任的“術(shù)”和“志”都要實現(xiàn)自身的完善和發(fā)展。只有在“術(shù)”和“志”的不斷發(fā)展中,才可以向著班級管理的最高層次“仁”提升。班級管理中的 “仁”,即在班級整體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進行正確的啟發(fā)和引導,實現(xiàn)集體和個體的自然、健康發(fā)展。貫穿整個過程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對學生、對社會、對家長的“愛”。當然這種管理帶來的管理效果也更自然、穩(wěn)固和持久。從自己的管理實踐來看,我離“仁”的水平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對“仁”的追求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理想。
我清楚地知道,如果說班級管理“術(shù)”階段中技術(shù)層面上的東西是可以精確測量的,那么,“志”和“仁”階段中信念層面上的東西就是無法精確測量。所以,在“志”階段上的努力遠沒有在“術(shù)”階段上的努力容易得到社會、學校和家長的理解與接受。但教育的發(fā)展已經(jīng)迫切要求班主任工作突破“術(shù)”的階段和水平,向“志”和“仁”等更高水平邁進。這是對每個班主任能力和素質(zhì)的巨大挑戰(zhàn),我決心勇敢地迎接這個挑戰(zhàn)?!?/p>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