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說有人經(jīng)銷羊肉、羊皮、羊毛發(fā)了“羊”財,還從未聽說有人做羊下水生意成了老板。不過,在江蘇省啟東市海復(fù)鎮(zhèn)糖坊村,一對姓施的親兄弟,就獨(dú)辟蹊徑在別人認(rèn)為是廢物的羊下水上做出了大文章,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致富之路。
這對親兄弟哥哥叫施南平,弟弟名施南輝,都已過了50歲。兄弟倆年輕時曾長期在鄉(xiāng)間從事山羊宰殺、銷售,是遠(yuǎn)近聞名的“羊老板”。大約1992年冬天,弟弟施南輝到啟東城里去賣羊肉,一個來自徐州的客人向他抱怨,偌大的啟東市場怎么就買不著羊肝、羊心、羊腰等羊下水呢??腿藢嵲谙氩煌ǎ煤玫难蛳滤?,啟東人怎么硬是白送人或者扔了呢?
施南輝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客人的一番抱怨觸動了他的神經(jīng):冬天時,啟東大大小小的殺羊戶有幾百家,每天宰殺的山羊在千頭以上,這羊下水要是真有買主,一定是一門有潛力的生意。他把心中的想法一說,立即引來對方的共鳴。來客認(rèn)真地說,在徐州一帶,羊下水可是好東西吶,并承諾,老施如感興趣,他愿意為羊下水的銷路提供幫助。
回到家,施南輝把做羊下水生意的設(shè)想說給哥哥聽,立即得到了哥哥的贊同。在那位徐州客人的幫助下,施家兄弟很快在徐州找到了大買家。之后,兄弟兩家先后拿出十幾萬元新建了兩座小冷庫、添置了摩托車、蓋起了加工房。這在當(dāng)時,如此投入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手筆。
放下屠刀,將同行們送人或者丟棄的羊下水收集起來,除了需要花費(fèi)時間和支付少量資金,兄弟倆輕車熟路,輪流著出門收購,足跡遍及啟東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每天的行程總在200公里上下。數(shù)百上千頭羊的下水收回來后,最大的問題是加工分類,施家兄弟的妻子便喚來村里一群閑散勞力,連夜將男人們收來的羊下水清洗、分類、加工、冷藏。
辛勤勞動換回的是豐厚的回報。徐州的客戶十分滿意施家兄弟的羊下水產(chǎn)品,而宰羊戶們也從施家兄弟倆的上門收購中獲得了另外一塊收入,兩頭討好的結(jié)果是施家兄弟取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jì)效益,他們用賺來的錢蓋起了氣派的樓房,收購工具也由摩托車變成了三輪卡車又換成了汽車。(江蘇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