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什么?是人向自己挑戰(zhàn)的一種手段。那奧運是什么?是一個舞臺,上演人向自己挑戰(zhàn)的故事。那我們呢?奧運舞臺下的看客,生命舞臺上的表演者……
我沒有想到,對于我這個奧運門外漢來說,奧運給我上的第一課,竟是刻骨銘心的殘酷。
去悉尼之前,為更多地了解情況,我跑了十幾個運動隊,采訪了十幾名運動員和教練員,我們做的節(jié)目,名字很浪漫——《帶著夢想去悉尼》。
舉重選手石智勇該是其中年齡最小的,才20歲,但“有志不在年高”,他參與62公斤級舉重金牌爭奪,是被內(nèi)定為必拿的。
石智勇不覺得這有什么,破了那么多世界紀錄,去悉尼不就是把金牌拿回來嗎?于是他很快樂,小兄弟在身后尊敬地為他拿著茶,讓人多少看出石智勇的冠軍相。尤其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石智勇對金牌的理解:“可以改變我們家的生活狀況,全家30多平方米的住房,不比張大民家好多少,不過,這次從悉尼回來,一切都會好起來?!?/p>
面對這樣一個可愛的孝子和可愛的夢想,沒人不會祝福他,我也特放心地期待石智勇在悉尼的表演。
2000年9月9日,《東方之子,石智勇》專訪如期播出,就在同一天,中國舉重隊登上了去悉尼的飛機。本該是一個很好的送行,但去機場接舉重隊的記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石智勇沒來。
說是“突然有傷”,“這傷20多天就能好”,但錯過奧運已是必然。
我不能接受這戲劇性的轉(zhuǎn)變,我不能想象受到重創(chuàng)的石智勇是怎樣在電視上看自己暢談悉尼夢想的。
這一切都有些太殘酷了。夢想哪怕碎在悉尼賽場上,也比這無聲的破碎讓人舒坦一些。我一直不知道,后來的一段日子,石智勇是怎樣度過的,他還能站起來嗎?
今天,說起悉尼,就是28塊金牌閃爍的故事,但一提筆,石智勇還是最固執(zhí)地先跳了出來。和他命運相似的,還有很多人,比如賽艇隊的張秀云,人已到達悉尼,是來沖金牌,卻突然神秘地回到北京,一切都變得不可挽回,我對她的訪談,也因此沒有播出。不過也好,免得她看了傷感。奧運就是這樣殘酷,還未開始,已經(jīng)讓悲劇提前上演,對于有些人來說,錯過了一次就有可能錯過一生。
銀牌注定痛苦,因為離輝煌一步之遙卻突然止步,一個臺階之差仿佛天上人間,這就難怪那么多感人的眼淚,是從銀牌選手的眼中流出。
在本屆奧運,我們的一位選手在最后一刻被隊友超出,金牌變成銀牌,賽后,當記者要采訪她時,她倔強地拒絕并執(zhí)意走遠,那一個痛苦的背景讓我永遠難忘。還有擊劍隊的小伙子們,一劍之差,冠軍背叛了他們,于是銀牌也變得無奈。還有王義夫,第五次參加奧運,奪得難得的一塊銀牌,卻被當成失利者看待。想讓銀牌選手不痛苦,難。
什么時候,我們能讓很多銀牌選手也幸??鞓菲饋?,體育才能讓我們更輕松快樂。
全新的運動員們
4年前,游泳選手蔣呈稷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把運動員理解成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這已經(jīng)成為歷史,體育不再是體力的較量,而是人的較量,只有當你的綜合素質(zhì)超過別人的時候,你才有可能贏。從這段話開始,我學(xué)會用新視角看運動員。到這屆奧運,和那么多中國運動員交談,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中國體育必然要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因為太多的運動員已經(jīng)成為會思想的一代。
從悉尼回北京的專機上,我問奧運冠軍吉新鵬:這個冠軍會給你帶來什么?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是更多的困難。這種輝煌之后的迅速冷靜,讓人看到這位新科狀元很好的未來。
我問柔道冠軍唐琳:偶像是誰?唐琳答:是鄧小平。為什么?因為他曾經(jīng)三起三落,這中間有一種人生的執(zhí)著。沒有取得很好名次的藝術(shù)體操選手周小菁,把奧運比賽看成是一次“濃縮人生精華”的機會。
還有我們一直記住的熊倪:獲得比賽的勝利并不只是一塊金牌的意義,而是要證明汗水的價值,為什么種瓜不能得瓜種豆不能得豆!
這樣的思考,在本屆奧運中國運動員的口中,到處都是,這種由四肢向大腦的轉(zhuǎn)變,預(yù)示著中國體育的未來。
回到北京,奧運健兒在大學(xué)生體育館為北京幾千名大學(xué)生做報告,每一個名字報出,都會引來大學(xué)生們的狂熱歡呼,他們成了偶像。就在那一刻,我看著臺上的運動員們,突然想起,他們中的許多早就是大學(xué)里的學(xué)生。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轉(zhuǎn)變和開始。
轉(zhuǎn)變不僅在素質(zhì)上,還在心態(tài)上。
體育不再沉重,中國運動員開始個性化表演,笑容、勝利后的狂歡、舞動的國旗,讓很多老外驚訝。
《時代周刊》封面刊登了中國體操隊的小伙子們獲得冠軍以后狂喜的照片,底下有一行老外加上的注釋:從1971年賽前念毛主席語錄到悉尼奧運會上勝利后揮起的拳頭,中國變了。
卷土重來的冠軍們
悲劇在賽前演完,接下來的該是喜劇了。
28塊金牌,是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數(shù)字,細心的人可能會在電視上一個專題片里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頭一天比賽不順的打擊后,中國奧運軍團在晚上的會議中,提出的金牌數(shù)是確保14枚。
而結(jié)果卻翻了番。
在這一片金光閃爍中,有各種各樣動人的故事,但讓我感慨萬千的,還是一個和卷土重來有關(guān)的故事。
在這屆奧運會上,熊倪、伏明霞、占旭剛、楊凌、葛菲、顧俊等都是上一屆的冠軍,事隔4年,能有這么多人再度蟬聯(lián),對于中國體育來說,是個新鮮事。
除了葛菲、顧俊實力超群,再拿金牌有點順理成章以外,其他幾位的卷土重來都蘊藏了精彩的故事。
熊倪和伏明霞走了幾乎相同的路,4年前退役之后又復(fù)出,參與到一場名聲的賭博中,最后都贏了,而且贏得驚心動魄;并讓我們不得不提出問題:是中國跳水再度輝煌了復(fù)出的老將,還是老將們用生命中有厚度的感悟拯救了中國的跳水。
占旭剛和楊凌也走了幾乎相同的路。四年前輝煌之后,水平大幅度下滑,以至于幾年中,想贏得一場比賽都變得很難,這對于奧運冠軍來說,這種痛苦是巨大的。但幸運的是,在悉尼奧運之前,他們戲劇性地重新崛起,最后再度奪冠。就這樣,他們的第二塊金牌就多了更多的生命含量,他們贏的不是體育比賽,而是他們自己。
我希望下屆奧運會有更多的蟬聯(lián)者,一來說明我們競技水平的穩(wěn)定,二來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故事,和生命的起伏有關(guān)。
亞軍們
在體育比賽中,最痛苦的是哪些人?答案有很多,但我的答案是亞軍們。
很多人不會同意這個答案,覺得有些嘩眾取寵,亞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痛苦從何而來?
從現(xiàn)實中來。
陶璐娜是中國在本屆奧運第一塊金牌獲得者,之后,鮮花、掌聲、獎金撲面而來,但她出人意料的清醒,因為后來她還得了一塊早被人忘掉的銀牌。
回到北京,她掛著金牌和銀牌參加慶功會,我拿起銀牌和她開玩笑:好像比金牌還沉。陶璐娜的笑聲中有些無奈。
后來她在采訪的時候,冷靜地對記者說:人們對金牌給了太多的關(guān)注,但銀牌、銅牌甚至未獲獎牌的名次背后也有很多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故事,但人們習(xí)慣于忽略。
從體育不用再背負沉重的東西開始,壓抑在運動員心中的快樂也就一發(fā)不可收,有幾個鏡頭我們不會忘記:吉新鵬奪冠后把拍子扔向空中,然后雙手抓住球網(wǎng)狂吼;孔令輝在最后一局打到20∶13之后,提前向觀眾要掌聲,勝利之后,又狂吻自己的球衣;混雙選手張軍、高凌在獲勝后興奮地擁抱;占旭剛舉起不可能舉起的重量后,跪在地上的深情一吻,然后迅速跳到空中的雙臂高揮;熊倪獲勝后伏在水池中的背影;體操隊小伙子“打死他們”的動員令;田亮獲得中國軍團本屆奧運會最后一塊金牌后,站在領(lǐng)獎臺上身披中國國旗的陽光身影……
即便到了閉幕式,中國運動員也不忘燦爛的笑容表演,澳大利亞電視同行們多次把鏡頭切到中國運動員身上,因為中國花樣游泳隊的姑娘們臉上貼著國旗,在鏡頭前快樂地舞蹈,臉上帶著動人的笑容,誰能不喜歡這樣的鏡頭呢!
一位美國記者在表揚伏明霞時,用了這樣的語言:擁有天使般笑容的跳水冠軍伏明霞為什么不是美國人?
我們想說的是:我們驕傲于這種天使般的笑容開始屬于中國。
觀眾們
在悉尼期間,我一直在演播室里被“軟禁”,但進駐體育場一直是我的一個夢想,離閉幕還有幾天,我終于圓夢。
那天由于有女子200米半決賽,其中有澳大利亞人的民族英雄弗里曼,加上美國的短跑女皇瓊斯,因此容納11萬人的體育場被坐了個爆滿,最后200米半決賽的場景我已經(jīng)印象不深,但那之前的一幕卻感人至深。
男子十項全能正進行撐桿跳比賽,出場的是一位澳大利亞選手,他只有最后一跳的機會。
站在助跑線上,這名運動員開始向觀眾要掌聲,很快,掌聲在全場爆響,接著運動員一揮手,全場突然安靜下來,呼吸聲似乎都聽得見。
助跑,撐桿,起跳,但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失敗。
全場在桿落的一瞬間,發(fā)出輕輕的一聲嘆息,11萬人,嘆息十分輕微。
很快,全場由嘆息變成熱烈的掌聲,失敗的運動員也迅速起身含淚向觀眾致謝。
這一幕在主體育場上演的如此自然,那一聲嘆息的輕微和迅速向掌聲的轉(zhuǎn)換,讓人看出看客們對體育的深刻理解。
于是,我開始等待2008年,在北京的那座奧運主體育場里,也能再次聽到那聲輕輕的嘆息和隨后而來的不盡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