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后,國家除迅速開展自救外,還主動呼吁國際社會給予援助。世界各國紛紛捐款捐物、援助救災設備器材,有的還派出搜救專家和醫(yī)療人員赴現場。大災面前,中國與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今天看來,中國接受國際救災援助,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曾以“勒緊褲腰帶,自力更生”為驕傲,拒絕國際救災援助。
1959年至1961年,中國連續(xù)遭遇自然災害,死亡人數不可估量。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決定通過糧食援助從人道主義立場向中國表達善意。因為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和政治因素,中國拒絕了美國的糧食援助提議。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8秒,有著上百萬人的重工業(yè)城市唐山,被大地震瞬間夷為平地,造成242769人喪生、164851人傷殘。地震發(fā)生后,世界各國紛紛主動表示援助中國。
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蓋茨原則上表示愿意提供中國人所希望提供的任何援助。
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致電中國,稱聯合國準備幫助災區(qū)人民克服這場自然災害的影響。
英國外交大臣克羅斯蘭在下院宣布:在唐山發(fā)生強烈地震以后,英國已表示愿意向中國提供緊急援助和醫(yī)藥物資。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宮澤喜一外相的建議,將采取迅速發(fā)出救災物資的方針。外務省已動手準備發(fā)出藥品、衣物、帳篷等物品。
……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謝絕了這些援助?!度嗣袢請蟆窞榇税l(fā)表一篇社論,表達了中國政府拒絕國際救災援助的原因:“自力更生的救災努力說明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考驗的人民是不可戰(zhàn)勝的,說明我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p>
4年后,中國從完全拒絕國際救災援助,開始走向有限、被動地接受,邁出可喜的一步。
1980年,中國遭遇特大自然災害。華北、東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區(qū)出現嚴重旱災,受旱面積3.92億畝,成災面積1.87億畝。與此同時,南方的長江流域出現特大洪災,僅湖北一省淹沒的農田就達4283萬畝,糧食減產31億公斤。
10月,當時的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民政部和外交部向國務院上報《關于接受聯合國救災署援助的請示》,提出:“我們歡迎國際社會向我災區(qū)提供人道性質的援助?!焙芸?,國務院批準了這一請示。
11月,中國政府告知聯合國,河北和湖北正分別遭遇嚴重的旱災和水災,數百萬民眾正處于饑荒之中。
1981年3月,聯合國救災署考察團到湖北和河北進行調查后,呼吁世界各國向中國提供援助。2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先后向河北、湖北兩省捐贈救災物資價值達2000多萬美元。
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北麓漠河境內林區(qū)發(fā)生特大森林火災。大火歷時整整1個月,著火面積101萬公頃,5萬多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人民幣。這是建國以來毀林面積最大、傷亡最多、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特大災難。
面對災情,中國紅十字會首次向國際社會提出受援請求,并成立了統籌國外援助工作小組,統一領導接收捐贈工作。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捐贈救災資金、器材、藥品和食品,總物資折合現金超過400萬美元。
1987年5月13日,外經貿部、民政部和外交部向國務院提交《關于調整國際救災援助方針問題的請示》,建議調整接受國際救災外援的方針,得到國務院批準。
新方針中,中國接受國際救災援助的態(tài)度更加積極主動。規(guī)定:遇重大災情時,可通過聯合國救災署向國際社會提出救災援助的要求;遇局部災情,如有關國際組織和友好國家主動詢問,可表示接受救災援助的意向;外國民間組織和國際友人、愛國華僑主動提供捐贈,一般可接受;婉拒教會組織的救濟。新方針還確定了不同的單位、部門在接受國際救災援助中的不同職責,使中國接受國際救災援助的政策更加規(guī)范化。
1988年8月3日,民政部、外經貿部和外交部向國務院提交《關于在接受國際救災援助中分情況表明態(tài)度的請示》,建議面對不同程度的災情時,對國際救災援助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很快又得到國務院批準。請示中明確規(guī)定中國政府會根據受災程度采取以下三種對救災外援的態(tài)度:
第一,省范圍內一次性災害倒房5萬間以上,或農作物失收面積500萬畝以上,或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應及時通報災情,有主動援助者可接受;
第二,省范圍內一次性災害倒房10萬間以上,或農作物失收面積1000萬畝以上,或發(fā)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及時通報災情并表示準備接受外援的意愿,列出急需救災物資的種類,但不提出呼吁;
第三,省范圍內一次性災害倒房30萬間以上,或農作物失收面積1500萬畝以上,或發(fā)生7.5級以上強烈地震,及時通報災情并公開呼吁請求國際援助,有機會的話還可向聯合國有關組織提出抗災救災的項目,申請專項援助。
1988年11月6日,云南瀾滄縣境內和耿馬縣與滄源縣交界處分別發(fā)生7.6級和7.2級地震。房屋倒塌、損毀100多萬間,人員傷亡5200余人。云南省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云南省抗震救災接受國際援助小組,辦理接受國際上援助地震災區(qū)的有關事宜。先后收到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十多個國家的政府、團體和個人捐款1500萬美元,以及大量藥品、食物、車輛、醫(yī)藥器械、棉毯、帳篷等物資。
1991年,中國有1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發(fā)生水災,5個省、自治區(qū)發(fā)生嚴重旱災。災害最重、損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襲的安徽和江蘇兩省。據當時初步統計,安徽全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近70%,農作物受災面積430多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人民幣。江蘇全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2%,農作物受災面積300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90億元人民幣,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各國駐華使館從中國的媒體上看到水災情況,紛紛打電話到外交部詢問是否需要幫助。于是,外交部將及時呼吁國際援助的建議轉到民政部。7月5日,民政部綜合外交部的意見,將“以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名義向國際社會發(fā)出緊急呼吁”的報告送到國務院。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果斷作出了向國際社會呼吁緊急救災援助的重大決策。民政部隨即會同有關部門,就救災捐贈的爭取、接收、管理、分配、使用和境外人員、飛機、輪船入境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辦法。
很快,香港的賑災籌款總額就達到4.7億多港元,臺灣捐贈超過300萬美元,澳門捐贈超過2000萬澳幣。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荷蘭、德國、新西蘭等的捐贈,總額達到5000多萬元人民幣。
1998年夏季,長江經歷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濫,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qū)遭受災害,受災人數上億,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中國從港澳臺地區(qū)、美國、日本、法國、泰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獲得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援助。
2003年春夏之交,中國發(fā)生“非典”疫情,一些國際機構和外國政府紛紛提供無償援助。中國累計接受國際機構和外國政府的各類無償援助金額(含承諾金額)超過3000萬美元。
30多年時間里,中國對待國際援助的態(tài)度由拒絕到有條件接受,直至今天的主動呼吁大規(guī)模援助,顯示出中國的巨大變革和國家領導人思維觀念的轉換。日益強大的中國,正以開放的胸襟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國際大家庭中。
(責編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