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讀者(手機號:139××××
7127)問:我兒子的一個手指甲上長有半圓形的白斑,請問是怎么回事?
答:指甲上長白斑通常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可能是礦物質(zhì)缺乏伴隨的一種癥狀,還要綜合分析身體有沒有其他變化,要及早檢測并進行治療。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要防止孩子鈣及微量元素缺乏,平時就要注意飲食攝入多樣化,粗細糧搭配合理,蔬菜、水果、肉類、蛋類等營養(yǎng)攝入要均衡,糾正偏食、挑食的壞習(xí)慣??山?jīng)常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如貝殼類、黃豆、牛乳、堅果、海帶、牛肉等,以及補鋅食品,如牡蠣、豬肝、魚類、高鋅雞蛋、板栗、核桃、紅棗、黃鱔、海參、酵母鋅等。另外,曬太陽可以有效幫助鈣吸收,最好每日戶外活動兩小時,既可以增強體質(zhì),又可以起到預(yù)防佝僂病的作用。
△湖北省襄樊市龍家川村讀者(手機號:158××××8875)問:我的家鄉(xiāng)有分散野生的旱半夏生長在田邊地角,但是不成片,生長的個頭也小,沒有采收價值,不知栽培旱半夏的技術(shù)難不難?
答:中藥材旱半夏種植成功與否關(guān)鍵在于選地。旱半夏在全國中藥材市場上走紅多年,暢銷不衰。但有的人種植并不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旱半夏在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能生長或長勢較差。在黏性或堿性土壤中種植旱半夏就得不償失,種50公斤球莖,到收獲時產(chǎn)量不過100公斤。在山區(qū)或缺水的地區(qū)也會生長不良甚至絕收。旱半夏其實最怕旱而喜濕潤,喜歡在沙質(zhì)或帶有沙性的土壤中生長,要有較好的水利條件。這個品種屬于半遮陰植物,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其產(chǎn)量就會大大減少。人工遮陰的方法是:做畦時以東西走向為好,畦埂放在南邊,一般畦寬1.5米左右。在畦埂上,于谷雨節(jié)前后種上兩行玉米或高粱,在6月份長大成形,正好起遮陰作用,玉米、高粱可與旱半夏一直共生。旱半夏的種植方法類似種土豆一樣簡單。在雜林木果樹下間作也可以,但必須離開主樹根部位,防止二者爭水爭肥或發(fā)生病蟲害。
△山西讀者(手機號:158××××9894)問:在青貯飼料中如何添加尿素?
答:青玉米秸的微貯處理是在每噸青玉米秸中加入5公斤尿素,可以提高青貯飼料的蛋白質(zhì)含量2.3%以上。其方法是:在青貯開始前,首先把尿素配成25%(即在75公斤水中,加入25公斤尿素)的溶液,存放在一定的容器中。然后在青貯時,一邊鍘玉米秸,一邊用微型噴霧器將尿素液噴灑在玉米秸表面上。噴灑量是:每噸青貯玉米秸噴灑25%的尿素液20公斤。一邊噴灑,一邊裝窖,要求噴灑均勻。
注意事項:青玉米秸的微生物青貯中,把握好原料的含水量是發(fā)酵成敗的關(guān)鍵,原料含水量以60%~70%為好,一般剛割下來的青綠玉米秸含水量較高,要晾曬2~5小時后再用于發(fā)酵處理。
△河南新鄉(xiāng)讀者(手機號:137××××
1838)問:小麥的全蝕病應(yīng)該怎樣防治?
答: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小麥根和莖基部1~2節(jié)。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yán)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拔節(jié)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蘗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在莖基部及葉鞘內(nèi)側(cè)出現(xiàn)較明顯的灰黑色菌絲層。抽穗后田間病株成簇或成點片狀發(fā)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于拔起。該病與小麥其他根腐型病害的區(qū)別是:種子根和次生根變黑腐敗,莖基部生有黑膏藥狀的菌絲體。小麥全蝕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該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引種混有病殘體的種子是無病區(qū)發(fā)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1)禁止從病區(qū)引種,防止病害蔓延。對懷疑帶病的種子,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鐘,或用有效成分為15%的托布津藥液浸種10分鐘。(2)輪作倒茬。實行稻麥輪作或與棉花、煙草、蔬菜等經(jīng)濟作物輪作,也可改種大豆、油菜、馬鈴薯等,這樣能明顯降低發(fā)病。(3)種植耐病品種。如“煙農(nóng)15號”、“濟南13號”、“濟寧3號”等。(4)增施腐熟有機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5)藥劑防治。提倡用種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種,防效在90%左右。也可用15%三唑醇30克拌100公斤種子。小麥播種后20~30天,每667平方米使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克兌水60升,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1次,可有效控制全蝕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銹病。在小麥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黑穗病與地下害蟲混合發(fā)生的地區(qū)或田塊,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50毫升,兌水2~3公斤,拌麥種50公斤,拌后堆悶2~3小時,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