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蛋由于殼厚,相對面積小,氣孔封得嚴,直接影響著氣體交換、水分蒸發(fā)、熱能傳導和啄殼出雛,常使得山雞蛋孵化率低。因此,要提高山雞蛋的孵化率必須掌握以下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
一、溫度。孵化溫度根據(jù)胚胎發(fā)育的情況,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雛期稍高的施溫方法。溫度范圍分別是:入孵前種蛋預熱6~8小時,蛋溫在36~38℃;孵化期1~7天38.8~39.2℃,8~14天38.5~38.8℃,15~20天38~38.5℃;出雛期21~24天38.5~39℃。如此用溫,胚胎發(fā)育正常,尿囊于14~15天在小頭合攏,把蛋白全部包住,保證胚胎20~21天充分利用蛋白,故可提高山雞的孵化率。
二、濕度。山雞蛋的濕度以兩頭高、中間平為佳。前期濕度高,可使種蛋受熱良好、均勻;中間平,有利于胚胎的新陳代謝;到了后期出雛期,提高濕度是為了消散過多的生理熱,使蛋殼結構疏松,便于啄殼出雛。前期濕度為60%~65%,中期為55%~60%,后期為60%~68%,出雛期為70%~75%。
三、翻蛋。翻蛋能促進胚胎活動,防止內(nèi)容物粘連蛋殼,使其受熱均勻。實踐證明:1~20天每8小時翻蛋一次,翻蛋角度為180°;21~24天出雛期不翻蛋,只調邊心蛋,就能滿足胚胎發(fā)育的要求,孵化效果十分理想。
四、晾蛋。在孵化前期一般不晾蛋,按照上述施溫方案,中后期的蛋溫可達38.8℃,蛋殼表面積相對小,氣孔小、散熱緩慢,此時晾蛋可加強胚胎的氣體交換,排除蛋內(nèi)積熱。孵化至14~16日齡,打開箱蓋,每天晾蛋1次;20~24日齡,生理熱多,每天晾蛋2~4次。晾蛋時間長短不等,根據(jù)情況靈活掌握,當?shù)皽亟抵?5℃時繼續(xù)孵化。
五、出雛。噴水是提高山雞蛋出雛率的關鍵之一。噴水作用有三點:一是破壞殼上膜;二是促進蛋殼和殼膜分別收縮和擴張,破壞它們的完整性,增大通透性,加快水分蒸發(fā)和蛋的正常失重,使氣室容積變大和供養(yǎng)充足;三是導致蛋殼松脆,因為山雞蛋的殼上膜厚、蛋殼堅硬,前者影響氣體和水分蒸發(fā),后者妨礙雛山雞啄殼。殼上膜的存在對孵化頭幾天是有利的,隨著胚齡的不斷增大,尤其是當尿囊合攏后,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氣和排出大量代謝產(chǎn)物時,它就開始對胚胎的發(fā)育產(chǎn)生不利影響。為此,需要對21~24天的胚蛋噴36~38℃的溫水(提早噴水對尿囊合攏不利),每天噴1次,將蛋噴到濕透,待晾干后繼續(xù)孵化。在反復晾蛋、噴水的作用下,蛋殼的碳酸鈣變?yōu)樘妓釟溻},由堅硬變?yōu)樗纱?,雛山雞易破殼,減少了出雛期的死胎。(四川 張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