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新技術浪潮席卷全球,信息社會已顯端倪,知識經濟迅速發(fā)展,所有事物都在不斷的發(fā)展和變革?!霸O計”,一個處于科學和藝術的邊緣地帶的學科在設計方法、設計觀念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
關鍵詞 非物質設計 服務化 情感化 交互式
一、非物質設計的產生
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基于電子信息空間的虛擬化設西方設計學界就開始探討設和未來的設計走向等問計、信息設計、網絡界面設計等概念,這類設計涉及數(shù)字語言及程序化等非物質特征,因此提出了非物質設計概念。非物質設計的概念在我國才剛剛開始,非物質設計的理論探討亦剛剛開始。2001年2月由湖南大學工業(yè)設計系、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聯(lián)合在湖南長沙舉辦了《非物質設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工業(yè)設計道路論壇,對非物質設計進行了第一次研討?!胺俏镔|設計”是以信息設計為主的設計,是基于服務的設計。對于工業(yè)設計而言,非物質設計是對社會后工業(yè)化或信息化結果的表達。非物質社會是一個基于提供服務和非物質產品的社會,是物理現(xiàn)實和社會現(xiàn)實充分信息化的社會?!胺俏镔|”不是物質,但“非物質”是基于物質的,只不過是超越于物質層面,工業(yè)設計只有溶入這一全新的理念才會適應現(xiàn)代產品設計的要求?!胺俏镔|”也不是說不是物質,它重在表現(xiàn)的是超越了物質的層面而為人深深所感覺到的賞心悅目的服務,所體會的快感。
“非物質化設計”的產生,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導致了知識和信息在人類生產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相關的生產和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且與傳統(tǒng)工業(yè)時代的物質化生產相比越來越趨于無形即“非物質化”,并由此帶來了人類整個生產方式、管理方式、消費方式的改變;二、二百年來,大量設計、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工業(yè)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導致了包括能源、資源、環(huán)境等的惡化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使人們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反思。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不斷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思潮如環(huán)境保護、有計劃發(fā)展、回歸自然、簡單生活等,在設計界也出現(xiàn)了“反設計”、“綠色設計”等設計思想,旨在抑制人類過度的物質性設計、生產及消費行為,以便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二、對非物質設計的認識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上去理解“非物質”,從而把它與“物質”對立起來,非物質設計是相對與物質設計而言的。就像工業(yè)社會并不排除農業(yè)和手工業(yè)一樣,它只代表了社會或經濟發(fā)展的主流形態(tài)。其次,實事上,非物質化的設計根本上還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的基礎之上的,是基于物質的非物質因素的設計。在這種設計在形式上,設計所考慮的因素不同,在工業(yè)化的社會里,物質形式的表達只是基于對功能的考慮,物質的“數(shù)”和“量”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而在非物質的社會中,物質的形式不僅僅拘泥于對功能的表達,而強調的是為“情感”而進行的設計。比如,軟件設計、虛擬設計離不開計算機在一物質產品的支持:產品設計的重心由“產品”向“服務”的轉移也并非不要“產品”,只是改變了過去的生產、消費模式。比如生產者生產產品,并提供給消費者使用,消費者通過如租用的方式達到解決生活中需要的目的,并為生產者提供的這一“服務”付費。這樣一來,就改變了過去廠家一味大量生產和銷售來謀取利益的作法,把重點放在生產優(yōu)質耐用的產品和為顧客提供長期、優(yōu)質的生活服務上并以此來獲取收益,從而最終減少了“物”的消耗。
在后工業(yè)時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等社會背景的轉變,人們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等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們追求一種簡單生活,快樂享受的生活方式,在這種要求下,設計逐漸從傳統(tǒng)的“物”的角度脫離出來向著一個更高的層次發(fā)展。非物質主義設計比較高的一個層次是“以人為本,走向服務”,工業(yè)設計的物質文明向后工業(yè)設計的非物質文明轉變,設計也趨向于從“有形”向“無形”、從“物”向“非物”、設計重點從“產品”向“服務”、設計方式從“實物”向“虛擬”等一系列轉變,服務作為一種設計是從以后工業(yè)背景下人們的需要為基礎的,把設計中人的因素更加強調和突出出來,樹立“設計以人為本。設計為人服務”的理念。服務是過程、方法、手段也是目的。主要是從精神上調節(jié)人們的生活,讓處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的人們精神上得到舒適。非物質設計的出現(xiàn),使設計的存在形態(tài)更加豐富了,好比添加了雙翼,它不僅實現(xiàn)了自身,而且揭示了物質設計中早已存在的非物質性?!胺俏镔|設計”是社會非物質化的產物,是以信息設計為主的設計,是基于服務的設計。它擴大了設計的范圍,使設計的功能和社會作用大大增強,導致設計本質的變化。以致西方有的學者將設計定義為一個“偽造”的領域,設計從“制造”的領域轉變?yōu)橐粋€“偽造”的領域,從一個講究良好的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轉向一個非物質的和多元再現(xiàn)的文化,即進入一個以非物質的虛擬設計、數(shù)字化設計為主要特征的設計新領域,設計的功能、存在方式和形式乃至設計本質都不同于物質設計。非物質設計代表的是“數(shù)字化”時代的一種新型藝術,它體現(xiàn)在不同設計領域中的許多方面,將使視覺藝術變得更為多元化。
三、非物質設計的主要特征
非物質設計的主要特征是設計產品逐漸與藝術產品相融合,設計過程正在與藝術創(chuàng)造相接近。在非物質設計中,設計過程正努力地接近藝術創(chuàng)作。設計也要同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隨著一種不確定性,制造出一種不斷變化的設計產品來。從設計歷史的進程來看,設計一直處于社會的兩種文化之間,一種是以技術為尺度,另一種是以人為尺度的社會藝術文化。然而,在非物質社會的設計中,設計正日益成為以上兩種文化的“邊緣領域”,非物質設計正在突破傳統(tǒng)科學技術的束縛,與精神的“藝術文化領域”相靠近。正如馬克·第亞尼所言:“設計在后工業(yè)社會中似乎可以變成過去各自單方面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和人文文化之間一個基本的和必要的鏈條或第三要素?!彼哉f,非物質設計發(fā)展到最后,設計的藝術化,設計與藝術之間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有的只是二者的“邊緣”。
四、非物質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一)產品的多功能性,功能與形式的分離
在工業(yè)社會中,人們對設計的理解,設計的產品為特定的目的而賦予其一定的形式,而使其存于市場中。在那時,產品形式的存在是為了實現(xiàn)人們特定的行為,產品的功能與形式之間是種對應的關系。而隨著非物質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他們的關系開始變得復雜,產品的多功能趨勢越來越明顯,例如我們現(xiàn)在用的手機它既能聽接打電話,也能存儲信息,還能照相等多功;而作為播放器的mp4,它既可以播放音樂也可以播放視頻還可以記錄并播放我們自己的錄音。在非物質的設計中產品的多功能性、不確定性的現(xiàn)象會越來越明顯。一件物品,它不會以單一的功能而存在,而是為了使用者而存在,為了怎樣更舒適地、更方便地滿足人類的需要而存在。因此產品的多功能性發(fā)展是非物質設計的趨勢之一。在非物質社會。人類對個性的追求也使得功能的多樣式性仍在發(fā)展,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相對于功能的樣式又有了新的概念,逐步地脫離了產品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依賴虛擬的形式而為人們服務。例如網絡電子郵箱,騰訊等聯(lián)絡人類情感功能的產品,再找不到其具體的形式。這種“物質一非物質”的文化關系被描述為“在智能產品身上我們只能看到果而看不到因。其物質的成分已經變成不可見的:使產品工作的機制已不再是一種明擺在我面前,任我們解釋的東西我與產品之間已經從一種非對稱的關系轉變成一種對稱的關系它只是像鏡子一樣反射我動一下,它就跟著動一下?!痹谶@種情況下,設計就脫離了人們原來的想象,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二)產品體現(xiàn)以人為本,越來越重視情感表達
在非物質社會里,人們需要的不再僅僅是承載某種功能的物的設計,而是向著更高的情感層次的要求進展,所以設計不僅僅要滿足使用功能的需要,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承載著對使用者精神和心靈慰藉的角色。它所體現(xiàn)的應當是一種人文的關懷,也就是強調為“感情”而進行的設計。滿足人們追求個性,表達自我的感情需要。如汽車設計,過去僅僅設計物質的汽車本身,現(xiàn)在則要求更多的考慮非物質的交通和環(huán)境等問題洗衣機設計師,不僅考慮洗衣機本身的設計,還要更多的考慮一種洗衣服務的方式和可能。手機,除了基本的功能外還可以進行拍攝等功能,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從物質設計到非物質設計,反映了設計價值和社會存在的一種變遷:即從功能主義的滿足需求到商業(yè)主義的刺激需求,進而到非物質主義的人性化需求。在人與物、設計與制造、人與環(huán)境以及人們對設計的認識上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
(三)人機交互平臺加強
在非物質社會里,大眾媒介、電子技術、網絡信息的普及都標志著這個社會從一種“硬件形式”轉變?yōu)橐环N“軟件形式”,人與世界的聯(lián)系正逐漸變成為各種由數(shù)字化處理的信號,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使得信息更簡單的方式傳、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個人的方式傳遞到使用者手中人們可以有選擇地獲取真正需要的信息的載體,人與機器的關系正從單向的溝通轉變?yōu)楦鼮楹侠淼碾p向溝通,并進一步完善互動方式的溝通。
現(xiàn)代的交互手段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眼、耳、鼻、嘴等器官通過三緯交互技術、語音技術、視頻技術、跟蹤技術等進行信息交流。人們可以更自由地獲取并體驗新的信息并體驗信息的載體,大眾傳媒正演變成個人的雙向交流,個人通過機器就可以參與到某種集體的活動中,而不需要到真實的現(xiàn)場。隨著技術的高度發(fā)達,許多高智能技術的產品提供的不再是具有某種確定功能的產品而是一個實現(xiàn)人機對話,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可能是實體也可能是虛擬的,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雙向交流,而交流的結果也不再是唯一的,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變化。人機交互作為未來設計的一個方向得益于高科技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非物質設計的特色,情感化的語言交互式的平臺為網絡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五、結束語
非物質設計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是依賴著物質并逐漸地脫離物質的設計,但無論與物質的關系如何,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人,注重人類需求的全方位的滿足,也是更注重人類情感的滿足,這將是非物質設計的一個重要設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