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奧運圣火傳遞遇到的騷擾和西方一些媒體的扭曲報道,當然引起了中國普通民眾的強烈義憤,也激發(fā)了全球華人深刻的中華認同表達。在一些西方主流媒體刻意地屏蔽和忽視中國普通人民的感情和事實真相,為圣火傳遞遇到困擾幸災樂禍的時刻,正是中國人展現(xiàn)自己對中國強烈的認同和對人類普遍的價值高度尊重和認同,也以他們靈活運用全球化時代新的文化傳播方式的新表達風格,讓中國的聲音為世界所聽到,讓中國人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被世界所了解。這些都展示了中國在這一波的發(fā)展中集聚的新活力和內(nèi)在能量。在這次維護圣火、支持奧運的過程中有兩個特點值得我們高度關切:
一是中國內(nèi)部的年輕人的群體和海外的華人社群都發(fā)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在展示中國的觀點和事實真相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年輕人充分發(fā)揮了他們敏感、熱情和在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成長,對世界事務的熟悉和了解的長處,而海外華人更是充分發(fā)揮自己“在地”的長處,讓世界看到守護圣火的行動。二是它前所未有地展示了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的力量,正是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捷使得信息能夠更加順暢地傳播,事實能夠更加快速地被更多人了解,海內(nèi)和海外的華人之間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溝通渠道能夠讓全球華人在虛擬的社群之中獲得一種真正的守望相助的力量,在MSN、QQ中的“紅心”正是中國人關切世界、熱愛祖國,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懷的象征。
應該說,年輕人群體和海外華人是更為融入到全球化之中的,也更熟悉和了解世界,因為他們接觸的全球性的文化因素比其他人更多和更豐富,他們也會更加開放地面對世界。但正是他們更多地接觸世界,既了解中國真實的情況又能夠了解西方媒體和社會的看法,反而能夠?qū)τ谖鞣矫襟w的扭曲和屏蔽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也更加能夠抓住問題的要害,能夠做出有力的反駁和具體的回應。人們常常會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民族的認同會受到削弱,而年輕人也常常面臨這樣的批評。但從今天的情況看,更深入地參與全球化其實并不會削弱民族的認同,反而能夠更加靈活和自如地發(fā)出讓世界能夠更好地理解的聲音,能夠更好地讓自己的民族愿望和事實為世界了解。正是由于他們對中國融入世界有更多的期待,所以他們對于中國所受到的少數(shù)人不公正的對待反而會更加感同身受;正是由于他們處于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文化交匯點上,他們就會對偏見和扭曲有更多的話要講,而他們對這些偏見和扭曲的手法、策略的分析和揭示才更為一針見血。正是由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充分的討論,使得理性愛國的聲音始終是當下的主流。這里所展現(xiàn)的一種“全球華人”的精神顯得彌足珍貴。它不是消極地抗拒全球化,也不是無奈地抱怨,而是積極地參與的同時認真地守護中國融入世界,參與世界的價值。這里最為清晰的是,全球華人并不僅僅在維護自身的認同,而是在維護人類共同的價值。因此,這些年輕人和海外華人所展現(xiàn)的影響當然也是中國的“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當然,我們也從這一事件中,看到了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還會遇到許多挑戰(zhàn)。中國的崛起是人類歷史的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國參與和融入世界的進程,也是中國帶給世界深刻改變的進程。這一進程的深刻性也決定了它的復雜性,而它的復雜性也決定了它的艱難性。它既是中國對世界現(xiàn)有的秩序和話語的參與,也構(gòu)成了對這些秩序和話語的深刻的對話關系。在中國的“硬實力”高速成長,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這一波全球化的最為重要因素之一的時刻,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人對此的不適和反感也在增長。這也是難以避免的。正是由于中國這一新的因素的出現(xiàn),必然會造成現(xiàn)有的世界格局和話語的調(diào)整。對于這一調(diào)整,人們都還在適應的過程之中,其進程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然,正是由于中國的“硬實力”的增長,讓任何人無法拒絕和中國交往。法國在近期所表現(xiàn)的向積極方向的調(diào)整就是一個明證。但如何在“軟實力”方面展現(xiàn)中國更加具有說服力的形象,克服來自西方的屏蔽和偏見,還是任重道遠的。這就需要一方面堅定地捍衛(wèi)中國的根本利益,堅定地講出事實,對于每一個扭曲做出必要的回應。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和西方社會不同層次和不同群體的公眾的跨文化對話,堅定地融入世界,在和而不同的溝通和對話中消除誤解,求同存異,爭取相互的理解。在展現(xiàn)堅定性的同時展現(xiàn)靈活性。
在倫敦發(fā)生了騷擾圣火傳遞的事件之后,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發(fā)表了一篇有關這一事件的文章。這篇文章情真意切,坦誠懇摯。她的文章的結(jié)尾讓我感動:“世界曾等待中國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國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認識中國?!边@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耐心。
(作者系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