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普通的南京市民,我自愿自費刊登本廣告”——4月18日,一則“盼奧運、護圣火、反‘藏獨’”的整版廣告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快報》的頭版頭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市民花費巨資刊登了這則廣告,“以此來表達對祖國的支持,對北京奧運會的支持?!比ツ?,他還曾主動捐款1萬元,委托報社記者購買《南京》電影票,贈送給南京市民。
這則廣告一經(jīng)刊出,立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暗菑V告反藏獨”的行為感動了廣大公眾,人們紛紛用鍵盤敲擊出表達崇敬之情的話語。除此之外,公眾對于報社是否該收這筆廣告費似乎也頗有微詞,我估計報社有可能會將這筆廣告費退還。但是無論如何,市民以登廣告的方式來表達愛國之情,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在我看來,“登廣告反藏獨”的真正價值,倒不在于這則廣告本身所能達到的廣告價值本身——事實上,“盼奧運、護圣火、反‘藏獨’”是全球愛國華人共同擁有的情感,不需要別人通過廣告的方式來“廣而告之”或者予以提醒。“登廣告反藏獨”的真正價值,與其說是這一行為的社會傳播價值,倒不說是這一行為的個體表達價值。換句話說,“登廣告反藏獨”是一種個人愛國情感的表達方式——找到一個途徑來表達并且成功表達出來了,這比表達方式本身的效率和效果更為重要。
在一些西方媒體和一些外國政客對中國形象惡意毀損以及對中國人民感情無端傷害的時候,在藏獨勢力借助奧運圣火全球傳遞之機大搞破壞的時候,骨子里的歷史悲情遭遇到膨脹的西式傲慢,讓有一個問題頓時盤橫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頭:我們能為“愛國”做點什么?
無論是抵制家樂福,還是“登廣告反藏獨”,在我看來都是人們對這一問題做出的個體回答。換言之,都是公眾愛國情感的真誠表達。不同的表達方式本身,無所謂誰優(yōu)誰劣誰好誰壞,也無需用所謂“理性”來試圖剝奪公眾情緒表達的權(quán)利,更無權(quán)將自己自封在一個道德高地上對公眾的愛國表達冷嘲熱諷。只要不觸犯法律的底線,這樣的愛國情緒表達都應(yīng)該得到尊重——任何人盡可以不同意盡可以不參加,但至少不能用“理性”的大棒擅自將別人的情緒表達貶為劣等。
當然,公眾的愛國情感表達固然是完全自由的,但基于整體的高度,不同的表達方式之間卻真實存在著表達效率與表達效果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不少人對“我們能為‘愛國’做點什么”的認知是模糊的,因而愛國情感表達在方式上往往是從眾的,甚至是盲目的。但這并不是一些知識分子們可以舉起“理性”大棒來指責(zé)公眾的理由;相反,由于我們的社團組織力量很薄弱,由于我們的觀點市場未能真正形成,這時候更需要我們的媒體特別是學(xué)界站出來,為公眾提供更多表達效率更高、表達效果更好的愛國情感表達方式,供社會公眾自由選擇。
我們能為“愛國”做點什么?——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如果總是網(wǎng)民在興奮表達并且迅速聯(lián)合,而學(xué)界非但不履行自身職責(zé),反而置身事外專事冷嘲熱諷,那就難怪要被人唾棄了。這個意義上,“登廣告反藏獨”更像是一種控訴:除了登廣告之外,誰能告訴我一個更好的“愛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