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教學是在教學中注重過程,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及需要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探究教學;講授教學;探究性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8(S)-0015-3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強調:“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闭憬 镀胀ǜ咧行抡n程實驗學科實施意見(物理)》的指導思想中也明確提出:“堅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睆闹锌梢缘贸觯焊咧形锢硇抡n改任務之一是“強調情景——探究——體驗——應用”的探究式課程教學模式。
1 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
自從新課程實施后,每一位物理教師的教學理念或多或少都發(fā)生了一些改變,特別是高一教師經(jīng)過新課程的培訓可以說新課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學行為上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注重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指導學生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筆者通過聽課、學習教案等發(fā)現(xiàn),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在以下兩方面開展探究。
1.1 在概念教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
例如,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概念教學時,老師帶領學生做“伽利略理想實驗”,依次探究:①小球在一定高度由靜止開始從一個斜面滾下,速度增大,接著小球滾上另一個斜面,速度減小,小球加速、減速總是有原因的;②第二個斜面越光滑,小球上升的高度越接近其第一個斜面開始運動時的高度,在第二個斜面上通過的距離越長;③若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第二個斜面上通過的路程越長,但最多只能達到第一個斜面小球開始運動時的高度;④設想第二個斜面變成水平面,小球則永遠達不到原來的高度,那么小球應該在這個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了。繼續(xù)探究:⑤為什么靜止的物體推不動?⑥為什么在桌面、地面上滑動的物體最后都要停下來?探究的結果是, 有阻力的存在。學生經(jīng)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知識到應用的探究過程,符合概念的形成從具體到表象到抽象的過程。
1.2 在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中進行探究式教學
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科的知識核心,是聯(lián)系相關物理概念的橋梁,是物理知識結構的骨架,所以對物理規(guī)律的教學老師很重視,總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景中,暴露思維過程,經(jīng)歷一個新問題的研究過程,體會到學習是一個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從而獲得其真諦。
在“探究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教學中,對平拋運動是由什么運動合成的問題探究時,進行了如下的探究過程:首先是猜想,假如物體不受重力……,假如物體沒有初速度……,猜想是否正確呢?接著用實驗來進行驗證:(1)驗證物體在豎直方向是自由落體運動。實驗如何設計?如何分析實驗結論?發(fā)現(xiàn)新問題——“聽”能否改進為“看”,怎么辦?大家討論后提出能否把兩小球“拍攝”下來,看看在下落過程中它們高度是否時刻一致,老師把事先準備的數(shù)碼相機交給學生,學生按設想拍攝了兩小球的“錄像”,輸入電腦通過逐幀播放驗證了剛才的猜想。(2)驗證平拋在水平方向是勻速直線運動。學生提出各種設想,教師加以點評,最后選擇;根據(jù)平拋軌跡,利用豎直方向是自由落體來探究水平運動。同學們分組討論實驗裝置、注意事項、數(shù)據(jù)如何處理等,然后分發(fā)儀器,學生分組實驗,分析處理軌跡,得出結論。
通過這樣的探究,無疑使學生們重走了一次科學家的探究之路,使學生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第一,物理研究并不神秘,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只要我們肯動腦,“條條大路通羅馬”;第二,雖然我們今天的研究是粗糙的,真正的物理學研究更精確、更完備,但基本的思路是相通的;第三,某一種研究方法不僅在物理學中是可行的,在其他學科中也是可行的。學生的這些體會就是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所要求的,也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 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課堂教學的思考
雖然探究教學已進入課堂,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2.1 處理好探究教學和講授教學的關系
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探究式教學確實有很多優(yōu)點,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很有幫助,那么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是否可以舍去講授式教學?本人認為它們只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相互之間并不排斥,兩者常常是相輔相成的。一節(jié)好的物理課,肯定存在著幾種教學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認為當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時,例如力的概念教學,或者高中學生根本無法探究的內容,例如粒子散射實驗,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或利用傳統(tǒng)的講授、提問、討論、實驗等方法。另外,如果每節(jié)課都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課堂進度會比較慢,教學任務很難完成。
何時采用探究式教學,何時采用講授式教學,本人認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課適宜傳授式教學,有的課適宜探究式教學,一堂課內有的內容適宜傳授式教學,有的內容適宜探究式教學,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探究的知識點很多:物體的落體運動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等都可以探究,而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解決自由落體的實際問題則不宜進行探究。
2.2 關注“真正”的探究與“表面”的探究
在物理課堂探究中,一種常見的探究形式是小組合作,如在“探究平拋運動規(guī)律”時,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到平拋的軌跡,然后利用豎直方向是自由落體(事先已探究),要求學生探究水平方向是什么運動時,結果教室里的氛圍是熱熱鬧鬧,但真正按要求探究的學生不多,一些表達欲較強的學生會成為課堂的主角,大多數(shù)同學看著實驗器材不知所措,或者相互嬉鬧,或者就是“看表演”。
要解決這類問題,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本人認為組內成員應分工明確,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者、操作者、記錄員、資料員、發(fā)言代表等。一定時間內,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鼓勵每個成員特別是平時不愿說話或者不敢說話的同學并提供展示的機會,保證人人有事做,讓每個學生都承擔一定的責任,從而保證探究的效果。
2.3 加強探究性復習課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重視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進行探究性教學,但往往忽略在復習課中進行探究性復習。
將傳統(tǒng)的復習課轉變?yōu)樘骄啃詮土曊n,要實現(xiàn)以下轉化:①從知識教學積累性灌輸轉變到知識的形成性;②從重學生的知識型儲存轉變到重能力型;③從重集中性、內斂性的思維訓練轉變到重聯(lián)系性、發(fā)散性的思維訓練;④從重時間追加、數(shù)量至上的拼搏策略轉變到重探究追加、效率至上的智能策略。常用的方法:①采用一題多解或變式訓練,使舊題變新題。例如:如圖1所示,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置于水平面上,其上放一質量為m的物塊。若斜面光滑,且靜止于水平面上時,求地面對斜面的靜摩擦力。變換1:若斜面與地面均光滑,欲使m相對于斜面靜止,則需對斜面施加多大的水平推力。變換2:若斜面光滑,且靜止不動。當物體在高h的斜面頂端自由下滑到斜面末端時,物塊受到合力的沖量。變換3:若斜面與地面均光滑,當物塊在高為h的斜面頂端自由下滑到斜面末端時,m與M的速度大小。②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案設計,例如可以請學生設計測當?shù)刂亓铀俣取癵”的方法;③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研究對象,例如要求學生從運動學、動力學、能量角度解讀勻速圓周運動。所以,在探究性復習課中,老師也要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調控,努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xiàn)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方式,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在強調探究式教學的同時,也應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另外,探究式教學對教師而言還任重而道遠。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