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就應(yīng)該是一首格調(diào)優(yōu)美、意味深長的詩。它給人們以知識、思想、文明、情愫,人們應(yīng)該詩意地棲息于大地??蛇@種詩意的尋覓卻總是充滿了曲折和困惑。劉恒發(fā)表于1991年的《教育詩》,正是這種詩意的尋求。從表象看,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長和教育的問題小說,但文本深處卻是指向現(xiàn)代人生存的孤獨與精神的迷惘。作品中,既有對高才生“大哥”奉獻青春的不無悲涼的贊嘆,也有對大哥兒子劉星成長道路的反思,還有對兩代人之間那種巨大隔膜的無奈感嘆。在展示教育僵化的背后,埋藏著作者深刻的憂患情懷,以及作者對人性、生存等重大話題的終極關(guān)懷。重溫這篇佳作,依然會引起我們的諸多感慨和思考。
這部作品主題展示了多重含義,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對大學(xué)僵化教育體制的批判。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方式,講述了“我”與侄子劉星(諧音“流星”,代表大哥心中那道雪亮的微光)之間的故事。劉星從遙遠的只通鏈條車的邊疆林區(qū),考上了“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學(xué)。這時童心未泯的劉星寄托著父親的志向,對大學(xué)有著無限憧憬。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劉星的學(xué)校生活卻變得復(fù)雜起來。學(xué)校的課程輕松而奇怪,劉星不僅“讀書讀得似乎疲乏了”,最可怕的是無聊也產(chǎn)生了。為了反叛學(xué)校疲弱的生活,突圍這種乏味的日子,青春期的劉星開始了戀愛。但在第一位女友影響下的叛逆野游,卻導(dǎo)致了原本沖動的感情的破滅。這令人聯(lián)系到美國“垮掉的一代”,僵化教育讓劉星變成了迷惘的一代。他們對現(xiàn)實不滿,對未來喪失信心。而劉星女友也認為非常憔悴的“我”承受了太多生活重擔(dān)。這也符合了垮掉一代的想法:對傳統(tǒng)觀念嗤之以鼻,反對傳統(tǒng)價值和世俗風(fēng)尚,反叛固定生活模式,逃避現(xiàn)實,拒絕社會責(zé)任,把生活極端化,最后多是在宗教中求得解脫和慰藉。
經(jīng)過重重掙扎,劉星倒是徹底重生了。而這種重生卻導(dǎo)致了一個無情的事實:“那個負著一大包行李躑躅地踏入城市的少年已經(jīng)不存在了,甚至那個躺在秋雨里排解愁腸的人也已經(jīng)不存在了?!眲⑿浅闪艘粋€蒼老的年輕人。顯然,這就回到了對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tǒng)的國民文化的批判。
其二是揭示價值觀念的變化與解構(gòu)。大哥與兒子劉星之間存著巨大隔膜。大哥總希望能了解兒子,想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了解兒子的努力失敗后,大哥仍將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盼望“我”能教育劉星。于是“我”主動接近劉星,但每次談話,劉星“總是表情淡淡的,聽人講話時喜歡默默點頭。他以不露聲色的方式拒絕我進入他的思想?!?結(jié)果“我”對教育劉星基本失敗,只能彼此沉默著。正如“我”所感嘆的,“他們在鐵壁的后面徜徉,把鐵壁另一側(cè)的人拒之于千里之外”。
作者從歷史與現(xiàn)實入手,揭示了人的外部表現(xiàn)和內(nèi)心世界存在巨大差異,人與人之間充滿孤獨與隔膜。劉星對外人封閉自己,守護內(nèi)心的秘密。劉星戀愛階段,父子兩代的矛盾開始凸現(xiàn)?!拔摇闭J為是“無聊”的事情,劉星卻做得津津有味。劉星的第一位女友也是個反叛典型,談話中“她竟然當(dāng)著我的面點著了一支香煙。” “我”認為這種愛情很不可靠,劉星卻非常著迷,認為他們生下來就要在一起的。這正反映出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審美標準都存在巨大差異,也注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孤獨。后來失戀的打擊加深了劉星的迷惘,導(dǎo)致了父親的失望,于是兩代人的矛盾更為激化。 “大哥”由此產(chǎn)生了嚴重的悲觀。而“我”感覺到的是人生青春就像流星劃過,令人感傷而惆悵。
其三是終極關(guān)懷的思考與追尋。孤獨是現(xiàn)代人一個共通的情感特征。表面的熱鬧往往印證著內(nèi)心的孤寂,沉默與孤獨相伴相隨,而無聊實際就是孤獨的表現(xiàn)。由此,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溝通面臨堵塞,就連父子、叔侄也不例外。早在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中,也反映了大學(xué)校園中的青春躁動與孤獨,已經(jīng)充滿了遠離傳統(tǒng)的怪異,只不過劉索拉是以現(xiàn)代主義的“黑色幽默”來展示。而《教育詩》則以經(jīng)驗的敘述,由社會層面的憂患轉(zhuǎn)入了對人生孤獨的揭露——這就帶有存在主義的味道。存在主義作家往往把人的存在作為其哲學(xué)出發(fā)點,顛覆了傳統(tǒng)哲學(xué)所談?wù)摰谋举|(zhì)。他們認為,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存在是不真實的,人生是虛無而孤獨的,世界是荒繆的。
小說還顯示了回歸自然、詩意棲居的向往?,F(xiàn)代文明無疑破壞了一些天然的東西,靜謐和諧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石。劉星初來乍到是那么純樸,有張紅紅的娃娃臉,說話靦腆。在學(xué)騎自行車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劉星不是嬌生慣養(yǎng)的,雖然他“免不了生些怪念頭”,但他仍然“是一個讓人省心而又努力的孩子”。小說結(jié)尾用了寓意深長的象征手法:大哥迷醉氣功,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徹底異化與悲涼超脫?!俺墒臁钡膭⑿?,只有把傷痕埋在心底,讓輕松的談吐來掩飾眼神中的激情。劉星所謂的“猿鳴”就是為了發(fā)散心中的郁悶。現(xiàn)實中的人們偽裝穩(wěn)重,只有在孤獨的夜空,才能讓靈魂自由地演繹。作品中也出現(xiàn)了意味深長的原始生存場景——“為使自己麻醉,我想象到遠古那些跳來跳去的拖了長尾的大群大群的生靈。他們環(huán)繞篝火起舞,使我看到了火光中一叢叢熟悉的臉和嘴巴。他們縱情歡唱,自欺欺人地解答宇宙中飄落的漫天難題?!边@種描述也是一種終極詢問。
《教育詩》的藝術(shù)方式也是獨特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體現(xiàn)在文章的總體結(jié)構(gòu)上,它由兩條線交織而成。一是顯在的,即“我”與劉星的生活展示。一是潛在的,即“大哥”的來信。文章以大哥十八年前的信為由頭,大哥讓侄子捎來的信為開端,從而展開潛在的情結(jié)。大哥的來信展示了大哥生活的全過程,雖然大哥始終沒有出場,但是以大哥為代表的價值觀念,展現(xiàn)了與兒子劉星的矛盾和隔閡?!拔摇弊鳛橹虚g人,既與“大哥”有著精神的連通,又與“劉星”生活的無聊有著切身的體會。這就避免了“大哥”與劉星矛盾的過于激化,起到緩沖作用。
其次是詩化敘事,小說中詩性的語言讓人贊嘆。比如“有限的記憶便如跌進了時間的巨大粥鍋,一并黏稠而糊涂了?!北热纭爸皇O铝撕}斔频囊粓F行李,須在城市的胡同里緩緩爬行,也在黃昏里爬行,爬行?!薄八麄兓煦绲乃枷霝⒃诰谱郎?,生了一股稀薄而脆弱的香氣。我無言,然而一縷類乎少年孤獨情思般的氣氛從心底洶涌地翻上了喉頭,歲月響箭一般從眼前射了過去。”“各自的目光已經(jīng)穿不透彼此的面孔,一張張面孔把真實留在了獨處的陋室,留在了只身獨處的情思與思想的無邊原野?!边@些詩性語言還具有動人的音韻感。如小說中有這類描寫:“街道的下水道里傳出了動人的歌聲。”“某張嘴信馬由韁的唱起來?!薄耙恍┕怆娝频臇|西確實劃過了?!薄昂诎抵蟹路鹕舜善髌扑榈穆曇簟!?/p>
具有意味的場景描寫是《教育詩》的又一敘事特點。劉恒非常關(guān)注場景描寫,而這種描寫往往寄寓著獨特的意味。劉星剛來城市時,小說這樣寫道:“我最初以為他是來自民間的民工,為投親靠友而躑躅在這彎曲的胡同。一個大的行李卷遮嚴了他的背,一個仍舊大的提包貼緊他的膝,似乎拉長了那一側(cè)的胳膊?!边^生日的時候,劉星“他裝束清潔,表情寧靜,寧靜得像一道等待落竹筷的新鮮的大菜,期待人們贊揚他的味道。氣氛令人不安,那條紅燒魚瞪著一只眼冷冷地瞧著我們,燒豬蹄也直挺挺,似乎要像馬蹄子一樣奔騰起來。”而劉星在生日宴席上的醉酒情境,也有非常細致而傳神的描寫:“然而淚水嘩然,如雨而下了。他自己終于無力阻擋那些沉重的流體,獨自穿過落雨的院子,縮進了窄小的廚房。他扶著煤氣灶蹲下,四周滿是油污的瓶瓶罐罐。他毫無目的地到處輕輕撫摸,甚至撫摸了那骯臟的地板,似乎要把落在上面的淚水擦去?!薄八鸵露P在院落的雨洼里面,像一條披著一身黑鱗的巨大的死魚?!薄八酥嗨V癡笑起來了,笑得清醒而詭秘,使淡淡的夜色也羞澀了?!碑?dāng)劉星在我“抬手給了他一記耳光”中找回了現(xiàn)實的自己,開始“成熟”的劉星平靜度日時,內(nèi)心孤獨卻無法排遣,于是出現(xiàn)了“猿鳴”的場景:“那是靈魂自由而發(fā)的表演。他就那么搖著,唏噓著,顫動著,熏熏然侵入了一種他獨自占有的生動境界。痛苦與歡欣的分野模糊了,空間與時間已逃遁,為他留出了任意涂抹和踐踏的空白。這個一向穩(wěn)重而憂郁的孩子搖著搖著,終于像健康的猴子一樣嘯叫起來,凄厲而高亢,向夜色籠罩的一個看不見的高度攻擊,那茫茫大音沖上去擴散開來了?!边@些場景描寫都非常生動傳神,達到了形神兼?zhèn)?,以形傳神的效果?/p>
意象渲染,也是《教育詩》的敘事特色。其中有兩個意象特別耐人尋味。一是“赤子意象”。如小說寫到,十八年前劉星是“一團四斤三兩粉嫩的濕淋淋的肉”。過生日之時,“那塊四斤三兩的嫩肉滾雪團一般滾過了二十二年路程,端端正正地坐在一片菜香之中?!边@種純真的赤子之心與后來的“成熟”構(gòu)成了鮮明對比,令人尋味。 二是“眼神意象”。作品多次寫了劉星眼神像夢一樣,其中表現(xiàn)了劉星的迷惘和期待。如劉星與女朋友見“我”的時候,“他以夢一樣昏茫的眼神兒注視著那張美麗的臉,喉頭隱隱約約的抽動。”給錢買書的時候“他的眼神又像夢一樣,極度的溫柔了?!背赡曛蟆爸皇茄凵駜河肋h霧一樣,記錄著運行著一種永恒,在靜夜的燈光下,那眼神兒會射出怎樣的光芒?”
《教育詩》展示的生活讓我們感覺到人生的悲涼和孤獨的無處不在。小說最后,人的痛苦依舊、孤獨依舊。那么這到底是大學(xué)教育的失敗,是環(huán)境改變了人的習(xí)性,還是人的天性使然?劉星在夜色中獨自喊叫了什么東西?而“我發(fā)誓什么也不說了”,又是為何?所有這些生存問題,都是一個終極的斯芬克斯之謎。
責(zé)任編輯王紹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