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春美去找公司主管請假:“徐總,我明天想請一天事假?!?/p>
主管正忙,很爽快地回答:“好啊!”
春美:“我爸爸喉嚨不舒服,已經咳了一個多星期了,一直拖著沒去看,我要帶他去確診一下。我媽媽走得早,是我爸爸把我拉扯大的,他有病我一直沒空陪他去看,感覺很對不起他,所以明天我要請假?!?/p>
主管:“噢!你請假吧,請假吧,沒關系的!”
春美走后,主管若有所思:她是不是抱怨公司的工作壓力太大了?
……
春美去找同事打招呼:“小陳,我明天請假。我爸爸喉嚨不舒服,已經咳了一個多星期了,一直拖著沒去看,我要帶他去確診一下。我媽媽走得早,是我爸爸把我拉扯大的,他有病我一直沒空陪他去看,感覺很對不起他……”
春美走后,小陳若有所思:她是不是抱怨合作的那個項目她做得太多了?
……
下班路上,春美碰到工會老李:“老李,我明天請假。我爸爸喉嚨不舒服,已經咳了一個多星期了,一直拖著沒去看,我要帶他去確診一下。我媽媽走得早,是我爸爸把我拉扯大的,他有病我一直沒空陪他去看,感覺很對不起他……”
春美走后,老李若有所思:看來工會對她關心不夠,她是不是抱怨春節(jié)公司沒到她家去送溫暖?
……
【診斷】
其實春美什么想法都沒有,她只是習慣于向別人訴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是一種交際中的常見病——傾訴癥,患者經常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事情告訴每一個熟人。有人會說這是真誠坦率的表現(xiàn),但其實這是缺少交際能力的一種典型癥狀。
交際中有一條信息適量原則,它要求說話人在交際中提供適量的信息,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太少的信息會使人無從把握會話要旨,造成誤解和無解;而太多的信息一方面會浪費聽話人理解時的心理能量,另一方面也會刺激聽話人進行多余的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在提供過多信息量的情況下,聽者總是認為說話人不會無緣無故地提供多余信息,若是發(fā)現(xiàn)了多余信息,那么一定有其特殊的含義,如果在字面上找不到信息的用意,聽者就會進行主動推理,直到發(fā)現(xiàn)說話人的隱藏意圖為止。在上述案例中,春美就是提供了太多的信息量,以至于大家都會認為她話中有話,導致了多余的理解。
【處方】
信息是否適量,這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對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信息性質,信息的合適量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有兩個原則:
原則一——信息量和信息的重要性成正比。
原則二——信息量和聽話者的關切度成正比。
原則一說的是,越是重要的信息就應該說得越詳細。對于重要的問題,說得多情有可原,所以是合適的,別人也不會多心。原則二說的是,聽話人越關心的信息就應該說得越詳細,對于關心的問題,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信息量,因而說得再多也不會多心。
根據以上兩個原則,春美的言談應該針對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的信息量:
對主管:“我家里有點事,想請一天假。”(對主管來說,春美請假不是一個重要問題,他也并不關心,因而提供少量信息就夠了。)
對同事小陳:“我明天陪爸爸去看病,請了一天假?!保ù好勒埣僖马敯?,相對來說就比較重要,而且同事的關系比較融洽的話,小陳對請假的原因也會有比較高的關注度,因此可以考慮多提供一些信息。)
對工會老李則應該保持沉默。(此事和老李無關,不存在重要性和關注度,因而不說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