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尚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數(shù)學里最簡單的“1+1”就既是一種時尚,又是一種生活方式?!?+1”的狀態(tài),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1+1”穿衣
作為普通工薪一族,馮寧沒有太多的閑錢充實自己的衣柜,可在旁人眼中,她的衣著卻是每天不重樣。以至于有人問她,是不是另有“生財之道”,要不然怎么能把自己打扮得這么得體漂亮。馮寧嫣然一笑,道出自己的穿衣秘訣一哪里有什么“生財之道”,無非是在自己原有衣裝的基礎上多用些心思。其實不光是漂亮的衣服,巧妙的搭配和合理的組合有時比衣服本身更重要。她經(jīng)??匆恍r裝類的雜志,漸漸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買不起衣服,就買配飾,絲巾她有20條,腰帶有8、9條,還有帽子、圍巾……一這樣的小搭配往往能穿出大效果。
在這樣一個氣候也“1+1”的季節(jié)里,聰明的馮寧把“1+1”搬到了身上。如果你把一塊絲巾系在頸上,可能是一位優(yōu)雅的白領麗人;披在肩上,可能是位雍容華貴的貴婦;可是,如果你把這塊絲巾隨便纏繞在腰間,那可能就是一位新嬉皮士女性了。女人對自己服飾所做的“加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自己喜歡。
“1+1”行走
在公司做經(jīng)理的申女士說,她的工作很繁忙,每天早出晚歸,上下班需要用車,出門談生意需要用車……她的飛度車幾乎每天都在路上跑。其實要不是工作需要,她也不愿意開車,費用支出大不說,就是堵在路上的時間她都受不了。自從她家小區(qū)附近通了地鐵,她就以地鐵作為主要出行工具,節(jié)省時間也省錢。去年年初,她又買了一輛車,只不過這次是輛雙人自行車。周末,換上休閑裝,和丈夫一起去郊游,兩人以相同的頻率蹬著那輛雙人自行車,成為路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1+1”溝通
劉女士有一個13歲的兒子,正是青春叛逆期。有一次,他倆因學習問題發(fā)生了沖突,開始是苦口婆心跟兒子講道理,可兒子根本就不理她這一套。最后,她在兒子面前全面爆發(fā),兩人誰也不讓步,弄得她也沒辦法。面對倔強的兒子,她非常氣憤,也無處傾訴,隨手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了感受。沒想到,過了兩天,兒子主動向她示好。原來丈夫讓兒子看了她的博客,博客里寫了劉女士從兒子出生到成長的一點一滴,也寫了對兒子的期望和自己的付出,兒子是流著眼淚看完的。
連劉女士也沒想到,換了一種溝通形式,能有這樣的效果。兒子聽話了,她也省心了許多。他們不光有面對面的直接交流,還通過短信、博客這樣的方式了解彼此,心也更貼近了。
“1+1”職業(yè)
上班時間,她們是職業(yè)女性,衣著光鮮,工作緊張,全神貫注:下班以后,她們換下正裝、甩掉高跟鞋,便換了另一張面孔: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慈善義工…一這就是新女性們公開的第二職業(yè)。
在公司里,李晴是人人尊敬的女老板,說話辦事雷厲風行。下班以后,她把拉丁舞教練當作自己的第二職業(yè),其中她最喜歡的是弗拉門戈舞,“全身心地投入,吸引滿場人的目光,大家隨著你的舞動而喝彩,感覺非常棒!”
“1+1”家電
許多家庭常常面臨這樣的尷尬:只想洗內衣和襪子的時候,如果也打開洗衣機,未免有點“興師動眾”,無奈,只好改用手洗,如果購回一臺新出的內衣洗衣機,馬上解決你的煩惱。還有些家庭為了電視節(jié)目而爆發(fā)遙控器之戰(zhàn),如果一家兩臺甚至N臺,你看你的我看我的,就互不干擾了。
“1+1”學位
喬俏讀的是理論物理,這個學科,如果不去讀博士、搞學術的話,是沒有出路的。但屬于新人類的喬俏,決心投身商業(yè)經(jīng)濟,不走學術之路。她并未把沒有直接實用價值的物理學士學位當作扛在肩膀上的包袱,而是利用空閑時間自考,順利在大三通過了所有考試科目,并且符合國際貿易第二學位申請條件。畢業(yè)后,她如愿以償進了一家知名外企。
利用業(yè)余時間為自己充電,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選擇。讓自己多學些知識,掌握一門技能,多一張證書,沒準兒什么時候,就會為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1+1”的生活形式有很多,更多的是帶給人們一種理念,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你的生活還僅停留在“1”上,那就嘗試一下,為自己平凡的生活增添一抹不一樣的色彩,也許你還會收獲絢麗的彩虹。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