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樣的工作,都不是讓你偶爾玩一玩就好,而是每天都要付出時間與心力去做的事,而且心情上也不總是快樂的。
以成為“專寐”為目標
◆從內(nèi)心深處涌起充實感的那一刻
馬拉松選手常常這么說:每天嚴格辛苦的訓練,絕對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到了正式比賽那天,從開始到結束,也都相當難受??墒?,當終于跑到最后,沖破終點那條帶子的一瞬間,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滿足感。為了那一瞬間,再怎么嚴苛的訓練,也都值得、甘愿去承受。
我能夠了解這樣的心情。
我把寫書當作自己的天職,但并不表示寫書的過程是輕松愉快的。在寫書的期間,每天埋首在每個字、每一頁之間,有時覺得好痛苦,好想逃開這一切,但仍必須忍耐著持續(xù)下去,因為我知道,這是自己的天職。
正所謂“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你在事前的準備階段,承受痛苦的比例愈大,事情完成之后,也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與充實感。
◆專家和業(yè)余的差別何在?
無論什么樣的工作,都不是讓你偶爾玩一玩就好,而是每天都要付出時間與心力去做的事,而且心情上也不總是快樂的。例如,網(wǎng)球和棒球、象棋與圍棋,偶爾玩一玩會覺得很快樂、很有趣,然而,如果要你每一天都不能間斷地持續(xù)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專家,就是要從每日的鉆研中去累積,如果這樣的累積不能開花結果,就會出局。因為,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有太多太多人虎視眈眈地想取而代之。
“一想到明天又要握球桿,心情就沒辦法開朗起來,一面對高爾夫球場,就冷汗直流,心臟感到疼痛。這樣的日子,維持了好幾年。”一位高爾夫球職業(yè)選手回憶起自己剛入行的那幾年,有著深切的感觸。
因過分固守自己獨特的做法或格調(diào)而陷入夢魘,甚至因而墮于低潮的專家,在迎戰(zhàn)競爭對手之前,必須先戰(zhàn)勝自己。即使再怎么苦,也不自暴自棄;相信自己,以無比的耐力撐過低潮,在這期間,依然持續(xù)鍛煉自己,自我節(jié)制也一刻不放松。這就是專家與業(yè)余的不同之處。
對自我才能具備十足的信心、以孤高姿態(tài)漫步人生路的“宮本武藏型”的人,請務必好好地把這件事放在心里。外表看起來很酷的工作,其實內(nèi)部往往正掀起激烈的生存競爭。如果你對這個工作抱著玩票的心態(tài),只想淺嘗輒止,那么,無論你是否具備過人的才華,都終將遭到淘汰。
我之所以認為人稱“棒球打擊王”的鈴木一郎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并不只是因為他的才能。他從小學開始,就比別人付出更多時間與心力,投注在每一天的艱苦練習中;即使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為知名職棒選手,卻依然秉持少年時代熱愛棒球的心。當年那個小小的身體里,已蘊藏一顆全心全意投入棒球訓練的決心。這是誰也模仿不來的,也是鈴木一郎成為專業(yè)典范的重要因素。
◆“不要為失敗找借口”
這里,我再一次強調(diào)前面所提過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哲學”。
拿破侖·希爾所提出的成功方法論,追根究底,可歸納為三點:一、設定目標,二、自律訓練,三、實行計劃。
問問自己,想做些什么樣的事、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并具體描繪出來;有了目標之后,就朝著那個方向,每天持續(xù)努力不懈。請先對自己立下這樣的誓言,接著,想達到這樣的成功,需要做到哪些步驟?一步一步詳細地寫下來。
每天告訴自己一定要成功,每天晚上記錄自己這一天做到了些什么,并預先擬定明天的計劃。像這樣,一年365天,一日也不可松懈。
常識不是雜學,真理只有一個,該這么做就是要這么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那么,每天持續(xù)不斷努力的人,該做到什么程度?就是要向鈴木選手那樣的精神看齊。
此外,設定目標、自律訓練、實行計劃這樣的原則,其實也適用于企業(yè)經(jīng)營。就像設定方針、目標管理、解決問題一樣,字面上雖然有所差異。行動的原則卻是一樣的。
要點只有一個:做、還是不做,做得徹底、還是半途而廢。
像這樣,一步一步堅定地走下去,必能守得云開見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功無需言說,同樣地,失敗也不要找借口?!?/p>
重點:不要過分固守自己獨特的做法或格調(diào),培養(yǎng)打破舊習的力量。
想想自己為何而活
◆“職業(yè)是以他人為本位”的思考觀點
關于自我實現(xiàn)以及跟工作之間的關系,這里以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話為例,來加以說明。
夏目漱石的知名作品包括《少爺》、《心》等,是非常知名的小說家,另外也以講演家而聞名。在此引用夏目漱石在一篇演講稿《嗜好與職業(yè)》中,對于工作與玩樂之間的關系所提出的看法。
夏目漱石將人的一生所做的各種工作,分為“嗜好”與“職業(yè)”兩類。嗜好,是為了自己所做的工作;職業(yè),是為了別人所做的工作。前者是“自我本位的生活”,后者則是“他人本位的生活”。
夏目漱石在演講中這么說:
“所謂職業(yè),是為了別人的需求而做的事,必須有根本的意義。雖然為別人所做的事,結果也會對自己有益,但基本上是屬于‘他人本位’。嗜好則不然。以前盛極一時的禪僧修行,是一種極端自我本位的生活娛樂。這些人為了‘見性’(追求本來的自己)與‘究真’(真理的探求),拋開一切,潛心坐禪。默然地靜坐,是為了誰而做這件事?無善亦無惡。與世間完全沒交集,這些禪僧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嗜好?!?/p>
嚴持戒律、潛心修行的僧侶,被稱為是為了“嗜好”,的確令人驚訝。
嗜好一修行僧、冒險家、專業(yè)麻將師等。
職業(yè)——上班族、醫(yī)生、護士、老師等。
◆嗜好與職業(yè)的中間地帶
不過,夏目漱石也提到,在嗜好與職業(yè)中間,還有一個中間地帶,那就是“以嗜好為職業(yè)的一種變體”。例如藝術家與學者就是。
“藝術家與學者,是屬于‘利己者’,他們?nèi)涡皂б獾貜氖伦约合矚g的事,并獲得成功。對他們而言,嗜好即是本職。因為做的事本質上是屬于嗜好的領域,所以做起來沒什么煩惱?!?/p>
夏目漱石的用詞跟現(xiàn)在有些微妙的差異,讀起來反而有種幽默感。
在夏目漱石的時代,所謂職業(yè),是“為了他人、為了社會而流汗的一種勞動”,這樣的意象很強烈。做自己喜歡的事,則被視為嗜好、娛樂的領域,有一種只過“半人份的人生”的感覺。例如小說家與演藝人員,現(xiàn)在是許多人夢想的行業(yè),但以前卻被視為沒出息、不算真正的工作。
由此觀之,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夏目漱石所說“以嗜好為職業(yè)的一種變體”的領域,可說是愈來愈廣闊了。藝術家、設計師、文案寫作、音樂家、游戲創(chuàng)作、表演家等,這些堪稱時代象征的行業(yè),大部分都是“以興趣為業(yè)”,一點也不為過。
◆具體提出“為了XX的緣故”概念
對于還無法決定自己的志向、腦中依然混沌迷亂的人,必須思考屬于自己人生的關鍵詞。
例如,有的醫(yī)生當初在選擇這個行業(yè)時,所訂的關鍵詞就是“效勞”。他們以“為了世上的人”為優(yōu)先考慮,立志要成為最優(yōu)秀的醫(yī)生。那些投身海外青年工作大隊,到非洲貧窮國家服務的年輕人,也是設定同樣的關鍵詞。
但也有運動選手,在“只要能達到世界第一的目標,無論什么都好”的思考下,選擇競爭者較少的冷門運動項目。
“為了XX的緣故”這樣的概念,是從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出發(fā),找出符合這樣能力的方向。然后往前邁進。
到目前為止,可能會有人說:“我對自己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實在不太清楚?!睕]關系,下一章我們會有更具體的討論。
重點:思考屬于自己的關鍵詞。
責任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