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在全球化背景下,人類逐漸形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西方發(fā)達國家先進的公民教育理論和實踐,對我國公民教育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全球化;西方國家;公民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C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08)03-0156-05
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為對象的教育活動,是現(xiàn)代社會培育人們有效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培養(yǎng)明達公民意識的各種教育手段的綜合體。西方國家一直認為,一個健全穩(wěn)定的民主社會除了要依賴基本社會結構的公正性以外,公眾的素質和態(tài)度以及行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yǎng)和塑造合格公民的教育,在西方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公民教育以尊重人的主體性為前提,公民教育在對象、內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特性決定了它是培育現(xiàn)代國家與社會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與能力公民的最主要的教育途徑。在國際交流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必須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積極開展公民教育,從而提高我國公民教育水平。
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國家的公民教育
公民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公民”一詞在西方最早見于古希臘并為古羅馬沿用,在古代城邦國家民主政體中,公民不僅是法律所賦予的城邦內有財產有地位之自由民的一種特定身份,也表示“高尚的人”、“道德的人”。西方公民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且11始于近代。自近代以來,公民教育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重新崛起,關于公民教育的各種思潮也紛紛涌現(xiàn)。嚴格意義上的公民教育是“現(xiàn)代國家主義的產物,是與民主共和國家相伴而生的”。就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而言,應該指出的是,“公民”本質上是一個法律的特別是政治學的范疇,它首先涉及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因而總是和民主政治緊密相連的。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公民”(citizens)是以獨立的人格為前提,獨立人格就是既不是附屬他人的,也不只是從一個階級的屬性和社會的態(tài)度來區(qū)分的。公民以權利和義務相統(tǒng)一,作為一個公民,在一個國家和社會里面,就有對這個國家和社會的義務,也有相應的權利,但是前提是以獨立人格作為基礎的。公民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排斥封建臣民意識的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發(fā)生根本性轉變是在二戰(zhàn)之后,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根據(jù)各自不同的情況進一步改革其公民教育,使之趨向更加有利于完善民主制度、培養(yǎng)公民能力、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方向發(fā)展。
近年來,由于全球范圍內人們頻繁的跨國遷移、流動,使得公民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了傳統(tǒng)的國家定位,全球化正改變著世界。全球化涉及信息傳播、市場活動、全球性問題、體制和制度、文化和文明等各個領域,是一個多維度過程,具有多維特征。全球化、文化多元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現(xiàn)實。不論人們喜歡與否,全球化進程正在迅速展開。所謂全球化,如果從民族——國家的視角來看,就是人類活動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由民族性、國家性的活動轉化為全球性活動的過程。全民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放眼全球,不論發(fā)達或貧弱,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重視公民教育的,只是根據(jù)各國的政治制度不同,經濟文化水平各異,開展公民教育的具體內容、教育方式有所區(qū)別。進入20世紀后期,伴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經濟的轉型和文化的交融日趨普遍,公民教育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各國對公民教育施加的影響也更為深刻、直接。
美國是現(xiàn)代公民教育理論研究的策源地,是較早推行公民教育的國家之一。美國三大開國元勛之一杰弗遜就主張,教育要“改進每個公民的道德與學識,使每個人都懂得他對鄰居和國家應盡的責任;了解自己享有的權利,維護秩序和正義……學會按自己的意愿選舉自己信任的人進代表機構;學會聰明又正直地觀察自己身處其中的所有社會關系?!薄耙姑總€公民都懂得自己的權力、利益和職責”。根據(jù)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制定的《公民和政府管理國家標準》,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和公民意向教育,其中公民意向包括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自律、尊重別人的價值和尊嚴,學會處世、懂得禮儀、遵守法律、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善于與別人商討和進行必要的妥協(xié)等。在美國,從1916年開始,社會學科(SocialStudies)擔負起了公民教育課程的主要責任。美國的各級學校都開設《公民》教育課。這門課除了介紹美國的政治制度、憲法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外,還培養(yǎng)一個公民應具備的17種品德,其中包括自律、守信、誠實、實現(xiàn)最佳自我等。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高中生通常上三門公民課程:《公民》、《民主制度》和《聯(lián)邦政府管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公民教育理論的發(fā)展直接引起公民教育實踐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而推動公民教育的發(fā)展是美國公民教育的特色之一。根據(jù)1991年頒布的公民教育大綱和1994年頒布的《公民學與政府》全國課程標準,美國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有:政府及其職能,政治體制的基礎,民主在政府中的體現(xiàn),美國與世界事務的關系,公民在政治體制中的地位?!芭囵B(yǎng)合格公民是美國社會研究課程的最高教學目的。公民教育不僅僅是社會研究課程的任務,它也是整個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
但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學生從學校受到的公民教育處于一種下滑狀態(tài)。1998年的公民課程測試中,只有26%的高中生達到“精通”級別;原來的三門課現(xiàn)在被削減成只上一門——《城邦政府管理》。針對以上問題,有關專家學者提出全面恢復原先的三門課程、社區(qū)服務納入學校整體培養(yǎng)大綱、提高學校對公民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聯(lián)邦政府的評估和監(jiān)督力度等改進措施,但最主要的措施還是提高對公民教育的重視程度。
英國的公民教育發(fā)端于18世紀,1765年,英國的約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y)發(fā)表了《論一種旨在文明而積極生活的自由教育課程》,建議在自由教育課程中傳遞有關國家結構、法律和貿易的知識。這可以被看作是有關公民教育的最早主張。此后,歷經上百年努力,英國公民教育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1990年,英國兩份文件的出臺表明公民教育開始正式列入英國國家課程計劃之中。英國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在發(fā)展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技能、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獲得并理解公民的基本知識。英國學校很注重在文學、藝術、歷史、健康教育、體育等課程中滲透德育。在這些課程教學中移入公民教育的內容,比如地理課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歷史學習中有關社會、文化、宗教和種族多樣性的內容;英語課選用與公民相關的文學作品,可謂一箭雙雕。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和道德責任感,發(fā)展他們參與共同活動和政治判斷的能力。1998年,公民教育與學校民主教育顧問團提交的《科瑞克報告》(the Crick report)明確地確定了“積極的公民”(Activecitizenship)所必備的品質。2000年,英國確立了新的中小學國家課程,公民科作為基礎學科之一被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之中。英國公民教育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學校教育,一個是社會教育。以開放性、多元性為特征,培養(yǎng)英國年輕一代寬容、理解的國際公民素質。這是英國公民教育的一種獨特方式,它把新的內容裝進傳統(tǒng)的外殼,使古老的形式與時代精神相結合。2002年8月起,英國國民教育課程中設立公民學科目,對公民教育的目標、內容、教育方式等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激烈的國際競爭,英國在該課程的統(tǒng)一要求中明確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精神、道德、社會和文化等四個方面健康發(fā)展的潛能。
法國公民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和大革命時期,但法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是在1871年第三共和國建立以后,即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在法國穩(wěn)固確立以后才開始的。法國的公民教育在世界上起步比較早,發(fā)展比較完善。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每一代法國人的內心之中都積淀著濃厚的法蘭西民族自豪感。法國公民教育就是要使這種自豪感代代相傳,使學生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共和國的價值觀”,使他們順利地融入到建基于啟蒙運動精神和現(xiàn)代普遍價值基礎之上的共同的民族文化當中。法國公民教育的實施從幼兒園到大學,貫穿于每個學生受教育的全過程。法國公民教育基于這樣兩個直接的目的:弘揚傳承法國文化,抑制美國文化。法國各界人士對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空前一致,認為學校在傳播法國文化與恢復信心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應是培養(yǎng)公民道德的場所,培養(yǎng)共和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中心。法國公民教育在凸顯民族意識、重視社會整合,多種途徑綜合施教以及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特征。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公民教育呈現(xiàn)輕松活潑、自由靈活的特點,對現(xiàn)代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隨機應變的靈活性。在多數(shù)西方國家,公民教育已經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提倡通過價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的方法進行公民教育,使學生成為“果斷的、熱心的、積極的”人,而且能在生活中珍視自己的決定,敢于將決定公開,并能始終堅持。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以倡導人性的解放為主旋律,以尊重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自由、平等為前提條件,反對奴役人性、培養(yǎng)盲從臣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顯示出強烈的批判性和鮮明的時代感。一些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的公民教育比較穩(wěn)定,美國的許多州在公民教育的標準設置方面都有所進展。在英國2002年9月修訂的國家課程中把公民教育定為獨立的和指令性的;在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正試圖提高公民教育的地位;西班牙、法國、匈牙利、意大利、新西蘭和荷蘭把公民教育納入當前課程改革中。
20世紀90年代以后,全球化使培養(yǎng)“世界公民”成為公民教育的目標之一。它要求學生了解世界,尊重多元化,愿意采取負責的行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通過政治社會化形成公民意識,培養(yǎng)年輕一代建立一種自誠、自省、自律的公民責任。在教育內容上,公民教育內容中既要強調普世倫理即一種以人類公共理性和共享的價值秩序為基礎,也要呈現(xiàn)多元的文化。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由于文化的差異性,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公民教育不僅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的相互尊重,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差異文化,還要發(fā)展學生面對處理問題和沖突的能力。
全球化為公民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將培養(yǎng)全球公民作為當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標。全球化對公民教育存在基礎性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民族國家的政治力量越來越受制于跨地域的市場體系。經濟全球化導致了一種跨越國家界限的世界經濟體系,而這一體系使哪怕是最強大的國家力量也日益依賴于市場,公民的身份認同受到侵蝕,另一方面,全球化塑造了日益強大的全球公民社會。在第二次現(xiàn)代化進程中,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等,都使重視和鼓勵公民社會特別是全球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成為一種潮流。全球公民社會使人們能夠通過國際合作乃至全球行動來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同時它的產生也賦予人們一個新身份——全球公民。全球公民就意味著對全球事務的參與,讓公民有能力參與解決全球共同體的問題。培養(yǎng)公民進行世界交往所需要的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包括個體的寬容和開放態(tài)度、能夠尊重價值差異和適應不同文化的公民能力,以及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意識。英國的奧斯勒(Osler)和文森特(Vincent)提出,全球教育要促進青少年的政治表達能力,包括培養(yǎng)質詢和對話的能力,強化思想承諾的情感。
二、對我國公民教育的思考
公民教育作為培育人們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睿智公民的一種手段,受到當代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皬氖澜绶秶?,公民教育已經很成熟了,但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游離于主流之外?!蔽覈窠逃闹笇枷胧窃趯嵺`中總結出來的正確思想,但公民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仍缺乏創(chuàng)新,效果不夠理想,忽視公民意識教育。西方人走向現(xiàn)代化之路至今,正是公民教育開啟了國民的主體意識,提高了國民的民主、法制素質,為國家現(xiàn)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而中國的現(xiàn)代化之所以舉步維艱,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千多年孕育的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身上積淀形成了持久不衰的“臣民”意識和私民人格,延緩了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也加大了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以至于有人說:“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的最大差距?!蔽覈鐣髁x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使公民教育成為其現(xiàn)實需要和內在要求。公民主體意識的確立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定,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公民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公民的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
我國的公民教育迄今主要是在德育的范疇中進行的,而迄今我們的德育又實際上是以內容為本位的,即以知識和價值觀的傳授為主,對學生的實踐和參與關注不夠。世界各國,對公民資質的要求與公民教育的內容會有所不同,經濟發(fā)展的全球化,文化交融的不斷深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日趨迫近,必將使之更為復雜。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已經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和發(fā)展趨勢。當代西方公民教育注重“責任公民”的培養(yǎng),人們公共生活領域的多元化、多樣化,每個人都具有多重角色,表現(xiàn)出多重特性,這就要求一定國家和社會群體中的個體應當更加富于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學會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并相應地對自己負責。
我們正處于向高度民主化社會過渡的時期,在制度上建立了民主,使公民獲得了參政權,但公民的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這與我國的公民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公民的權責教育有關,結果是淡化了青少年對政治的關心,導致他們缺乏行使公民權利、參政的意識。中國的公民教育自然是培養(y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格公民,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它不是獨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大多數(shù)國家和理論界的專家都認為,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素質,增強人們的公民意識。公民教育決不是培養(yǎng)順民,公民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推進社會政治進步,建設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國外公民教育發(fā)展的進程表明,一個國家要走向現(xiàn)代文明必然加強公民教育。我國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需有一個統(tǒng)一的、權威的領導機構指導公民教育。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公民素質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公民教育是實現(xiàn)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加強公民教育是提高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茖W、合理方法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民教育的發(fā)展。
結合我國國情、對比西方公民教育的經驗,筆認為,在我國的公民教育中,首先應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要培養(yǎng)出健全自律的公民,就必須把公民教育的理念確定在公民權利與公民義務的有機統(tǒng)一上,就要大力培育人的權利主體意識及其捍衛(wèi)自身權利的行動能力,以及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美國的公民教育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美國的《公民》教育課除開介紹美國的政治制度、憲法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外,還培養(yǎng)公民應具備17種品德,包括自律、守信、誠實、實現(xiàn)最佳自我等。鑒于公民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質與能力進而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進程的主要途徑,我國的公民教育作為全民教育,應增強公民的個體意識,培養(yǎng)公民的獨立人格,鍛煉公民的獨立判斷能力、獨立行為能力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20世紀世界發(fā)展的經驗表明,世界發(fā)展是多元文化的發(fā)展,公民的開放意識、國家意識、合作意識、誠信意識、法律意識等在國際性公民交往和國際事務參與中顯得至關重要。
其次,在我國的公民教育中,要重視公民素質對于維持和創(chuàng)建民主的關鍵作用,包括公民積極的參與精神,對政治事務的了解和相關的參與能力。我們要不斷豐富公民教育的活動載體,拓寬公民教育的工作途徑,要實現(xiàn)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致。英國的公民教育有可借鑒之處。英國的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和道德責任感,發(fā)展他們參與共同活動和政治判斷的能力,有責任感,有能力才有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與公民教育相匹配,我們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從制度層面對公民權利加以保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制度保障問題,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深刻地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F(xiàn)代公民教育應當培養(yǎng)公民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認同。制度的合理化是聯(lián)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橋梁,也是保障它們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力量。健全自律的公民社會需要的是健全自律的公民,即具有自覺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能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公民。
再次,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公民社會使人們能夠通過國際合作乃至全球行動來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全球公民就意味著對全球事務的參與,讓公民有能力參與解決全球共同體的問題。在此時代背景下,西方的公民教育核心就是培養(yǎng)年輕一代成為自誠、自省、自律的全球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宗旨就是培養(yǎng)公民進行世界交往所需要的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包括個體的寬容和開放態(tài)度、能夠尊重價值差異和適應不同文化的公民能力,以及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意識。有鑒于此,我國的公民教育理念就應該是培育“變革社會之內驅力,個體完善之創(chuàng)新力,團結族群之凝聚力,維護和平之制衡力”;它所塑的“公民形象”就是:具有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民主素養(yǎng)和法治觀念;資訊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國家意識和國際視野;容忍品質和批判意識;尊重人權和保護環(huán)境;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等;公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未來公民健全的人格特質,如開放的自我,對待他人的寬容態(tài)度,與他人共享價值的能力,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價值趨向,信任人類環(huán)境并對自己有信心。只有具備這種理念與能力的人才能適應全球化的歷史轉型。公民教育必須使學生獲得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全人類視野上處理事物的知識和能力。
此外,我們還要加強對公民教育的理論研究,從多角度進行公民教育的跨學科綜合研究,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公民教育理論。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對于公民教育的政策和實踐以及目標和方法都有直接的影響。不同國家對“公民”、“公民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公民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在借鑒西方國家的公民教育經驗時,要仔細分析其歷史、文化和社會傳統(tǒng),有選擇地吸收,而并非全楹拿來。
(責任編輯:郭德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