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東梅,這個名字以前一般不被社會所了解,在2003年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時,孔東梅出了《翻開我家的老影集》,大家知道她是毛澤東的外孫女,才被人們所熟悉。紀念毛澤東誕辰112周年時,她又出了《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讀了她的書明白了毛澤東的親人們,為什么如此低調,如此平凡地生活著。
孔東梅,毛澤東與賀子珍外孫女,李敏的女兒,曾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畢業(yè)。后又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毛澤東4位孫輩后人中,東梅是惟一的女性。父親是解放軍一位將軍的兒子。當年,李敏曾將女兒出生后的照片帶給父親毛澤東看,毛澤東為外孫女起名“東梅”。這兩個字,既包括他自己的名字“東”又有他一生都喜歡的“梅”。
在王府井書店6樓一個新聞發(fā)布廳內,東梅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舉行大型讀者活動交流會,在空隙時間里,東梅說:我的名字是外公給起的,所以我也挺自豪的,我是1972年在上海出生,我的童年是在外婆身邊,并在外婆呵護之中長大的,至于外公呢,我是比較陌生,從來沒有見過他。由于外婆經(jīng)常住院,身邊只有工作人員,我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長大,剛到北京時連普通話都講不好。說完她自己挺不好意思的先樂了。
東梅的狀態(tài)很淑女,有趣的是東梅下巴像外公一樣有一顆痣。眼神偶而漏出一絲絲抑郁。她身著套裝,翻出白領,配一條艷色小紗巾,端莊、大方又時尚,說話聲音委婉、柔美,漂亮,面帶微笑。處處透著大家的風范。
當大家問起什么心情促使寫書時,東梅仍然微笑著說:現(xiàn)在國內的人們和國外華僑,都很關心毛澤東后代的狀況,因為我出生在共和國締造者的家庭里,作為毛澤東的后代,思考家庭和外公比較晚,但是我真正走進毛澤東的世界,走進外公的世界,是幾年前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媽媽李敏把她寫的《我的爸爸毛澤東》寄給我,當時讀了以后特別感動,因為媽媽一生生活特別低調,外公教育媽媽,不要鮮花,不要掌聲,夾著尾巴做人,過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樣。所以媽媽也是這樣教導我的,我當時就想到了,我應該拿起筆寫出自己的這些感受,寫出外公外婆的生活感受。應該拿起筆,為這個家庭,為外公。所以就有了《翻開我家的老影集》。
東梅說:我是在上海出生,好像出生時還有險情,臍帶繞頸,后來化險為夷了,很讓爸媽擔心。另外從小身體不好,整天鬧病,三天兩頭去醫(yī)院,媽媽說放在手里怕摔了。放在嘴里怕化了。
勤儉、樸素是毛家的特色。那時東梅正長身體,需要營養(yǎng)。媽媽想出了好辦法,在冬天也能吃上夏天的蔬菜。媽媽買暖房挑出的處理的黃瓜頭和拉秧的西紅柿。當然在外婆家生活還是很優(yōu)越的,寓所寬敞洋氣,工作人員把各個方面都照顧的很周到。東梅還可以在家里看電影,記得外婆喜歡看故事片,我喜歡看動畫片。特別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不知賺去了她多少眼淚,這些是當年墻外的孩子無法想象的。
在上海湖南路262號外婆的花園里,有一片小樹林,還有一座假山,有外婆種的最喜歡的一株臘梅。外公喜歡臘梅,媽媽也喜歡。何況東梅的名字里有梅。外婆在這住了30年,這是一座建于1938年的三層法式別墅,它的主人原是上海市長陳毅。他在赴京上任后,安排他老戰(zhàn)友賀子珍搬了進來。
生活雖然優(yōu)越,但東梅還是羨慕墻外的孩子,他們有父母在身邊,有朋友一起玩。這些是再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也無法代替的。外婆的病是她自顧不暇,東梅父母在北京,他們的工作很忙無法穿梭于京滬之間來看東梅。
東梅小時候還有一個理想,想當海明威。拿諾貝爾獎。小時她比較好靜,在家讀了所有的西方文學。然后在學校里舞文弄墨,開始頻繁見諸自編的板報、班刊、系刊和???。自尊心獲得滿足后。又開始嘗試組織、策劃講座、沙龍、辯論賽一類的活動。童年那個不敢說話的小姑娘已經(jīng)變了。她覺得應該歸功媽媽,受媽媽在文學愛好方面的熏陶。
是什么又影響東梅做起了出國夢呢,1996年東梅工作了,昨日的文學青年,不得不脫掉柔弱的外殼。她先在泰康人壽工作了三年,開始只有兩間辦公室,七、八個人的小公司,演變成規(guī)模很大的企業(yè)。據(jù)她說工作了的她“名利心”似乎很重,出國夢越做越香。1999年考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但異國歲月則是甘苦參半,一言難盡。
東梅在美國期間,學業(yè)繁忙之余,潛心鉆進各式各樣的文化場所,博物館、劇院、尤其書店,以濃厚的興趣看待多元化的世界。坐著“灰狗”長途汽車,輾轉于美國東西海岸的許多城市。她喜歡紐約那種氣象萬千的大都市風格。
東梅覺得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應該是在中國,所以離開美國回到了中國,是她唯一的選擇,她在美國學習“國際政治”對自己的祖國有了許多新鮮的感覺。要想了解中國的今天,必須了解外公那輩新中國的開創(chuàng)者。
東梅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中國公司,以研究、宣傳出版、傳媒為業(yè),做起了文化傳媒事業(yè),這正是對家風很好的繼承和延續(xù)。還精選定一個有意義的好名字,是以外公的家名“菊香書屋”為名,東梅愿意為熱愛毛澤東的人們,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盡一些力量。
東梅現(xiàn)在生活擔子也很重,1999年,她的家中經(jīng)歷了一個多事之秋:爸爸突逝,媽媽大病,哥哥繼寧遠在海外。哥哥從南京軍事外語學院畢業(yè)后即駐外工作,先是在我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任武官助理,兩年后因工作出色被調往駐英國大使館。遠隔重洋,難得一見。撐起這個家的頂梁柱,驟然落在這個剛工作的女孩肩上。怎么辦?千頭萬緒,一時不知從何做起。
爸爸的死,緣于他在深圳遇車禍后骨折,做手術時并發(fā)心臟病所致。東梅聞訊趕去,卻沒見到最后一面,東梅說,這和1976年外公去世與1984年外婆去世時一模一樣。而且,爸爸是在廣州參加紀念外公活動路上出事的。
媽媽的病,始于戰(zhàn)時的艱辛和異國的孤寂,用爸爸的話說:她沒過一天好日子。但更多與痛失外公、外婆有關。有多少驕傲和榮耀,就有多少辛酸和悲涼。一切都很糟糕。誰讓她是毛澤東和賀子珍的女兒——李敏吶!
東梅在“豁出去”的急奔之下,向黨中央發(fā)出了求救信。中央分管組織人事的負責人,在交談中了解李敏的病情和孔東梅家的遭遇。明確表示此事完全應該解決,這對于孤立無助境地的東梅,無疑是柳岸花明。住院、報銷、住房……這些多年的“老大難”問題總算有了眉目。李敏的精神和身體在迅速好轉。
東梅在書里講到:2000年12月26日,多年未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的媽媽來到外公紀念堂,獻上花圈。當時還是媒體關注的新聞。重新站起來的媽媽翻開了人生新的一頁。
2001年媽媽在友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她的回憶錄《我的父親毛澤東》一書。這么多年了,媽媽的身體和精神才慢慢好起來,才有精力作書,此書除了抒發(fā)無盡的思念,更多的是在繼承以外公為代表的老一代的精神遺產(chǎn)。
2003年春天,媽媽李敏和姨媽李訥一:起被選為新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姨媽李訥1999年被特別增補委員。
李敏在女兒東梅的陪護下,早早到場,東梅講:以媽媽凡事認真的性格,我想媽媽肯定會對得起這份榮譽。
東梅還講了毛家其他親人的情況:舅媽邵華多年照顧病中的岸青舅舅,有賢妻良母之稱。
舅媽是北大中文系畢業(yè)的,常有機會和外公談論文學,特別是中國古典詩詞。這些年,舅媽寫了許多文章來紀念外公和開慧外婆等親人,有的曾經(jīng)編進中學語文課本。拍過許多照片,出過專著、專集。她也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還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
舅舅、舅媽的兒子毛新宇,比我大兩歲,在軍事科學院。專攻毛澤東軍事理論、軍事歷史、哲學等,已經(jīng)寫下不少的紀念爺爺?shù)膶V驼撐摹?003年已經(jīng)博士畢業(yè)。后又讀博士后,副師職研究員。2003年12月26日外公生日這一天,新宇做了爸爸,新宇的愛人9點58分,在協(xié)和醫(yī)院順利生下一子,體重7斤3兩,起名“毛東東”。外公毛澤東有了曾孫,這是特別讓毛家人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此消息傳遍北京,傳遍全國,著實讓熱愛毛澤東的人們高興一回?!懊矣泻罅恕?
姨媽李訥是外公和江青的女兒,1940年出生于延安,外公是在47歲時有的姨媽,格外疼愛,不忍心送保育院。姨媽成了家中唯一和外公全部度過童年、青年的孩子。
姨媽也是北大畢業(yè),是學歷史的,外公去世后,姨媽有過一段異常孤獨、困難的時刻。由于江青在北京遠郊秦城監(jiān)獄服刑。她常常要花整天的時間,乘公共汽車去那里探監(jiān)。但是,人們并沒有忘記她。在外公衛(wèi)士長李銀橋夫婦的幫助下,姨媽1984年和我現(xiàn)在的姨夫王景清結婚,過著老百姓平靜自由的生活。
姨媽有一個獨子,現(xiàn)名王效芝,我的效芝表弟繼承了毛家和姨媽自尊、自強的個性。不喜歡拋頭露面。
我的媽媽和姨媽在整個50年代都和外公住在一起,姐妹關系一直融洽。在以后各自度過了多事的中年時期。如今步入老年。經(jīng)歷人生悲歡離合的兩姐妹。常有機會見面、聯(lián)歡、出席活動?;貞浐屯夤谝黄鸬娜兆?,從天真爛漫的少女變成祥和睿智的老婦,有說不完的話題。
毛澤東后代的三個家庭,東梅的舅舅家,姨媽家,幾家也常常聚聚。平時也相互走動,誰家有什么事都很關心相互照應。但每年的9月9日,還有隆冬12月26日,是三家聚會的日子。作為永遠的家長在天安門召喚著全家,后輩們去紀念毛澤東,瞻仰毛澤東,緬懷毛澤東。
而剛剛卸下重擔的東梅,2000年腦海中又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媽媽的病使她警醒:不了解外公,不了解外婆,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媽媽。而此前,也許是外公太偉大,也太特殊,她的了解其實并不比同齡人多到哪兒去。為此,東梅踏上了一條走進外公和外婆精神的獨特的人生之旅。
說起東梅做的一些重要事情,其中寫了《翻開我家的老影集》,還有與中央電視合作的電視片《紀念毛澤東》,還有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一些大型的展覽,通過這些活動的內涵,東梅真正地感覺到走近了毛澤東事跡的本身,作為毛澤東的親人親屬。感覺毛澤東對我們的整個影響實在太深了。對我們的家庭,對中國幾代人都是非常深遠的,作為歷史巨人,作為我們國家民族的驕傲。東梅覺得身上擔子是非常重的。
東梅常常被邀到全國各地參加一些活動,常有些特別感觸的事情。東梅走過幾個省,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巡訪了很多人,她感觸非常深,全國的老百姓對毛澤東的熱愛,那么深厚的感情。在浙江、福建參加的大型展覽,當時的場面出乎意外,每次都有上萬人看展覽,那些老同志見到他們,毛澤東的后代親人,就像是見到毛澤東一樣。所以使東梅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非常重。
到了浙江、江蘇南京,包括武漢的售書活動的時候,群眾熱烈的場面,催人淚下,有的讀者買了東梅的一本書,東梅給他簽了個名,他高興的不得了。東梅講:我只不過寫了小小一本書。然后簽上了我的名字。卻給予了我這么多感情,我覺的是人們對我外公深厚的情誼在里面,所以我只能是努力做好工作,回報社會,回報祖國,回報熱愛外公的人民。
看了東梅的書,剛看第一頁,眼淚就擋住了我視線,吧嗒吧嗒直往下流。東梅把對毛澤東的感情,把毛澤東后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寫一寫,讓關心他們的人們知道他們過的很好。有一位老太太說,在毛澤東誕辰的時候,毛澤東的后人都出來說說話,出幾本書,給我們這些關心他們的人有個說法,有多少人都想知道毛澤東后代的生活情況。這不,我買了這些書。有李敏的《我的爸爸毛澤東》,有東梅的《翻開我家的老影集》,還有新宇的《爺爺毛澤東》。
孔東梅的《翻開我家的老影集》和《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這兩本書,講述了外公與外婆賀子珍的風雨人生。從第三代的角度,在這書里寫了媽媽和外祖父這一代,大概跨度一百多年的歷史,把毛家?guī)状耍?家人的生活和經(jīng)歷展現(xiàn)給大家,把一個真實的毛澤東,一個平凡人的毛澤東,把一個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夫的毛澤東展現(xiàn)給大家。也算給關心毛家人的一個交代吧。
孔東梅回國后,選擇在北大學習。她說:“繼續(xù)深造是我的理想,這次是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這是一所與毛家有緣的大學,外公的岳父楊昌濟講授倫理學,外公毛澤東在圖書館供職,姨媽在歷史系畢業(yè),舅媽在中文系畢業(yè)。北大的精神影響了外公,而外公又重塑了北大精神。就學燕園,繼承就是要繼承毛家的一切精神。完善完美毛家精神,是毛家后代的責任?!?/p>
東梅一直與媽媽李敏住在一起,哥哥早已經(jīng)結婚。自己還沒成家。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有人知道東梅是毛澤東的外孫女,就敬而遠之了。她說,媽媽說情感學家說過,相遇是緣起,相識是緣聚,相知是緣寄。愛情經(jīng)常是在神不知、鬼不覺間悄然走進人們的心坎。所以我想可能我的緣分還沒到。
孔東梅長得像外公一樣,下巴也有一顆痣,這么巧。東梅書里說:媽媽沒有遺傳到,外孫女我卻遺傳的一模一樣,我也挺榮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