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剛
寫作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要想寫出鮮活有靈氣的作文,就要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出發(fā),突破思維定勢的藩籬,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運用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型思維,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將時間與空間、整體與局部、景物與情感等各種對立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有機融為主體動態(tài)式思維結構。
看到這個話題,你會想到什么呢?一個地方的山川景物,一絲輕風,一滴甘霖,一片綠葉,一棵嫩芽都會引起思緒的飛動。你所想到的任何一個角度都應該體現出大自然的無限情絲,展現出自然之美,飽含著你對自然的愛。話題元素“傾聽”也可以理解為是形象化的說法,并非實指聽覺行為;“自然”則為一切非人工事物的集合。
時間順序思考
即以時間的推移來觀察和描寫。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態(tài),包括草木花卉、蟲魚鳥獸、風雪霧月、星空烈日、山川河流等。如果選擇“傾聽”的對象是月亮,就可按月亮出來前,月上柳梢,月滿中天的順時觀察描寫。再聯想到蘇軾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朱淑貞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等優(yōu)美詩句,借寫自然景物——月亮的陰晴圓缺,撥動內心的綿綿情思,抒寫自已的鄉(xiāng)愁等等;若描寫觀海,先簡寫小時候對海的表面感知,然后再抒發(fā)長大后對海的胸襟的贊美,正如莊子所言“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最后由觀海想到做人,想到做人要做像海一樣的人,進一步深化中心。
空間方位思考
描寫景物時由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從中間到四周或從四周到中間,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可以任意選擇自然界的一種景物或一幅畫面,模仿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對荷塘的描寫,先選定觀察點再推出由高到低的順序,先寫荷葉然后寫荷花再寫荷波。也可以模仿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對小屋的描寫,如此切入則會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也切忌寫景時忽東忽西,隨意變換方位。徐志摩說:“真正醫(yī)治我心靈的創(chuàng)傷的是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是一張不遺忘自然的清淡的藥方?!比绻x擇自然界最普通的小草作為描寫對象,可以通過遠觀其荒涼與衰敗,近看其被遮蔽的勃勃生機,傾聽體味細膩描摹,凸顯小草旺盛與頑強的生命力,失意者從自然中獲得啟迪。
整體局部思考
若觀察描寫的景物很多,比如以城鎮(zhèn)村落為對象構成一組和諧的自然圖景,可用此法。借鑒王維《山居秋暝》的筆法。先用“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兩句總寫對山中景物的感受,再將泉、石、月、松、竹、蓮、浣女、漁舟等各種局部景物組合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以保存完好的民居古村落—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為描寫對象,可以按先整體后局部的方法展開,先摹寫整體概貌,再分建筑、雕塑、壁畫各角落展開,傾聽歷史的訴說,傾聽人物的細語,傾聽山林的呢喃,從自然景物的美麗精妙、滄桑變化中體悟到人生的曲折坎坷與美好未來。
情景相生思考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拔锉旧聿⒉粠в懈星樯剩拔锉粚懭胱髌?,就會因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記而獲得生命?!啊芯罢Z皆情語”,描寫景物,不是為景而寫景,更不是自然風景的翻版。如果以“落日”為描寫對象,可以細致描摹日落的過程,并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營造一個凄美的氛圍,再借落日抒發(fā)自己的感傷,使筆下之景和所抒之情水乳相融,使文章意境和諧。但總的情調不宜太傷感,相信太陽下山明天還會爬上來,不是就此消失,而是蓄積力量展現全新的自我。聯想到人生亦如斯。如果以被“異化”的自然為描寫對象,例如:污染的河流、過度放牧的草原等,通過今昔對比,可以由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引發(fā)對人類破壞自然的不滿。只有把景寫具體生動,情才能附麗其間。只有這樣通過景物來表達情懷,才能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逐層深入思考
寫景抒情類的文章要把握好其中的情與景,不能停留在景物與感情的表面,應隨感情的發(fā)展不斷展開深入。最好能在描寫中生發(fā)出對自然景物的獨到體悟,引人在欣賞景物的過程中慢慢進入深思,深化文章的意境。例如:同是寫荷塘,季羨林抒寫的是生命萌生綿延的荷塘;顏元叔筆下的是麗日風起的荷塘,朱自清眼中的是月下朦朧的荷塘。正是他們都抓住了眼中景物的特征,從而寫出了貼著自己“標簽”的景物,才使這些文章都成為寫荷塘的經典美文。當然,我們心中也有“那一個”荷塘,只要我們選擇好觀察點,斟酌選用最有表現力的詞句,恰當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用心去“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