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根本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形成個性化發(fā)展,還要使學生明確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倫理與法規(guī),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為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提供必要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而設置,既體現(xiàn)科學精神,又強化人文精神,隱含著課堂教學應以“人”為根本和主線,以“生”為過程和追求的教學觀點。
本文以“圖像信息的采集加工”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為例,分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挖掘德育元素培育現(xiàn)代新人
本課教學內容是“圖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為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我選用了幾幅數字化圖像作為導入。其中選用的第一幅圖像是北京2008奧動會會徽,圖像中中國印章和漢字的魅力、喜慶的大紅色彩和形象的運動圖示,都展示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欣賞過程中油然而生。我引導說:“設計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能力和巧妙的創(chuàng)意也決不是一日之功。”從大家的目光中流露出濃烈的求知欲望。
我用的第二幅圖像是經過合成的數字化圖像,以假亂真的合成技術創(chuàng)造出一種“狗頭鳥身鴨爪”的怪物,引起學生哈哈大笑,我趁熱打鐵問道:“現(xiàn)在世界上有這種動物嗎?”,學生齊聲回答:“沒有”。我順勢引導:“這幅圖像來自internet,網絡上有很豐富的圖像資源庫,如果大家不辨別真?zhèn)危唤涍^正確合理的評價,統(tǒng)統(tǒng)實行‘拿來主義’,不僅會鬧出笑話,有時還會引起更嚴重惡劣的后果。作為現(xiàn)代公民,大家首先要有保護自我的意識,其次應與網絡中有惡劣社會影響的現(xiàn)象作斗爭,積極維護網絡文明,最后更應用高科技手段去充實網絡文化,決不能從事違反法律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活動?!睆膶W生認真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一代具有現(xiàn)代素養(yǎng)的新人正成長起來。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薄皾櫸锛殶o聲”,我想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德育應該如此滲透。
運用科學教法學生快樂學習
新課程改革對教學模式的建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強調對學生整體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前提下建立綜合化的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全面發(fā)展,并以學習者為中心,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在本課“圖像的類型”這一知識模塊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方法。首先我用Flash加工一幅圖像,以相同的內容導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圖像,一種是點陣圖,一種是向量圖;第二步,提出問題:試比較兩幅圖的不同點;第三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學習,我用表格形式列出待比較的幾個方面,引導學生用Flash工具進行相關操作;第四步,生生之間協(xié)作討論,完成表格的填寫;第五步,效果評價,投影分析學生完成的表格。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與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相比,效果不言而喻。
在Flash軟件的使用過程中,由于操作性強,再者學生的操作水平不均衡,我采用與同類軟件作比較。學生對windows畫筆的使用相當熟悉,我同時列出Flash和畫筆兩種軟件的工具箱,在對比之后消除學生對Flash的神秘感。在操作細節(jié)方面,多設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和自主探索,比如,“我怎樣畫出更粗的線條?”、“怎樣通過畫圓工具畫出一個正圓?”等等,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又能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由淺入深地掌握操作要領。
在“人人參與充滿創(chuàng)造、充滿激情、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習場中,每一個人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快樂,獲得心智的發(fā)展。
評價合理分層促進個性發(fā)展
“教育以人為本”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理想,從孔子到蘇格拉底,從夸美紐斯、裴斯泰洛齊、杜威到布什總統(tǒng)的“不讓一個孩子落伍”,人們一直追求著尊重學生、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完滿教育。經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由于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水平差異,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我在作業(yè)的布置上進行了層次劃分。第一題是模仿性作業(yè),按課本例題嘗試圖像編輯軟件的使用;第二題是搜索知名高校的徽標,分析其創(chuàng)意,為培養(yǎng)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打基礎;第三題是根據我校的文化和特色,設計?;?,并通過繪圖軟件完成制作。三題三個層次,使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充分發(fā)揮各自特長,并從學習情感與態(tài)度、基本概念和技能、知識和技能的熟練程度、學習遷移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分層次評價。
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定相應的作業(yè)和評價內容,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個性特長,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能得到發(fā)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需要我們去實現(xiàn)的目標。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建構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習體系,為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認知實習場,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各自個性的舞臺,就是把教育與學生無限豐富、不斷生長和躍動的生命聯(lián)系起來,把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納入教育視野,在知識擴張、情感升華、人格完善相互協(xié)調、互補和諧的交融中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1]肖映銘,謝景政.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差異教學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第223期.
[2]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71.
[3]許春生.試析新課程中隱含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