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會診時遇到一位34歲女性患者,因急性腹痛,在河北滄州醫(yī)院治療未得緩解,轉到我院。詢問病史,既往患“膽石癥”。本次發(fā)病前吃肉餡餃子和涼拌海帶,是誘因。根據腹痛劇烈。以上腹部為顯,伴發(fā)燒、嘔吐,有移動性濁音、腸音極弱,全腹有壓痛、反跳痛,血白細胞17.0×109、血淀粉酶1200多單位,考慮為“膽石癥”合并感染,由膽道疾病繼發(fā)急性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合并腹水、麻痹性腸梗阻。治療上予以禁食、消炎利膽、抑制胰腺分泌及中藥通便攻下等措施。一周后腹痛逐漸減輕,體溫下降,腹部壓痛局限到上腹部,白細胞下降,血淀粉酶趨于正常,但是嘔心、嘔吐無好轉。到第14天嘔吐頻繁,上腹發(fā)脹、飽滿,逐漸可觸及包塊,有明顯壓痛,最大時直徑有7×6×6厘米大小,出現了胰腺假性囊腫。家屬不解的咨詢:何為胰腺假性囊腫?病人胰腺炎已經有好轉了,為什么還嘔吐不止?腹部劇痛雖然緩解了,但腹痛也沒完全控制呀!
胰腺假性囊腫是急性胰腺炎發(fā)病過程中出現的合并癥。胰腺炎是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對器官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學炎癥。胰腺分泌的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等),平時從胰管排出到十二指腸內幫助食物的消化。當在膽道疾病或飲酒、大量進食脂肪食物時,不但使消化液分泌增加,而且使膽道和十二指腸乳頭部括約肌水腫,影響胰腺的排泄,部分十二指腸液返流到胰腺內,激活了胰腺分泌的胰液,因此。胰液就消化胰腺,引起胰腺炎。如果是胰腺僅僅處于充血、水腫狀態(tài),屬于水腫型,預后良好,通常一周內痊愈。一旦胰腺泡壞死、出血,則為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病情危重,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
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在急性期時,可并發(fā)敗血癥、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心衰、腎衰、電解質紊亂,少數發(fā)生猝死。到2~3周后,多見3~4周后,出現腹部包塊。這是由于在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時,胰腺壞死物、胰液及血液等積聚胰腺周圍、大網膜、胃及小網膜內,刺激周圍組織,使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纖維囊壁。即為胰腺假性囊腫。一旦有化膿,稱膿腫。好發(fā)部位多在胰腺尾部及其胰腺周圍。少數可因體位關系。發(fā)生在腹股溝、縱膈旁、膈窩。極少數患者可無癥狀,但80%~90%的胰腺假性囊腫因炎癥、擠壓、胰液引流不暢。臨床出現上腹疼痛、發(fā)脹、惡心、嘔吐及發(fā)燒等。還可并發(fā)囊內感染、出血、穿破,造成胰原性腹水。胰腺假性囊腫診斷不難,當患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及胰腺外傷受損后,上腹部出現包塊、有癥狀時,借助B超、CT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清晰看到胰腺假性囊腫的圖像、大小、囊壁的厚度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42%的胰腺假性囊腫病人在6周內自然吸收消失。對情況較好不并發(fā)感染的胰腺假性囊腫患者。應觀察3個月以上;囊壁厚在1毫米以上時,可考慮外科治療。根據病情可穿刺置管引流、外引流術、內引流術,或用其他手術方式治療。本例在內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積極消炎等保守治療,體溫正常,癥狀減輕,白細胞恢復正常,血淀粉酶基本正常,轉入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