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叫發(fā)現(xiàn)青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
10年后,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開始做提純實驗。
1941年,青霉豢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年)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xié)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zhí)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米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這離生產青霉素還差得很遠。一天,弗洛里下班后走進水果店,挑了幾個西瓜,交了錢剛要走,忽然瞥見柜臺上放著一個被擠破了的西瓜,瓜皮已經潰爛,上而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對老板說:“我要這一個?!?/p>
弗洛里捧著爛西瓜回到實驗室,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yǎng)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甲,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霉素生產合同。青霉素在二戰(zhàn)末期橫空出世,使大量的傷員轉危為安,迅速扭轉了盟軍的戰(zhàn)局。戰(zhàn)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shù)以千萬人的生命。
還是那句老話: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有時,機會看起來可能就像一個“爛西瓜”,它到了你的手上,卻被你隨于扔進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