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近4年來載文、作者及引文情況,為其發(fā)展提供決策依據(jù)。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04~2007年該刊所刊出的共96期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該刊96期共載文4 977篇,期均載文51.8篇,基金項目論文為16.40%,篇均頁碼2.08頁;論文合著率76.89%,平均合作度2.28。一半以上的作者年齡在30歲以下;碩士生論文也占有相當?shù)姆萘?;地區(qū)分布極為廣泛;欄目豐富。引文規(guī)范,篇均引文4.78篇,數(shù)量適中。引文文獻極新,平均引用3年內(nèi)的文獻占41.33%,有一半以上的文獻為前4年的文獻。平均普賴斯指數(shù)高達62.44%。 該刊具有與信息社會核心內(nèi)容吻合的潛在優(yōu)勢,且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水平和優(yōu)秀的編輯質(zhì)量,極具發(fā)展?jié)摿Α*?/p>
關鍵詞:電子技術(shù);期刊;載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373X(2008)10-192-03
Posted Paper Analysis of \"Modern Electronks Technique\"in Four Years(2004~2007)
WANG Rui1 ,ZHU Shu 2 ,YAO Yuan2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710033,China;
2.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orthewest University/Insititution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Communicating Science of Northe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Aim to analyse the texts,the authors and citation of \"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 over the past four years,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cision-making.Applied bibliometrics method to gai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otal 96 magazine published from 2004 to 2007.96 issues of the magazine posted 4977 articles,the average posted 51.8 articels.Among them,dissertations devoted by fund projects accounted 5% with average 2.08 papers.The rate of dissertations prepared in corporation was 76.89%,the average of corporation reached 2.28.More than half of the authors′ age was below of 30-year-old.At the same time,master′s thesis also took up a considerable amount.It was very wide i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very rich in columns.Citation was standardized.The average of each dissertation quoted 5 papers,with moderate volume and variety of types.Most citations were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the citation in three years accounted for 41.33%,the citation of past half of the dissertations were in four years.The average Price Indexwas as high as 62.44%.Magazine has high academic standards and excellent editorial quality.
Keywords:electronic technologies;journal;post analysis;writer analysis;quote analysis
《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創(chuàng)刊于1977年,原名為《陜西電子》,內(nèi)刊,季刊;1984年改為公開發(fā)行,季刊;1986年更名為《電子工程師》,季刊;1991年更名為《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季刊;1998年改為雙月刊;1999年改為月刊;2003年改為半月刊至今。
《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是一份有著光榮發(fā)展歷史的優(yōu)秀期刊,也是我國科技期刊走市場化之路的先鋒。1993年1月,陜西電子雜志社與陜西省電子研究所分離,成為陜西省第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期刊出版單位。1990年,1996年,1998年在全省科技期刊評審中被陜西省新聞出版局評為陜西省優(yōu)秀期刊一等獎。1992年被陜西省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新聞出版局評為優(yōu)秀期刊經(jīng)營一等獎。該刊從1984年起,抓住我國計算機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機遇,在出版期刊的同時編輯出版發(fā)行230余種計算機圖書資料,形成與期刊并行發(fā)展之勢。雜志社也實現(xiàn)扭虧為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譽為我國第一家走向市場的科技期刊[1]。2007年4月,行政歸屬仍回歸陜西省電子研究所,但仍保持獨立法人資格,期刊由此獲得新的發(fā)展機遇,尤其是在我國網(wǎng)絡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紙質(zhì)文獻與網(wǎng)絡文獻優(yōu)勢互補、比翼齊飛之勢正在形成。截止2007年3月15日,僅在中國知網(wǎng)的全球訪問量即達669 330次,而僅過了9個月,到了2007年12月31日,在全球的訪問量即猛增至1 089 084次[2],增長1.63倍。其中僅歐洲用戶的訪問量即由截止2007年3月15日的2 595次猛增至2007年12月31日的14 421次,增長5.56倍。2007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3]。
本文以2004年第1期至2007年第24期(共96期)紙質(zhì)文獻為數(shù)據(jù)源,運用文獻計量學的分析方法,參考過去的工作[4,5],對《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載文、作者及引文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載文統(tǒng)計分析
1.1 載文量及信息密度
載文量常被用作衡量學術(shù)類期刊吸收和傳遞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所統(tǒng)計的96期《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共載文4 977篇,期均載文逐年增加,分別為39.8,45.6,54.8,67.2篇,平均51.8篇。該刊欄目豐富,且每年均有新的欄目出現(xiàn)。在4 977篇論文中,按所刊登論文的篇數(shù)由高至低依次為:無線通信411篇;計算機應用300篇;軍事通信266篇;總線與網(wǎng)絡266篇;電子技術(shù)263篇;自動化技術(shù)232篇;工控技術(shù)227篇;測控技術(shù)218篇;多媒體技術(shù)218篇;軟件應用218篇;微電子技術(shù)213篇;嵌入式技術(shù)199篇;通信設備191篇;數(shù)控技術(shù)173篇;元器件與應用169篇;信息安全147篇;儀器與儀表147篇;數(shù)字/模擬電路146篇;測試;封裝;材料101篇;制造與設計82篇;新型電子器件75篇;網(wǎng)絡與通信73篇;汽車電子71篇;傳感器技術(shù)68篇;仿真與測試66篇;消費電子62篇;終端與顯示49篇;監(jiān)測與分析48篇;新型顯示技術(shù)45篇;電力電子技術(shù)34篇;語音圖像30篇;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28篇;微電子與光電技術(shù)17篇;制造技術(shù)16篇;數(shù)字化設備15篇;單片機應用14篇;高校配置14篇;數(shù)碼技術(shù)11篇;電子技術(shù)9篇;軟件科技園9篇;智能交通9篇;專家論壇7篇;電信技術(shù)6篇;信號處理技術(shù)5篇;項目管理3篇;工業(yè)機器人2篇;項目論證2篇;軍工電子1篇;現(xiàn)場總線1篇。《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篇均頁碼在1.61~2.71之間,平均2.08頁。所統(tǒng)計的論文未包括“資訊博覽”、“新品推薦”、“新聞前沿”等欄目的內(nèi)容。
1.2 基金項目論文
基金項目論文數(shù)量的多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學術(shù)質(zhì)量。《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平均基金資助項目論文為16.40%,且逐年提高。在所資助的項目中,以國家及省部級基金項目為主,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新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計劃基金資助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基金項目等,以及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專項基金、省科技攻關項目等。其中有的論文同時獲3項國家級基金資助。2006和2007年共獲國際基金項目資助6項。2006年:世界銀行援建項目、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學會資助;2007年:西安-美國應用材料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3項、美國高通公司無線通信研究基金等。
2 作者情況分析
2.1 合著率與合作度統(tǒng)計分析
作者合著率可反映期刊所載論文學科交叉的程度、涉及領域的廣度和學術(shù)研究的力度。在4 977篇論文中,作者人數(shù)從1至6位不等,論文合著率76.89%。平均合作度為2.28(見表1)。
2.2 作者地區(qū)分布
《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作者地區(qū)分布極為廣泛,所刊登的論文來自于32個省、市、自治區(qū)。由陜西省產(chǎn)出的論文為1 451篇,占總數(shù)的29.15%,其中,西安市產(chǎn)出的論文占1 322篇;其他地域分布按論文篇數(shù)依次為:江蘇513篇;湖北334篇;四川283篇;湖南280篇;廣東251篇;北京236篇;河南198篇;浙江160篇;山東148篇;福建140篇;上海135篇;安徽127篇;河北109篇;遼寧106篇;廣西89篇;重慶69篇;黑龍江55篇;江西45篇;山西35篇;天津35篇;甘肅34篇;新疆30篇;云南30篇;吉林24篇;海南17篇;寧夏13篇;內(nèi)蒙古12篇;貴州10篇;青海7篇;香港1篇。
2.3 第一作者分析
《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共有2 693篇有學歷介紹,其中,碩士生論文占70.37%。在1 671篇有職稱介紹的論文中,具有中級職稱的作者占53.32%。有57篇標明作者為碩士或博士生導師。有3 296篇標明了作者年齡,其中,絕大部分的作者年齡小于40歲,年齡在30歲以下的作者占51.21%。
3 引文統(tǒng)計分析
3.1 引文量、類型及語種
引文量可反映期刊載文對其他文獻及自刊載文的吸收能力,所載論文與已有研究成果的相關性、連續(xù)性和繼承性的大小,也可反映出作者的知識水平、研究條件和掌握有關資料的情況,并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論文的質(zhì)量和所含的信息量。在4 977篇論文中,有4 882篇有引文,單篇最高引文量為50篇。篇均引文量也在逐年提高,平均為4.78篇(見表2),但也有一部分論文無參考文獻,分別是2004年46篇,2005年17篇,2006年17篇,2007年15篇。在引文的類型中,圖書和期刊為主要引文,分別占38.30%和37.55%。由于學科的特殊性,引文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國家標準、專利、手冊、規(guī)范、產(chǎn)品說明書等特殊文獻,占21.26%。電子文獻也有一定的比例,占2.51%。其中,有一些論文的參考文獻全是電子文獻或特殊文獻,且電子文獻幾乎全是當年的文獻。在所有引文中,中文引文占大多數(shù),為64.53%,英文引文占35.33%,其他語種如德語、日語、俄語等,僅占35條。
3.2 引文年距分布
《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引用文獻非常新,在23 791條引文中,有680條為當年文獻。引用第2年的文獻最多,占14.37%,平均引用3年內(nèi)的文獻占41.33%,有一半以上的文獻為前4年的文獻。
3.3 普賴斯指數(shù)
普賴斯指數(shù)是指引用文獻中近5年的文獻所占比例,用來測量文獻的老化程度,該指數(shù)越高,表明引用的文獻越新?!冬F(xiàn)代電子技術(shù)》近5年的普賴斯指數(shù)見表3,平均普賴斯指數(shù)高達62.44%,說明所引文獻絕大多數(shù)是新穎的。
4 文獻引證分析
根據(jù)陜西省科學技術(shù)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報告[6,7],與2005年的指標相比,《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平均引文數(shù)、地區(qū)分布數(shù)、基金論文比均有明顯提高,其中總被引頻次在同類全國排名中位居第7。另據(jù)《中國學術(shù)期刊綜合引證報告》[8],2007年《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總被引頻次為1 064,影響因子為0.295,位居同類期刊第4名。2006年的h指數(shù)為15,表明截止2006年發(fā)表的論文的被引頻次不低于15次,其余論文的被引頻次不大于15次,在全國同類期刊當中排名第3位(最高的《電子學報》的h指數(shù)為22)。網(wǎng)上即年下載率(Web即年下載率)達到57.7,表明在統(tǒng)計當年出版上網(wǎng)并被全文下載篇次總和與當年出版并上網(wǎng)的文獻總數(shù)之比(即平均每篇文章的下載篇次)在全國同類期刊當中排名第3位。
5 結(jié) 語
在《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近4年來所刊出的4 977篇論文中,基金論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論文合著率較高;作者年青,學歷較高;稿源地域分布廣泛,除陜西地區(qū)外,遍及全國其他31個省、市。引用文獻極新,引文規(guī)范,表明《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的作者具有較強的利用和吸收文獻資料的能力,也顯示了《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較強的文獻意識和優(yōu)秀的編輯質(zhì)量。
參 考 文 獻
[1]姚遠,吳文禎,張忠智,等.風雨兼程二十年[J].西安: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2004.
[2]清華同方知網(wǎng)(北京)技術(shù)有限公司.中國知網(wǎng)#8226;文獻評價[OL].http://cpas.cnki.net/cpas5/mainDefault.aspx.2008-02-25.
[3]薛鮑.《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創(chuàng)刊30周年暨進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6):911.
[4]顏志森,張薇.《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以來載文、作者和引文的統(tǒng)計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4(3):373-377.
[5]王睿,閻斐,馮麗,等.《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近5年文獻分析(2002~2006)[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6):1043-1047.
[6]陜西省科學技術(shù)信息研究所.2006年度陜西省期刊指標研究報告[R].西安:2006.
[7]陜西省科學技術(shù)信息研究所.2005年度陜西省期刊指標研究報告[R].西安:2005.
[8]萬錦堃,薛芳渝.中國學術(shù)期刊綜合引證報告2007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