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3年,一位叫李云的中國工匠,在燕趙大地上的古滄州,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鐵獅子。千百年來,這尊滄州鐵獅早已聞名天下,成為一方歷史文化的標志。而今,一位燕趙商人以“獅”為名,創(chuàng)下了自己事業(yè)的旗號,而且名震天下。他就是李金元。
“投機倒把”老手
1958年,李金元出生于河北省滄州市李龍屯村。在剛剛學會自己端碗吃飯的時候,他就知道了什么叫挨餓。三年自然災害和當時的人民公社化,讓少年李金元早早就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天天吃飽飯,必須趕走貧窮。
而在那個年代,想趕走貧窮、趕走饑餓,談何容易!
為此,14歲那年,李金元就向父親提出要去上班,自己掙錢。父親考慮到他年齡還小,不同意。可李金元來勁了,一天要跟父親鬧上好幾次。父親纏不過他,就妥協(xié)了,托人送他去華北油田當工人。當時,他因年齡小、個頭小,連工作服都穿不起來。
雖然年齡小,但李金元很懂事、勤快,有空兒就主動幫助老工人洗衣服、打飯買菜、倒洗臉水,大家都非常喜歡他。有時候,幾個老工人下班后,坐在一起喝酒,也喊李金元坐場。
兩年后,領導把李金元從艱苦的第一線調到了后勤,負責全工段的飲食生活。于是,騎著三輪車到城里去買米、買菜、打油、買肉,就成了李金元的主要工作。從未接觸過經濟工作的李金元漸漸地發(fā)現(xiàn),這一買一賣,里面有很大的學問,有賺錢的路子。他明白了為什么一些人不顧工商部門的查處,依然偷偷摸摸地搞所謂的“投機倒把”:原來做買賣比做工來錢快呀。
他心里有點癢癢了。
19歲那年,也就是1978年,李金元毅然辭了油田的工作,偷偷加入了“投機倒把”的行列。他不像其他小商小販那樣提一個竹籃賣點花生或倒騰幾個雞蛋,他一上來就玩大的。他到農村收糧食,收豆餅,然后用60噸的火車車皮,一車車地往南方運。一趟下來,他能賺好幾萬元!
之所以一上來就能玩這么大,是因為那時他到農戶家收糧食、收豆餅,不用支現(xiàn)錢。往往等貨銷完,貨款拿到手時,他再把該支付的錢一分不少地送到農戶手中。不少農民對他也很信任:“別看小李留著長頭發(fā),穿得很時髦,人倒很實在,也很仁義。”
李金元的“投機倒把”活動雖然都是在鄉(xiāng)下偷偷進行,但最后還是讓工商局發(fā)現(xiàn)了。一天,他剛剛收到從南方匯來的一筆貨款。突然,大街上的大喇叭就響了,是工商所所長的聲音:“李金元到工商所來一下!李金元到工商所來一下!”連續(xù)喊了好幾遍。
李金元一聽就知道不妙,趕緊把那筆貨款轉移出去,然后才去工商所。當聽說要對他施行處罰時,李金元急了:“我這錢,也不……不是偷……偷來的,也……也不是搶……搶來的。你們罰我干啥?憑力氣掙錢還有錯嗎?”
憑力氣掙錢當然沒錯??墒?,當時是計劃經濟一統(tǒng)天下,“投機倒把”是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是違法的。這一點20歲不到的李金元恐怕還沒有意識到;即使意識到了,也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然而,正是這種懵懵懂懂卻培養(yǎng)了他最初的經濟意識和經商膽量。在別人還不敢干的時候,他已經放開手腳了;在別人想干的時候,他已經成為市場上的“老手”了。
改革開放初期,李金元儼然已經是一個生意場上的“老手”了。他到廣州販手表,到溫州販服裝,到內蒙古販羊皮,到青海販糧食,自己成立了一個貿易公司。
“發(fā)現(xiàn)獵物”
上世紀80年代,干洗店開始在中國大都市里出現(xiàn),而且生意一上來就非?;鸨?/p>
敏感的李金元當時一下子就嗅到了一種誘人的氣味。他知道:生意來了!
他在第一時間里迅速出擊,有如一只饑餓已久的雄獅,突然發(fā)現(xiàn)了獵物。他很快就在滄州找到了幾間大房子,扯電纜,安機器,一陣忙碌,接著鳴炮奏樂——他的廠子就這樣閃電般開張了。
干什么?不是洗衣服,而是造干洗機械。
現(xiàn)在來看,這顯然是一個市場“老手”最聰明、最正確、最兇猛的出招方式:決不步別人后塵,而是另辟蹊徑,直接到源頭上去截流取利!
很快,當各地的干洗店蜂擁而上的時候,李金元笑瞇瞇地安坐家中,大賣特賣他的干洗設備,產品經常供不應求。
賣干洗設備與辦干洗店相比,哪個生意更火?哪個掙錢更多?李金元心里早就把這個賬算好了。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盡管李金元的干洗設備造得很好,賣得很火,但在生產運作方面,還是暴露了其另一面的稚嫩。一臺干洗機需要上百個零部件、幾十條電路和一堆電子原件。按照現(xiàn)代企業(yè)的生產模式,這些零部件完全不必自己生產,可以委托其他廠加工,他只用負責最后的組裝、貼牌、銷售就可以了。這樣既能減少投資、降低風險,又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墒?,李金元當時哪懂這些現(xiàn)代企業(yè)的運營模式和運營理念呀!他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制造,結果是企業(yè)弄了個“小而全”。
小而全的結果是企業(yè)臃腫,攤子鋪得過大,生產效率低,這自然限制了“獅子”的成長速度。
這可能是那個階段、那個時代,每個中國企業(yè)家必須付出的學費。否則,李金元很可能早就成了干洗設備制造行業(yè)的一頭巨獅了!
“化為泡影”
就在李金元賣干洗設備的第二年,他遭遇了生意場上的第一次重創(chuàng):被動地陷入了三角債的泥坑。當時有不少設備款回不來,算起來足有40多萬元。那時候,“萬元戶”還是個剛冒出來的新名詞,40萬元可謂天文數字!
親戚朋友都勸李金元找法院打官司,把這些欠款要回來,一輩子都夠吃了。然而,在經過一番痛苦抉擇后,李金元卻決定放棄追討,不要了。
他有一個讓人很難理解的理由:“我耗不起那時間”。
22歲的李金元說,往前走,有更多的40萬元在等著,可要原地踏步,最多也就只有這40萬元了。
于是,他從銀行和親戚那里湊夠了14萬元,把去要賬的時間,用來建起了一個面粉加工廠。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李金元掙來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
1993年,李金元已不滿足在滄州小打小鬧,決定到外面闖蕩一番,干大事業(yè)。他來到了天津。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邁出家門的這一步,恰恰是他生與死、成與敗的轉折點。
來到天津后,李金元把目光投向了一個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保健品行業(yè)。
生意場上有句俗語:“隔行不取利”。但年輕氣盛的李金元那時并沒有認真咀嚼這句話的真實分量,雖然對保健品行業(yè)一竅不通,但出于商人的敏感,他看好這個領域。
他看中了一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營養(yǎng)品——骨參。他花80萬元買回了骨參生產配方,又貸款1200萬元,在天津市武清縣建立了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生產廠房。經過9個月的努力,很快進入了緊張的試車階段。試車這天,同事們備足了喜慶的鞭炮,食堂備好了豐盛的大餐。人們翹首企盼著第一批合格產品下線。可是,試車一天天地過去了,一直持續(xù)了三個多月,整整投進了180多萬元的生產原料,產品卻一直沒有走出生產線。當李金元回頭找項目發(fā)明人時,那個人早已銷聲匿跡了。
曾經的希望頃刻間化為泡影。
“李總跳水自盡了?”
1200萬,一下子砸進去了,連一個響都沒聽到。李金元的精神幾近崩潰,他徹夜失眠,一支接一支地猛吸煙。平時,他一天只吸一包香煙,此時一天要吸三包。他是在用尼古丁麻醉自己,還是在煙霧中尋找出路呢?誰都不知道。
又是一個漫長的不眠之夜。窗外,寒風刺骨。
當時針指向凌晨2點的時候,李金元從煙霧繚繞的桌子前緩緩地站起來,抖抖身上的煙灰,對著窗戶玻璃捋了捋前額的頭發(fā),然后推開門,朝著廠區(qū)外的一個大水坑走去。
廠區(qū)內值班的一名保安在巡邏時,發(fā)現(xiàn)李金元的辦公室空無一人,而電燈還亮著。這位保安馬上意識到:出事兒了。便飛快地跑去喊廠里的閆玉朋等人。閆玉朋等人從睡夢中驚慌地穿上衣服,向前來報告的保安簡要地詢問一下情況后,兵分幾路,四處尋找。他們找遍了全廠的各個角落,仍不見李金元的蹤影。于是,大家又擴大尋找范圍,從廠內找到廠外。
此時,閆玉朋帶著幾個人直奔離廠區(qū)一華里外的那個大水坑。原來,試車失敗對李金元的打擊太大了,他情緒極不穩(wěn)定,幾次都流露出了要輕生的念頭。這一點,恰恰被細心的閆玉朋發(fā)現(xiàn)了。于是,他暗地里囑咐保安人員,一定要留意李金元的舉動和行蹤,有情況立即報告。李金元突然半夜出走,肯定是兇多吉少。那個荒郊野外的大水坑,不知是何年何月形成的,足有兩三米深。夏天,坑周圍荒草叢生,水翻氣泡,蛙蛇亂竄,野鳥驚飛。冬天,這里雖然見不到了蛙蛇亂竄,但是人跡稀少,枯草搖曳,風嘯波鳴,一片殺氣,是投水自盡的好地方。
閆玉朋等人跑到水坑邊一看,水坑深處果然有一個黑影。一見此景,大家腦子里“刷”一片空白,接著,眼淚一下子與那坑里的冰水融為了一起:完啦,李總真的跳水自盡了。這時,有一個20來歲、不懂什么叫悲傷的小伙子,在大家都掩面哭泣的時候,卻蹲在地上死死地盯住水中的那個黑影。盯了半天,只見那個黑影不像是人落水后浮上來的尸體,而是在有規(guī)律地運動。這個小伙子突然叫了一聲:李總沒死,他在水里游泳呢!大家趕緊擦擦眼淚,定睛一看,果然那個黑影在水里游泳呢。
大家齊聲把李金元喊上岸,并幫助他穿好衣服?!按蠖斓模阆滤永锔缮度??”
李金元面無表情地說道:“眼下企業(yè)遇到了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我必須磨煉自己的意志,有了堅強的意志,才能不為困難所嚇倒。所以,我就到坑里游泳去了。不是毛主席早就說過嗎?我們要到大風大浪中鍛煉自己?!?/p>
“痛苦的滋味”
自從那天到水坑里游泳后,李金元的意志似乎更堅強了一些。他知道,要想讓企業(yè)生產出產品,必須求教于專家,而且是一些好心的專家。上次買骨參配方,李金元不僅向對方支付了80萬元的轉讓費,而且還給對方買了一輛“福特”牌轎車。結果什么也沒有生產出來。這回要找一個好心的專家?guī)椭鉀Q生產工藝上的難題,又要花多少錢呢?
一天,李金元從一本專業(yè)雜志上看到了鄭彭然的名字。鄭彭然,中國著名的食品專家,天津市衛(wèi)生防疫站權威人士。李金元眼前一亮:也許鄭老能幫這個忙。他立即趕赴天津,向鄭老求援??墒堑洁嵗霞也荒芸帐秩グ桑繋裁茨??李金元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32元錢。無奈,只好買了幾斤香蕉見鄭老了。鄭老與李金元談了不到20分鐘,覺得這位造訪的陌生人很樸實,而且的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便答應說,這個忙一定要幫,不遺余力。
幾天后,鄭老邀了另外幾名專家直奔李金元的骨參生產車間,經過幾番的觀察論證,鄭老認為這是工藝上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李金元還需要追加投資400萬元,再上幾個關鍵設備。李金元咬咬牙:貸款投資!幾個月過去了,李金元盼望已久的產品終于走出了生產線,此時的產品已不是骨參,而是高鈣營養(yǎng)素。
伴隨著新產品開發(fā)成功并投入批量生產,在天津拼打了兩年的李金元終于見到了奮斗的成果,他滿懷喜悅地目送著一車又一車產品走出廠區(qū),送往全國各地。此時,緊張而疲憊的李金元,的確該坐下來喘口氣兒了。不料,從財務室傳出來的一個又一個消息,如陣陣寒風,鉆心刺骨,讓李金元焦急不安。產品經銷商們只銷貨物,卻不及時地支付貨款,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三角債把李金元和他的企業(yè)逼進了死胡同。在這時,很多人包括李金元的親戚都認為,李金元的企業(yè)必死無疑了,誰要沾他的邊兒,誰肯定就要倒霉。
此時已經到了1995年春節(jié),盡管企業(yè)生死未卜,前景難料,李金元還與往年一樣回滄州老家走親戚,給長輩們拜年。大年初三,李金元到自己的大叔家拜年,敲了一陣門,前來開門的是自己的堂妹,她一見是李金元,就把門開了一個小縫問:你這時候來干什么?李金元一下子被問蒙了,給大叔、大嬸拜年啊!那個堂妹沒有領他的情,依然是雙手把門,沒有讓李金元進院的意思。在進退兩難的境地下,李金元臉一紅,從門縫里擠了進去。走進屋,包括自己的親大叔、大嬸在內的七八個親戚,沒有一個搭理李金元的。因為他們都怕李金元向自己借錢。
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親朋的冷落,逼得李金元已經走投無路了,最后只好將自己心愛的奔馳車賣掉了。
艱難、冷落、困惑、無助,讓李金元感到苦悶、不平,無奈。一天夜里,他撥通了遠在東北三叔家里的電話,想對三叔述說一下自己目前的處境??墒?,沒說兩句,李金元便失聲痛哭了起來,隨即就把電話掛斷了。三叔知道李金元是一個寧折不彎的硬漢子,在電話里沒說兩句話便失聲痛哭,這是一種不祥之兆:李金元肯定會因此而走上絕路。驚慌的三叔立即撥通了李金元父母家的電話,商量對策。接著,一家人便悄悄地安排著李金元四個孩子的撫養(yǎng)之事,這顯然,老人已經預感到了此時的李金元必有大難,而且絕對是過不了這道坎了。
就在李金元在生死線上徘徊的時候,有人建議他,采用網絡直銷方式銷售自己的產品。這一招還真靈,在安利、美凱琳等直銷公司運作模式的啟發(fā)下,讓李金元頓時感到峰回路轉,別有洞天。他大手一揮,天獅產品的網絡直銷分公司在全國各地紛紛出現(xiàn),產品銷售額直線上升,天獅集團似乎重新煥發(fā)了勃勃生機。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讓天獅的銷售額一下子跌至零。李金元和天獅集團又面臨著一個新的選擇。
1998年,國務院發(fā)出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包括天獅集團在內的直銷和傳銷企業(yè)必須轉軌轉制,實行店鋪經營。李金元面臨的問題是直銷人員的退貨。當時全國有350多萬人為天獅集團直銷產品,改制后,這些人手中總價值達一億多元的貨物要在短時間退回天獅集團。天獅產品由當初的店鋪經營改為網絡直銷,再由網絡直銷改為店鋪經營,經這么一折騰,讓李金元又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李金元說:我必須聽從國家的政策,轉軌轉制,給國家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出臺政策的環(huán)境 ,對國家、對顧客都有一個交待。
商海多變,市場無情,由一位普通農民成為一個知名企業(yè)家,李金元深感自己的毅力不夠,開始用男人最不愿意接受的方式來考驗自己,砥礪自己,那痛苦的滋味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峰回路轉”
1996年8月17日,李金元突然宣布戒煙了。當時他給辦公室打電話說,必須把我的那一箱多香煙送人,或者你們拿著吸去,就是不要讓我看見,從現(xiàn)在起我要戒煙!據李金元說,戒煙的確是很痛苦的,到了夜里,輾轉反側都睡不著覺。躺在床上直出汗,腿都羅圈著,非常難受,痛苦難耐。但是自己既然決定戒煙了,無論多么痛苦,都不能再吸,一定要堅持到底。
李金元在以頑強的毅力與煙癮作斗爭的同時,也在悄悄地叩開海外市場的大門,開始了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網絡直銷在國內受阻后,李金元開始瞄準前景廣闊的海外市場,他要把天獅集團的產品通過網絡直銷的方式打到國外去。那么,作為一個小型的民營企業(yè),怎樣才能撬開國外市場呢?李金元的辦法是:四兩撥千斤。初進俄羅斯時,李金元在圣彼得堡營建銷售隊伍,前來聽講座的人不少,購買產品的卻不多。有幸的是,有兩位俄羅斯老太太買了兩瓶天獅集團的產品。可是,她們拿回家去先喂狗喂貓,狗貓吃了沒問題,她們自己再吃。
盡管如此,李金元絲毫沒有放棄對國外市場的追求,他憑借自身頑強的毅力和多年來在逆境中磨煉的一顆堅強的心,用四兩撥千斤的辦法,一點點地撬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
已進入不惑之年的李金元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開拓國際市場上,世界各大城市都曾出現(xiàn)過他的身影。他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人物:2000年8月3日上午,莊嚴的莫斯科紅場突然宣布戒嚴,全副武裝的軍警在紅場周圍拉上了警戒線,100多位俄羅斯政要伴隨一支豪華車隊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紅場,不少俄羅斯人奔走相告:他來啦,他來啦。掌聲、鮮花、熱情的人群把李金元包圍得水泄不通。
這幾年,李金元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他把自己生產的五大系列近200個高科技生物產品推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目前,世界上有幾百萬不同膚色的人在為天獅工作。2003年,李金元在德國舉行的天獅集團國際年會上,拿出100輛寶馬轎車,30架飛機和40艘游艇來獎勵在海外有突出貢獻的員工。頒獎那天,地面、空中和水上熱鬧非凡,金發(fā)碧眼的老外們驚嘆不已。這位中國的企業(yè)家可玩大了,作為一個企業(yè)來說,舉辦這樣一年一度場面宏大的國際盛會,即便是在歐洲也是并不多見的。而李金元的天獅已經舉辦了四次。
一次李金元去非洲。他開完會在去一家市場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一個螞蟻山。他停下車,走到螞蟻山前照了一張照片;他想:做事要有一種精神,螞蟻雖小,但它有一種螞蟻精神,能堆成山,何況人?螞蟻有這種精神,天獅人更應該有這種精神。少一個國家,天獅集團的發(fā)展網絡也不算是全球。少一個國家的貨幣,也不算天獅集團在國際市場上創(chuàng)外匯。
天獅集團也由一個小型民營企業(yè)打造成了一個以高科技生物產業(yè)為龍頭,兼顧金融、地產、教育、文化、物流等多種產業(yè)并存的跨國集團。天獅李金元正邁向他人生道路的又一個新的起點。(編輯/君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