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會寵壞孩子嗎?
我們都知道孩子要鼓勵,鼓勵能促使孩子積極向上,但是多鼓勵了,孩子會不會變的更加嬌弱而經(jīng)受不了挫折呢?
答:鼓勵雖然是一個好的教育策略,但是它也不能濫用。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因為我們的動力,把孩子的外在東西轉(zhuǎn)化為外在獎勵的需求,比如有這樣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一個小孩在一個老頭家門口總是吵,這個老頭就對他說:“你吵吧,吵吧,吵完以后給你五塊錢。”,第二天這個老頭又說:“我沒有那么多錢了,我只能給你四塊了?!薄蟮囊惶焖终f:“我沒有錢了,不能給你了?!边@個小孩就不吵了。
再比如我們最經(jīng)??吹降木褪怯變簣@中哪個小朋友做得好,表現(xiàn)得好,老師就會獎勵一個小紅花,看似合情合理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原本孩子是出于自愿而幫助別人、幫助老師,可是老師的這種獎勵卻把孩子內(nèi)在的需求變成了一種外在的換取鼓勵方式,逐漸地將孩子引入了“歧途”,因此是不適宜的。第二就要注意我們給予孩子的獎勵和鼓勵不能夠被泛濫,形式也一成不變,比如說一個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帶了好多的貼片,誰表現(xiàn)好就獎勵誰一個貼片,起初這個方法還蠻奏效的,所以老師就一直這么做,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小朋友就不喜歡老師給的貼片了,小朋友就開始互相贈送,而這種一成不變的方式也就不能起到獎勵和鼓勵的效果了。太寬泛的鼓勵會給孩子一種很混沌模糊的感覺,不要經(jīng)常用類似于“你真聰明”,“你真聽話”這樣的鼓勵,要說的很具體,例如說“你這個畫涂色很均勻,說明你很認真”,或者“今天小朋友碰到你了,你沒有打他,也沒有生氣,這件事情你做的非常棒”,一定要這樣很明確的鼓勵他,讓小朋友知道究竟是哪個行為做的好而得到了這種鼓勵。所以我們鼓勵的方式應該是多樣多種的,而且要適度,要更符合幼兒的需要,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
小昆蟲也一樣的可愛
我班上有個男孩5歲多了,平時看到小狗、小貓、馬、牛都不怕,可就是一見到小蟲子就害怕的要命。別的小朋友都在玩螞蟻、七星瓢蟲,他卻一個人遠遠的站在一旁。
答:生活條件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而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自己平時的居住環(huán)境。因此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能有機會和小蟲子們交朋友實在是少見,家長和教師也出于種種方面因素的考慮,不鼓勵孩子玩蟲子,這也就造成了現(xiàn)代很多有幼兒不怕“大老虎”卻害怕小螞蟻。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盡可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huán)境讓孩子從中認識世界,而這時生活中的“小昆蟲”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對待這位老師講到的孩子,我們教師可以先讓孩子了解這些小蟲子,例如可以講講有關蟲子的有趣的故事,說說“小螞蟻”的兒歌,引導孩子們了解小螞蟻的生活習慣,帶他們觀看相關的圖片,從書本上認識它們。然后再逐漸過渡到讓孩子認識真實的小蟲子,“親密”地和小蟲子接觸。例如老師可以自己拿著小螞蟻,讓孩子觀察,這時螞蟻和孩子有一定的距離,孩子也會因為有大人的陪伴便不會感到害怕、和恐懼,這樣長期堅持下來,逐漸地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喜歡研究這些小昆蟲和小動物的,另外我們也一定不要忘了在觀察它們的時候教會孩子愛護這些小生命,不要傷害它們。
面對孩子的反話不再無奈
孩子喜歡和他人說反話時應如何去引導他,例如:我說寶寶要長高一點,孩子就說“我要長矮”。我說這是一個白色的玩具,孩子就偏說:“它是黑色的”,總之我說對,他就要說錯……
答:喜歡說反話其實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過程,一方面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否定的語法,學會了用語言拒絕別人,另一方面則是孩子的叛逆心理。成人過于強調(diào)孩子的“對”與“錯”反而會越發(fā)助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因此我們要用平常心去對待孩子的這一行為,用平和的態(tài)度告知他正確的答案,不要與孩子爭執(zhí),在短時間內(nèi)不要再與他講話,讓孩子明白自己會因為這種行為而失去教師和家長的關注。
在這里,對于孩子的這類行為我們更建議大家將其當做一種小的案例研究——什么原因使他養(yǎng)成這種習慣?教師和家長可以跟孩子玩一些說反話的游戲,而學習反義詞也是語言的一個學習點,開始可以先順著孩子的思路玩一些這樣的游戲,比如說我說高,他說矮;我說難,他說容易;接著還可以慢慢加大難度,比如說我要說聰明,讓他想到相反的反義詞。慢慢加大反義詞的難度,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事情并不是有意思的好玩的行為,而是變得有難度、有挑戰(zhàn)的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樣把孩子的興趣點從有意無意和成人說反話的行為轉(zhuǎn)化為有意義的學習反義詞的內(nèi)容。還可以再以游戲的形式說相似詞的游戲,然后慢慢讓他和老師從游戲上有認同,比如我說快樂,他說高興;我說美麗,他就說漂亮,練習相近詞,這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從游戲開始,讓孩子認同成人的一些要求和規(guī)則。
巧用懲罰“制服”班里的“小土匪”
我們中班有個小朋友總是象個“小土匪”,不管什么東西都往地上扔,而且越說他他就越來勁,請給我個意見,我應該怎么做?
答:中班年齡的孩子有這種亂扔玩具的習慣,說明成人對孩子前期的培養(yǎng)不到位,沒有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扔東西是不對的,而現(xiàn)在再糾正他的這些不良行為時成人要做的更多。從這位老師的大致的描述上我們也能看出這個孩子還表現(xiàn)得比較逆反,因此在這里我們可以考慮采用盧梭的“自然后果率”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一些懲罰。在對待這個孩子時教師不妨再使用一些看似“極端”的做法,例如,孩子在扔玩具,又不聽成人的一再告誡,這時我們不妨將他的玩具全部收起來,使他在一段時間里面不能碰到,不能玩玩具,讓他體會到這種懲罰是因為他不正確的行為導致的,從而慢慢地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伴隨我們的懲罰,從某種程度上講孩子的哭聲是不可避免的,這時成人的堅持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孩子一哭鬧就還給他了,要讓他真正地體會到亂扔玩具的后果就是——再也得不到。另外有時候扔玩具時孩子的興趣點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而這時我們?nèi)羰菍⑵洳桓信d趣的東西收了起來,很明顯孩子會不在乎,對他來說我們的“剝奪”也就起不到懲罰的意義了,這時就要求我們要靈活掌握懲罰的方式,真正讓孩子體會到自己錯誤行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