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心態(tài)往往決定一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怎樣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活出生命的最佳狀態(tài)呢?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xué)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xué)博士,碩士生導(dǎo)師。
心態(tài)決定生活狀態(tài)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我們生命的光陰,跟整個時間的流程相比微不足道。莊子比喻說,如同白駒過隙。
在這樣短暫的生命流光里,我們怎樣善待生命, 又怎樣讓人生最有效呢(圖1)?
(1) 追求人生成功無可厚非,關(guān)鍵看你怎么去做
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達生。也就是說,要用一種曠達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命。這種態(tài)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zhì)量。
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就是說,真正通達生命真相的人,對生命中不必要的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會用此生的光陰去追逐了。
實際上,人們?yōu)槁暶?,為了人生中“無以為”的事情而去追求的還少嗎?
比如,一個高考生,為了家長的臉面,去讀清華大學(xué)一個他并不喜歡的專業(yè)。家長說,我兒子是清華的。家長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了,但孩子心中會有一種隱痛,他真正喜歡的專業(yè)在另外的學(xué)校里,此生,他錯過了。
有時,年輕人為娶到某個絕色女子,或嫁一個富商,舍棄了心中真正的愛情。這樣做雖然滿足了眾人的目光和自己的虛榮心,但此生,他(她)錯過了。
莊子還說:“達命之情者,不務(wù)命之所無奈何”。就是說,通達命運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運中無可奈何的達不到的目標(biāo)。要放下心中那點較勁的東西。
在艾爾基爾地區(qū),山里有一種猴子經(jīng)常跑到農(nóng)田禍害莊稼。這里的人們有一種捕猴的方法,農(nóng)民們放一點米,誘使猴子來。其奧妙在于使用什么樣的容器來裝這點米。
他們用一種大口瓶,瓶頸恰好夠猴子的一只爪子伸進去。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的拳頭就抽不出來了。這時如果“達生”,猴子可以放下米,爪子還能抽出來逃走。但沒有一只猴子愿意這么做(圖2)。
(2) 以猴為鑒,人生有時放棄,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用這種方法捕到很多只猴子。到了早上,就會看見一只一只猴子坐在那里跟瓶子較勁兒——抓著一把米的爪子就是抽不出來。
這個群猴圖難道不也是一副人間的世相圖嗎?我們有多少人手中不是也抓著一把米不肯放下,而累了此生嗎!
莊子說:“生之來不能去,其去不能止”。生命這個東西,來也無奈,去也無助,關(guān)鍵是怎么看待你的生命。
不在技巧在于全德
人們總是希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獲取成功的事業(yè)。那么,當(dāng)我們確定人生目標(biāo)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
莊子假托孔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學(xué)生顏淵對孔子說,我曾經(jīng)渡過一個名叫觴深的深淵,看見一個擺渡人劃船技術(shù)太高明了,簡直“操舟若神”,讓我很是羨慕。我就問他,劃船可以學(xué)嗎?那個人很輕松地告訴我,可以啊!他同時透露了一個秘密:你要是會游泳,學(xué)劃船就特別容易;你要是會潛水,即使你從來沒見過船,你拿起槳來就會劃了。
孔子聽了說:善游者數(shù)能,忘水也。善于游泳的人不害怕水,甚至把水都忘記了。他劃船時,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會潛水的人,他在水里就像行走在陸地一樣,他連水底都可以潛,還怕船翻嗎(圖3)?
(3)一個人如果有大見識,再去學(xué)一樣技巧就容易得多
孔子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賭博時,下注有大有小。拿一塊瓦片當(dāng)賭注的人,他賭得自如瀟灑;以腰帶上漂亮昂貴的鉤子作賭注的人,可能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施展不開;拿黃金當(dāng)賭注的人,一定會神志昏亂。
為什么呢?因為 “凡外重者內(nèi)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內(nèi)心一定笨拙。
有很多人的失敗,真正是敗給了內(nèi)心的“在乎”二字,這種“在乎”有時會讓我們面臨大事時束手束腳,難有作為。
所以,莊子告訴我們,一個人心底的在乎與不在乎,會決定他生命的效率。
莊子在《田了方》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列御寇是個高明的弓箭手,他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滿是驕矜之氣,在自己胳膊肘上放了滿滿的一杯水,然后彎弓射箭。第一支箭剛剛射出去,第二支箭又離弦了,第三支箭又在弦上等著呢,而手臂上的那杯水紋絲不動。
列御寇的箭法不可謂不精,可是,昏伯無人卻不以為然:你這只能算是有心的射術(shù),而不是無心的射術(shù)。因為你這不過是為射箭而射箭的技巧,并沒有做到超越射箭的技巧。
我現(xiàn)在邀請你 “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看看你射得如何?
昏伯無人首先登上高高的懸崖,腳踏在風(fēng)化的危石上,身臨百丈深淵,然后請列御寇上來站在這個地方射箭。
列御寇上來了,但他嚇得趴在那兒冷汗直流到腳后跟。
這時,昏伯無人說:“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比耸篱g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蒼天,向下可以看清黃泉,世界萬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時刻可以做到氣定神閑。而你現(xiàn)在心驚目眩,讓你射箭,射中的可能性太小了(圖4)。
(4) 昏伯無人論箭
這個故事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不要過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擺脫環(huán)境而生存。如果心境被環(huán)境挫敗,將會一事無成。
當(dāng)一個人的心境可以抵御外在環(huán)境恐懼的時候,這個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勇者,個人的技巧也才有發(fā)揮的空間。
內(nèi)心的判斷最重要
一個教授對10個人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
教授在一個黑咕隆咚的屋子里,架了一座獨木橋。他對實驗者說,我領(lǐng)著你們從這個屋子里面走過去,屋子里光線很暗,什么也看不見,你們只要跟著我走就行了。
10個人跟著教授,如履平地般走到了房子的那一端。這時,教授開了一盞燈,眾人定睛一看,頓時嚇得趴下來了。原來他們剛才走過的不僅是一座獨木橋,橋下是一個鱷魚池,十幾條鱷魚正來回游動。
教授說,現(xiàn)在我們再原路走回去,你們有誰愿意跟著我回去???眾人沒有一個動彈。
經(jīng)過動員,好歹有3個人站了出來??墒沁@3個人走到橋的一半兒就哆嗦了,最后蹲著蹭著爬著總算走過去了。
這時,教授又開亮了幾盞燈,大家又看到一個事實:在橋和鱷魚之間,還有一層防護網(wǎng)。
教授問:現(xiàn)在還有誰愿意跟著我走過這個橋呢?這時又有5個人站出來,因為他們知道有防護了,所以跟著走過去了。
教授問趴下的那最后兩個人:剛才你們不是從這上面走過來了嗎?為什么現(xiàn)在死活都不愿意跟我走回去了呢?那兩個人哆哆嗦嗦地說:我們一直在想,這個網(wǎng)子它就真的安全牢靠嗎?
其實這可能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真實的生活。
有時,你看不清生活的坎坷時,反而闖過去了。在你僅僅看到一些表象時,你就被徹底嚇暈了。而當(dāng)你真正看清生活中的安與危、利與弊的時候,也許我們鼓起勇氣,盡管心懷恐懼,但還能往前走去(圖5)。
那么,一個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怎樣才是好的,又怎樣才能達到好的心態(tài)呢?
(5) 能戰(zhàn)勝自我的人,往往可以戰(zhàn)勝一切
莊子又講了一個斗雞的故事:
紀(jì)子要為大王培養(yǎng)出一只雄霸四方的斗雞。
10天過去了,大王去問:我那只斗雞能行了嗎?
紀(jì)子回答說:還不行。因為這只斗雞盛氣凌人,羽毛張開,目光炯炯,驕氣十足。
又過了10天,大王又去問。紀(jì)子回答說:還不行。盡管它的驕氣開始收斂了,但別的雞一有響動,它馬上還有反應(yīng),還想爭斗。還要再等等。
又過了10天,大王第三次去問。紀(jì)子說,還不行。它現(xiàn)在雖然隊外在的反應(yīng)淡了很多,但它的目光中還有怒氣,還要再等等。
又過了10天,大王第四次去問。紀(jì)子說:這回似乎可以了。因為別的雞有一些響動鳴叫,它已經(jīng)不應(yīng)答。現(xiàn)在它像個什么樣子呢?它“呆若木雞”, “其德全矣”,它的精神已經(jīng)內(nèi)斂,這時,只要它往那兒一站,任何雞一看見它,馬上就會落荒而逃(圖6)。
(6) 人生中要取得成功,不在于勇猛,而在于德性
打破世俗心體會到真意
莊子在《達生》篇里,講了一個魯國木匠的故事。
這個木匠名叫梓慶,他制做祭祀時懸掛鐘鼓架子的柱子,上面雕飾的老虎等猛獸栩栩如生,人人見了無不驚嘆,以為鬼斧神工??!
梓慶的名聲傳到國君那里,魯侯就問他其中的奧秘。
梓慶很謙虛,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么訣竅啊。
他對魯侯說:做架子之前,我要用心去齋戒,這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nèi)心真正安靜下來。
齋戒到第三天,我可以忘記了“慶獎爵祿”,我做成功后,立功啊,受賞啊等等這些“利”都忘掉了。
齋戒到第五天,我就可以忘記“非譽巧拙”。也就是說,我已經(jīng)不在乎別人對我是毀是譽,忘記名聲了。
齋戒到第七天,我可以忘卻我這個人的“四肢形體”,達到忘我之境。
這個時候,我就進山去靜心尋找所要的木材。觀察材質(zhì),看到形態(tài)合適的木材就把它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就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圖7)。
(7) 人若忘我,做事常??梢赃_到最佳境界
梓慶最后說:我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奧秘。
木匠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玄妙的道理,一個人做事情要做得好,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這三點,就會知道世間大道的規(guī)則,做到“以天合天”,品嘗到生命本初的滋味。
有一個故事說得好:有一個普通的園丁,他致力于種植各種各樣的瓜果。一個夏天,他收獲了滿滿一架葡萄。葡萄又大又甜,他高興極了,希望別人能夠分享他精心種植的這些葡萄的美味。于是,他抱著一串一串葡萄站在家門口,送給往來的路人品嘗。
有一個富商路過,園丁說:你嘗嘗我的葡萄看好不好?富商嘗了說:你這葡萄這么好,要多少錢吶?我一定得付錢給你。園丁說:我不要錢,就想讓你看滋味怎么樣。富商說:你憑什么給我葡萄,你給葡萄,你肯定得要錢??!商人硬塞給他一筆錢,捧著葡萄走了。園丁特別失落。
這時過來一個官員,園丁又捧了一抱葡萄過去。官員一嘗,味道好極了。說: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啊?有什么事你就開口,我不能白拿你的葡萄。園丁說,我什么事也沒有,就是想讓你嘗嘗?。」賳T說:我白拿你的葡萄不合適。放下葡萄就走了。園丁更失落了。
接著有一對恩恩愛愛的小兩口過來了,園丁想,這個年輕女子肯定愛吃新鮮水果,就捧著葡萄殷勤地讓那個少婦品嘗。少婦吃得喜笑顏開,可是還沒說話呢,她的丈夫就虎視眈眈地盯著園丁說:你什么意思?園丁一看不對頭,轉(zhuǎn)身就跑,也顧不上問葡萄的滋味怎么樣了。園丁快郁悶死了。
有一天,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的老頭兒走過來,郁悶的園丁急忙捧了一大抱葡萄請老頭兒品嘗。老頭兒一邊吃一邊贊美:你這個葡萄種得好啊,汁又多又甜美,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葡萄了。老頭兒高高興興地把葡萄吃完,揚長而去。 園丁特別高興,覺得只有這個老頭兒才真正懂了葡萄的滋味。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認(rèn)真品嘗它的心愿??傆X得這個葡萄的背后一定有著某種寓意,要么為利,要么為名,要么為色,人怎么能沒有一點目的呢?所以在我們計較內(nèi)心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葡萄的美味。
兩千多年前莊子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說,人只有打破了一切世俗心,用自己本初的愿望去遇合這個世界,才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真意。
其實,每個人的機遇和美味是一樣的,關(guān)鍵是我們以什么樣的生存狀態(tài)去解讀它。
其實,生命的質(zhì)量是因人而異的,這種質(zhì)量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知識越多、財富越多,官位越高,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質(zhì)。很多時候返璞歸真,用一顆天真的心去面對世界,讓生命回到赤子的爛漫狀態(tài),我們的情懷才能開放,破名破利,達到渾然忘我。如此我們才會在天成之境中體會到生命至真至純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