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寧
一個朋友,曾經年輕氣盛,看到社會的不公,總不忘發(fā)揮一個公民的職責,在網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彼時他“出口成臟”罵名遠揚,文化圈里的人,皆對他敬而遠之。
一個做書發(fā)了財的暴發(fā)戶,在一次聚會上,忍不住朝朋友透露了他之所以賺錢的秘訣。原來所謂名家解讀的書籍,皆是幾個人炮制出來的,所謂的中考高考滿分作文選,也是找寫手匿名連夜趕出的。這一套做書的規(guī)則,大家心知肚明。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朋友當即在網上發(fā)表了長篇檄文,甚至連身邊的人的名字都毫不隱瞞。彼時他被媒體趨之若鶩,卻招來所有好友的一致譴責,說他出賣自己的顏面也就罷了,何苦還要搭上別人的前程?他這樣背水一戰(zhàn),難道,就永遠沒有向世俗生活低頭的一天?
幾年后網絡言論鋪天蓋地,朋友那點聲音,被淹沒其中漸漸沒了聲息。那時他也娶妻生子,被供房、養(yǎng)老和教育費用沉重壓著;只是一個普通職員的他,漸感力不從心。昔日激情飛揚的他,在聚會時,開始底氣不足。
如今朋友真的是怕了,年齡漸老,卻還沒有跳出中規(guī)中矩靠薪水生活的日子。
朋友就在這時去見了一個三番五次請他出山幫忙策劃圖書的老總。起初朋友還很羞怯,后來書出來后,真的將一大批人的錢忽悠了來,而且反響竟然不錯,自己的荷包,也被老總給塞得滿滿的,回家后連老婆孩子都拿崇拜的眼光看他,這才讓他臉上的躲閃與慌亂,終于成為意氣風發(fā)的從容與不迫。
半年后我去見他,他請我喝烏龍茶。喝第一杯時,味道濃郁,熱烈張揚,猶如一個個性鮮明不知疲倦的青年;再喝,那股甘草的“沖”味有所減淡,宛若在社會上拼打得略略疲憊的上班族;及至第三杯,便有了沖淡平和之味,一切沉淀到最好,這應是人生里的中年,看淡看開了一切,可以退進自如;等到第四杯,便少了可以細品的滋味,漸顯白水的寡淡,此時人生,逼近暮年。
而今的朋友,是那第三杯的茶,當初向生活拒不妥協(xié),而今被它生擒了去,竟是心生感激,覺得還是與它打成一片的好。至少,那種被金錢捆縛住手腳無法前行的尷尬時日,可以遠去。而這種物質實惠,不知是否是高高在上的生活,給予投降者的一份犒賞。
但被生活招了安,無論如何,俯首稱臣的時候,總還是有你我不肯承認的悲壯與蒼涼。
【原載2008年7月18日《文摘 周報》】
插圖 / 潘瀅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