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軍
金庸終于辭了,前些日子,浙江大學終于同意金庸卸任,改任名譽院長。一個文學院院長,金庸干了八年,辭職用了兩年,讓人感慨浙大的熱情,也嘆服金庸持久的人氣。卸任之后,金庸上劍橋博,游祖國水,論華山劍,走武俠路,日程滿滿的,倒也不亦樂乎。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開篇就說: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氣勢逼人。這句話用在金庸也合適。金庸這個人,尤其在內地,稱得上譽滿天下,當然也是謗滿天下。近些日子看金庸傳記,結合其在內地的遭遇,于是又有了些新看法。
在內地,金庸一邊被請進廟堂,成為大師,被視為“國士”,一邊又遭到民間文化人的無情批判。最流行的一個論調是,金庸武俠小說里只有忠孝節(jié)義,沒有民主自由,對建設公民人格大大不利,青少年讀之如飲狼奶,不利于成長。所以民間喊出一句口號:“健康生活,遠離金庸。”
筆者雖然知道,限于信息封鎖閉塞,內地對金庸的了解很不全面,只知武俠小說家金庸,不知報業(yè)巨子查良鏞。但筆者也和大眾一樣,一邊津津有味地讀其武俠,一邊唾沫紛飛斥其腐朽?,F在想想,這種觀點有失公正,有點冤枉金庸。
金庸是個儒家,金庸在內地的遭遇,其實正是儒家在內地的真實形象。在香港,金庸作為儒家無人非議,至多嘲諷他有點中庸、機會主義,公眾對于其基本立場還是有信心的。香港人對金庸武俠也很熱愛,在香港人眼里,武俠小說這種茶余飯后,完全不承載什么使命,誰也不會當真。正如香港黑幫電影橫行,香港人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吳宇森也不會被當作流氓老師批判。但在有些地方,所有的小說都要具有教化功能,都要劃分為牛奶和狼奶,都要從書中讀出微言大義,主要描寫封建社會里的打打殺殺的金庸被批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其實,金庸遠比我們所了解的要豐富,要復雜,要多面。在現實中,金庸一邊對民主自由有堅定信仰,一邊對強大、統(tǒng)一、穩(wěn)定等儒家理念積極提倡。他也從來不諱言自己對孔孟之道的欣賞。金庸本人也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自由而又法治的社會,就可以確保將來繼續(xù)地穩(wěn)定和繁榮;至于政治上的民主,金庸認為不是必要的條件。香港過去沒有政治上的民主,社會照樣繁榮穩(wěn)定;社會上有民主而人民不懂得怎樣去運用,就會引出許多問題,社會也就難以穩(wěn)定?!边@樣的觀點曾讓金庸遭到批評,但人們對他的基本面是認同的。
而且,在香港,金庸被批的是施政理念,很少有人從他的小說里尋找罪證。在香港人眼里,金庸是一個全面的形象,金庸也通過報紙將自己的理念正常表達,民眾也不至于誤解。但在我們眼里,金庸的一個側面幾乎不見,而另一個負面形象卻通過小說、影視劇被海量放大,金庸成了通過小說放毒的典型,民間的思維竟也是這樣的單一性。
還有一個背景是,近年流行傳統(tǒng)文化熱,孔子有卷土重來之勢,民間對這股熱潮抱有足夠的逆反心理。于是乎,含著微笑走中庸路線的金庸,受儒家當代真假傳人們的連累,就成了一個冤大頭,成了封建腐朽的代言人。這既是民間思想的狹隘,也是民間情緒的正常反映。
面對這樣的尷尬,金庸本人也許會感到委屈,但他除了責怪信息過濾言論有過,也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畢竟隨著諸事如意,他的脾氣有點過于隨和了一點,“舉杯祝盛世”多了,而“冷眼看滄?!鄙倭?。
責任編輯畢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