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鑫
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這諸多力量中,中央執(zhí)行機關里的行政長官,特別是那些資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為帝王要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既要調動他們的忠誠心和積極性,又予以適當限制和合理控制,這是再理想不過的。因為沒有這些人的工作,帝王將一事無成。如果使用不當、控制不嚴,帝王也會大權旁落。究竟如何馭臣,這其中不僅多有花樣,而且也頗具難度。
自樹威信
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為國主,樹立威信又是絕對必要的。比如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位至至尊以后曾經多次到全國各地巡游,每到一地,他都要刻石立碑,碑文寫的無非是他身為皇帝的功勞和辛苦。這樣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地自我標榜,其目的無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確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秦始皇的這一舉動,在其駕馭臣下方面確實起到了預期的作用。
滅秦建漢的漢高祖劉邦也深知自樹威信的重要性,有兩件事很能說明他對這一問題的敏感和自覺。劉邦在得了天下以后,大臣們整天大吃大喝,這些人大多缺乏文化教養(yǎng),完全不懂禮儀,喝醉酒就吵吵嚷嚷,甚至舞刀動槍,這使劉邦很不開心。這時有個精明的儒生名叫叔孫通的看出了劉邦的心事,就建議劉邦制定禮儀。劉邦雖然是個粗人出身,但他馬上意識到了叔孫通建議的價值,于是當即命令叔孫通盡快去做。叔孫通遵照劉邦的旨意,找來三十多個懂禮儀的儒生沒日沒夜地抓緊排練。一個多月以后,儒生就演練成熟,正好這時大漢定都長安,劉邦就把叔孫通排練的這套禮儀原原本本地運用在大臣們身上。群臣照禮儀進殿陸續(xù)接受劉邦的召見,按官階高低依次向劉邦行叩拜之禮。進見的大臣都俯首低眉,恭敬備至,整個召見過程井然有序。自此以后,劉邦端坐于上,群臣按禮儀進宮接受召見,就自然成為一種規(guī)矩。借禮儀制度建立個人尊嚴、提高個人威信,這是劉邦有意而為的。所以,當劉邦目的達到以后竟喜不自禁地說:“我現在才算真正體會到當皇帝的尊貴了。”
下詔罪己
曹魏黃初二年六月,日食發(fā)生。日食在今天看來已是一種很容易理解的自然現象。但古人卻往往把自然現象與人間社會政治聯系起來,認為自然的非正常現象是上天對人類的警告,如不及時向上天承認錯誤,上天就會給人間降下災難。當時,負責官員將此事上報文帝曹丕,要求按舊例罷免太尉以避災。此時的太尉是老臣賈詡。這賈詡原本是張繡手下的謀士,歸附曹操后,他自知身為降臣難與曹操舊部相比,于是就暗地里在曹操兒子曹丕身上下工夫。他先是幫曹丕“深自砥礪”爭寵、固寵,謀算曹操身后自己的政治命運。一次曹操就立嗣一事征詢他的意見,賈詡避而不答。曹操問他為什么不說話,他回答說是在想袁紹和劉表的兒子們因爭立而相互殘殺的故事。這一說,曹操自然明白這是在勸自己按長幼順序冊立曹丕為太子。賈詡在老謀深算的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冒險押了這一寶,暗怕會被多疑的曹操識破,自此便韜光養(yǎng)晦,閉門不出。后來曹操果然立曹丕做了太子,曹丕也知道賈詡于此事甚有功勞。所以,曹丕一上臺,就立刻任命賈詡做了太尉。曹丕重用賈詡,不光是因為賈詡對自己有恩,而且還因為賈詡的深謀遠慮對自己穩(wěn)坐帝位大有用場。而這黃初二年,是曹丕登基稱帝的第二年,政局還未完全穩(wěn)定,當然不能因一個小小的日食就除掉賈詡。所以,曹丕聽完報告,下詔說:“上天降下災異,是警告天子的。天子委過于下級官員,這不是圣人的做法。文武官員們,大家小心盡職吧!以后凡有此類警告,絕不歸罪你們?!辈茇н@紙“一切責任由我來負”的罪己詔書,不僅保住了謀臣賈詡,而且也為自己買下了寬仁、厚待功臣的美名。
收買人心
穩(wěn)定臣心,收買人心,是皇帝分內的工作,封賞最不喜歡的人也是有效的辦法之一。劉邦戰(zhàn)勝項羽奪得天下之后,由于大臣們爭功不止,封賞工作遲遲無法進行,僅封完劉氏宗室和外戚就停止了。有些舊臣對此很不滿意,一時間人心浮動。劉邦對此頗為擔心,就把張良找來詢問原委,研究對策。張良詳細向劉邦作了匯報,并添枝加葉地說,大家對皇帝遲遲不賞功臣很有意見,就要計劃造反了。這準備造反的人當中,連曹參和陳平也包括在內。劉邦一聽,情況十分緊急,忙向張良討主意。張良說:“陛下取得天下靠的是這批功臣,而現在封賞的卻大都是親戚朋友,將領們怕封賞輪不到自己頭上。還有,陛下平定天下剪除的都是平常怨恨的人,現在還沒得到封賞的人當中,哪個敢保證平時沒有一點過失,因此他們是怕陛下乘機處罰打擊他們?!眲钍莻€絕頂聰明的人,他知道天下初定,功臣良將無論如何是需要的。于是忙問張良怎么辦才好。張良問劉邦:“這些人中有沒有陛下平時最憎恨、最不喜歡的?”劉邦說:“有。雍齒仗著和我同鄉(xiāng),曾經多次跟我過不去,我早就想殺掉他??墒且驗樗⒐Χ啵砸恢辈蝗绦南率?。”這里所謂“功多”、所謂“不忍心”其實都是說給人聽的。韓信不是功蓋天下,照樣被殺掉了嗎?劉邦深知,此時最要緊的是安定人心,于是這一念之間,雍齒就徹底改變了命運。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當天設酒擺宴,封雍齒為二千五百戶汁方侯。群臣得知雍齒受封的消息,都很高興,他們說:“連雍齒都有資格封侯,這封賞還怕輪不到我們嗎?”于是,一場即將發(fā)生的騷亂,以雍齒的受封為界,在一夜之間就平息了。
丟卒保車
明成祖永樂年間,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勢大。鎮(zhèn)守貴州的都督馬燁采取各種手段,企圖刺激當地的少數民族造反,以便抓住口實,徹底廢除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選派的“流官”。其中采取的最極端做法是把前任土司頭目的妻子奢香脫光衣服鞭打。這一下,當地少數民族果然憤怒異常,打算起兵反叛,但被現任土司頭目堅決制止了。他親自進京上訪,狀告馬燁。永樂帝自然對此事洞若觀火,他明白馬燁完全是為了明王朝利益,又清楚此時正是提出交換條件的好時機。于是召宣受辱遭打的奢香進京。永樂帝問奢香說:“馬燁辱打你是錯誤的,我現在為你除掉他,你準備怎樣報答我?”奢香叩頭說:“我保證世世代代不犯上作亂。”永樂帝微微一笑,說:“不犯上作亂是你們的本分,怎么能說是報答呢?”奢香萬般無奈,答應為明王朝從貴州東北部開一條通往四川的山路,以供驛使往來。奢香答應的這一條件無疑是永樂帝極其歡迎的。官府有路可通,鐵鞭可及少數民族地區(qū),那他們自然不敢再造反。永樂帝也實踐諾言,隨即召回馬燁,將其斬首。這馬燁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明王朝的利益,但他所做的一切卻又成了最后被殺的罪狀。事后永樂皇帝也說過:“我也知道馬燁對朝廷忠心耿耿,但是我如果顧惜他,就沒辦法安定貴州這塊地方了?!?/p>
以他排他
唐大歷年間,宦官氣焰十分囂張,唐代宗利用宰相元載的力量誅殺了宦官魚朝恩,收回了宦官霸占的權力。但此后元載的權勢卻因此得到擴張,有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元載權勢之大。元載有個親戚向他討官,他一向瞧不上這個親戚,就胡亂在一張紙上寫了“元載”二字,這個親戚就拿著紙給地方官看。地方官一看是元載的簽名,竟然像面對當今宰相元載似的,對元載的這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大加款待,尊敬有加。元載勢力如此之大,這是代宗絕難允許的。代宗起初還單獨召見他,希望能既保住這位“功臣”,又使之悔過自新。但后來見元載一意孤行,不思悔改,就決定搬掉這塊絆腳石。代宗對付元載的辦法,先是任用不依附元載的大臣。而元載也非等閑之輩,他則多派親信,于內外廣泛搜集刺探代宗的情報。代宗信任將軍李泌,元載就誣陷李泌是魚朝恩的余黨。代宗為不過早刺激元載,忍痛把李泌派往江西觀察使魏少游處任參佐,并約定:“朕決意除載,當有信報卿,可束裝來。”大歷六年,成都司錄李少良上奏揭發(fā)元載“奸贓陰事”,代宗準備就此下手除掉元載。不料李少良走漏了風聲,元載搶先誣告李少良,代宗從大局考慮,宣布李少良“兇除比周,離間君臣”,將李少良處死,暫時穩(wěn)住了元載。大歷十二年,代宗又收到一封狀告元載“圖為不軌”的密奏,代宗借此命令將軍吳湊趁元載來政事堂議政的機會,當場將元載逮捕,并“賜載自盡”。元載自知這次難逃一死,只提出要求,讓自己死得痛快些。而使者明白其中就里,故意要元載“受少污辱”,脫掉腳上的臭襪子塞入元載口中,然后才砍掉他的頭。從代宗和元載斗法的前前后后看,代宗先是利用元載掃蕩了宦官,然后又設法除掉了元載。這里,代宗就是利用以他排他,達到相抵相消的目的。
分職弱權
皇帝對臣下的分職弱權,成功者莫過于在政府機構設置上做文章。像丞相一職,位極人臣,他既可以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又可能對皇室構成重大威脅。西漢初期的丞相甚至可以駁回皇帝的詔旨。到漢武帝時,中央設尚書省,尚書令分去了過去丞相拆讀天子奏章的權力。以后,皇帝又提高太尉、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與丞相平起平坐,并把三者先后更名為司徒、司馬和司空,變一相為三相,從而徹底改變了丞相掌管天下一切的局面。東漢光武帝寵信尚書令侯霸,把原來由丞相掌管的政務移交給尚書臺。曹魏時期,朝廷又設中書監(jiān)掌管機密政務,尚書臺草擬詔書,評議尚書奏事的權力也移交給中書監(jiān),尚書臺的權力又受到限制。南北朝時,皇帝命過去專管皇帝家庭雜務的侍中、黃門侍郎參預平議尚書奏事,以削減中書監(jiān)的權勢。到隋代,朝廷設立殿內省,包攬皇帝內務的一切工作,而門下省則成為參預政事的封駁機關。至此,丞相與尚書的權勢被削弱,中央各機構都成了圍繞皇帝旋轉的大小秘書組織。秘書組織大體上是服務性的,它從根本上就不具有動搖皇帝威權的能力。
(摘自《人力資源報》200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