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的崇山峻嶺中,有一片瑰麗的人文景觀:在那里,歷經千百年的演進,8萬余畝波光粼粼的梯田層層疊疊于綿延的山間,蔚為壯觀。
然而,梯田文化的初創(chuàng)者今天卻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古老的梯田文化究竟始于何時?它的始創(chuàng)者又到哪里去了呢?請隨中央電視臺《百科探秘》攝制組記者手中的鏡頭一起走進——
來到紫鵲界,在一個叫石峰的小山村中的場院上,我們攝制組首先看到幾個老人正在用稻草編辮子。老人告訴我們:按照祖宗傳下來的風俗,這一天要舞龍。而用稻草編成的辮子,就是用來做龍的。此外,還要用到當?shù)厣介g生長的一種質地柔韌的叫“萬歲藤”的植物與稻草一起來做龍。龍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舞龍對于國人來說并不新鮮,但是,這里人們所舞的龍卻不是通常人們用竹、木、紙、布制作的龍,他們舞的是草龍。這讓我們頗感新鮮。
舞龍開始了,在村里舞了一陣后,又向村外的稻田舞去。我們正在困惑,當?shù)厝藷崆榈馗嬖V我們,這里的龍不僅有公母(母龍身上多扎了一些花)之分,而且制龍的材料及舞龍的地點不同,意義也不同:扎制草龍的原料“萬歲藤”寓萬事如意、合家歡樂之意,制作龍筋的稻草則代表五谷大神、地母娘娘,寓祈求天地給農民帶來五谷豐收之意;在梯田里舞,是為了殺蟲、消災,祈禱五谷豐登;到家里舞,據(jù)說可以祛病驅邪,佑護全家萬事如意(圖1)……
(1)簡陋但別致的草龍,舞龍的寓意可謂包羅萬象
這舞草龍的風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許這些舞龍者的祖先就是這片讓我們驚訝不已的梯田的初墾者?換句話說,也許舞龍風俗的背后就隱藏著我們想要的答案,考證這種風俗的起源就能讓我們找到梯田初墾者的蛛絲馬跡。
“半路出家” 承先啟后
沒想到通過對周邊村落的走訪,村民們大都說:舞草龍這一風俗從祖宗傳下來,到底哪一代我們也搞不懂。不僅如此,這一帶的村民幾乎異口同聲說他們是漢人,而且人證物證都有:在樓下村一位84歲老人家里,我們看到了當?shù)匾粋€旺門大姓羅氏家族的族譜,譜中有“宋太祖建隆間……三遷坪上、樓下、滄溪”的記載,說明羅氏始祖遷到這里的時間是北宋初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我們又在其他村子找來一些族譜,發(fā)現(xiàn)其他姓氏的祖先遷來紫鵲界的時間沒有超過羅姓的。這些族譜至少可以說明舞草龍的風俗不會晚于宋代,難道是他們的祖先在宋代就開墾了這片世所罕見的梯田?
為了弄清到底誰是真正的梯田開創(chuàng)者,我們不僅查閱了新化縣志,而且專門請來了著名考古專家熊傳薪先生。
熊傳薪:這一帶商朝之后就叫南蠻之地,西漢時稱“武陵蠻”,東漢時叫“長沙蠻”,一直是瑤族同胞聚居的地方。而至宋前,雖中原大地不斷改朝換代、烽煙時起,但紫鵲界周邊的崇山峻嶺就像屏障一樣阻隔了戰(zhàn)火,因此這里的瑤族得以過著“天下大亂,此地無憂”的閑適生活,開墾了無數(shù)養(yǎng)育著他們的梯田,同時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直至宋初中央政府在此置縣。當年宋代第一位到這里上任的朝廷官員章惇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人家迤邐見板屋,火燒磽確多田?!边@說明在他上任之前,這里已經有了大量的梯田。
熊先生的一番講述,正與《新化縣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這里開始置縣,同時大量的漢人遷入?!钡挠涊d相吻合。這也正是這里許多宗族的族譜都是從宋代寫起的原因。
世外桃源 “半途而廢”
紫鵲界梯田初墾者的身份終于顯露出來,那就是瑤族先民。那么他們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開墾梯田的呢?而今為何又蹤跡全無了呢?我們不僅在新化縣沒有找到梯田初墾時間的線索,更為決絕的是,在建國初期人口普查的資料中,新化縣竟然連瑤族居民的記載都沒有。真是怪了!
聽說在紫鵲界的核心區(qū)域有一個叫水車鎮(zhèn)的村子,如果真是名副其實,我們到那里或許能從古老水車的操作者口中了解一些瑤族先民的往事。然而,我們滿懷希望地來到水車鎮(zhèn),走遍了水車鎮(zhèn)的山山水水,卻既沒有見到想象中水車的影子,也沒有嗅到一點瑤族先民的氣息。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水車鎮(zhèn)之名究竟從何而來?
紫鵲界梯田風景區(qū)管理處主任張陸林:這就是我們這里的一個怪現(xiàn)象,水車鎮(zhèn)無水車。相傳當年瑤人確實做了很多的水車,后來漸漸地發(fā)現(xiàn),用其他更簡便的方法不用水車也能夠把田里的水灌滿,所以慢慢地這個水車就廢棄了……
那么,這片世所罕見的梯田里的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水利專家聶芳容先生冒雨和我們來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梯田旁。聶先生在大致看了一眼之后,便滔滔不絕地為我們開始了解說。
聶芳容:千萬可別小看田間的這些溝溝坎坎、石板石洞,它可是一個很科學的樞紐工程。它就像都江堰一樣,將水源的水通過這個涵洞引進渠中,而渠中的水一部分用來灌田,多余部分可通過另一個涵洞排到泄洪槽里。這樣便達到了灌田的水、灌渠道的水和泄洪的水三水分流……而水源,無疑是來自山里的植被和土壤。這里森林茂密、雨量豐沛,土壤是花崗巖風化的沙壤土,土壤下面是花崗巖,沒有裂隙,所以能夠涵養(yǎng)水分,形成了豐富的水資源。正是因為這樣的氣候和地質條件,形成了這里“外界大旱,此地有收”的局面。
那么,當年瑤族的先民又為什么要離開這片自己祖祖輩輩辛勞開發(fā)出的遠離戰(zhàn)火又便于稼穡的世外桃源呢?我們終于在新化縣圖書館館藏的清朝同治年間的縣志中找到了一句話“明末瑤民死徙殆盡?!?/p>
余音繞梁 前事再探
至此,雖不少疑難得解,但仍不能確定梯田的初墾年代。于是,在民俗專家曾迪先生和考古專家熊傳薪先生的陪同下,我們開始了野外調查,探尋瑤族先民的蹤跡,以期能有令人驚喜的新發(fā)現(xiàn)。
在新化縣白源村,我們及專家一行先是在當?shù)叵驅У闹敢?,冒雨來到海?400多米山上一處叫瑤人街的遺址。遺址雖已破敗,但專家從遺址的規(guī)模及其中街道的寬度來推測,這里在繁榮的時候可能住有百八十人;再就是通過對遺址建筑物的考證,專家認為: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瑤人居住的地方。因為早期瑤人的房子上大多是用樹皮和草覆蓋,后來才開始使用瓦。而這里房子和地下房子遺跡的年代是不同的,后來的房子上出現(xiàn)了瓦,而早先的房子上沒有。依此推斷,這個遺址的使用期限先后大概延續(xù)了有兩三百年的時間,它為今人了解古代瑤人的生活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些依據(jù)。
在下山的路上,我們又在山路鋪路的石料中有了意外的發(fā)現(xiàn):一些刻有圖案或帶有方孔的青石板。專家認為這些鋪路的石料中有一部分是從瑤人街上搬下來的。隨后在路邊,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載著修路年代的巖石,上面刻著“同治丙寅”。這也就是說,至遲在清朝同治年間,瑤人街就已經荒廢了。
接下來,我們一行人又來到一座尚未確定年代的古墓前。砌墓的磚是用石灰加糯米制成的;墓中共有彩繪壁畫28幅,內容包括龍、人物及12生肖,具有較高的繪畫藝術水平。從墓的用材、墓室結構及大量宗教文化內容的壁畫看,專家認為它的建成時間應在明代,屬歷史上“梅山蠻”的風格(圖2)。
(2)具有顯著瑤族文化色彩的明代古墓,說明這里確為瑤族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
野外考古調查收獲頗豐,但隨后在新化縣文化館的發(fā)現(xiàn)更讓我們欣喜不已。一些石器以及一把青銅劍為紫鵲界梯田初墾年代的界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應該是在距今兩千二三百年前的戰(zhàn)國或者是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圖3)。隨著紫鵲界梯田初墾時間的確定,我們一直探尋的瑤族先民的去向也終于有了答案。
(3)圖組:在當?shù)爻鐾恋氖骱颓嚆~劍,將紫鵲界梯田初墾時間推向了更為久遠的秦漢以至戰(zhàn)國時代
曾迪:根據(jù)調查的結果來看,他們中的一部分在戰(zhàn)爭中死亡了,一部分遷徙到了兩廣和云貴以及湘西山區(qū),還有一部分就在本土被漢化了。因此可以概括地說:紫鵲界舉世罕見的梯田景觀,以及它所孕育的梯田文化,是各族先民長期勞作與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