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星期日,陰沉的天空飄著雪花,天冷地滑。上三年級的小外孫做完作業(yè),就在家里折騰起來。只見他拎著一米長的塑料棍子當金箍棒,在客廳里轉(zhuǎn)圈兒邁著貓步,還時不時地“嗖、嗖、嗖”掄著棒子沖啊、殺啊地殺做一團。我看得頭昏眼花,便躲進書房讀起書來。
還沒有看完3頁,就聽“嘩啦啦”一聲脆響,我忙到客廳,原來是打碎了博古架上的一只花瓶。小外孫知道那是我的心愛之物,便耷拉著腦袋等著訓斥。我收拾完花瓶的殘骸,沒有批評他,而是把他拽到書房,將其摁在椅子上,削了個蘋果給他吃。并說:“我說個謎語讓你猜: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形態(tài)多變化,沒亮不見它。打一自然現(xiàn)象?!?/p>
小外孫忽閃著明亮的大眼睛,仿佛把剛才發(fā)生的事全忘掉了,他站起來走走,又將窗簾拉開,遮住光亮,開燈體驗了一會兒,大聲嚷嚷著:我猜出來了,那是“影子”。他一下子來了精神:“姥姥,我讓您也猜一個吧:一物生來真新鮮,鐵腿細長腳兒尖,一腿走路一腿站,走過腳印成圈圈。打一學習用品?!?/p>
我用手在紙上比劃了兩下,沉思片刻:猜出來了,那是“圓規(guī)?!薄肮材?,答對了!您滿頭白發(fā),一臉皺褶,猜得倒挺快!不信難不倒您,仔細聽這個: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打一自然現(xiàn)象。”
我馬上回答:“唐詩三百首第6頁,少兒版的,有注解、配圖,謎底是‘風’?!毙⊥鈱O感到無比震驚:“我敬愛的姥姥,厲害!厲害!”我說:“非姥姥厲害,讀得多了,就知道它的用意了,也就記牢了,詩的魅力就在這里!姥姥也回敬你一首:吹纓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東風。打一昆蟲?!?/p>
小外孫走著猜,坐著猜,昂首低頭猜,抓耳撓腮猜,臉漲紅了猜,怎么也猜不出來。我將少兒版唐詩三百首遞給他,請他翻到第1頁,謎底就出來了。他捧著唐詩,請求延長15分鐘,再決勝負。
我看有機可乘了,馬上說:“到此打住吧。兩個謎語你猜對了1個,那就是有一半猜不出來,還是認真讀讀詩吧!”
他突然像明白了什么似的,嘟嘟囔囔:“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想將姥姥難倒,卻作了您的‘知識俘虜’,認輸!”這個淘氣包適應能力快,手捧唐詩正襟危坐、搖頭晃腦吟誦起來。
數(shù)月后,小外孫已能熟背唐詩多首,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在《燕趙老年晚報》征文中,引用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日記《爬泰山》中引用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作文《春天》中引用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小外孫仿佛一只小蜜蜂,闖進了唐詩的百花園,盡情地吸吮著知識,陶冶著性情,人也變得越發(fā)討巧、可愛了。
從此以后,小外孫常常和我在一起背唐詩、對對子、猜謎語、下象棋……其樂融融。一只花瓶換來小外孫子愛學習的好習慣,真是太值了!而我,也從中豐富了很多知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