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成了“天才”和“權(quán)威”的同義詞。他的肖像成了“精英”和“奇跡”的文化象征。他顯然已經(jīng)形成并依舊在延續(xù)著一種時尚。更被看做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神話中的圣人。
他便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2005年,作為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組成部分的一系列與愛因斯坦相關的紀念活動:“跨文化視野中的愛因斯坦”——紀念“愛因斯坦奇跡年”100周年論壇、“愛因斯坦:神話背后的人”講座,以及“愛因斯坦的世界”展覽等,相繼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館舉行,場面熱烈。
“泡”在這幾個會展中,我所感受到的“熱度”,似乎并不主要是由那個“科學的愛因斯坦”所發(fā)散的。人們更多地是從跨文化的視野來審視“愛因斯坦現(xiàn)象”:雖然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離開這個世界已經(jīng)整整50年了,但他浸潤在我們文化中的那種神秘的偶像光環(huán),卻依然大放異彩、經(jīng)久不衰。
這是為什么?
說來有趣。1919年11月6日,英國皇家學會派往非洲西海岸的一個日食考察隊證實:星光會在一個巨大的天體附近偏移方向。這個結(jié)果強有力地表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實際上是一個正確的預言。于是從這年秋天起,愛因斯坦成為世界性人物,被人們奉若神明。自然,由此他也永遠失去了自己彌足珍貴的隱私。
奉承和抬舉總是令人感到滿足和愉悅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但后來他漸漸地就感到迷惑和不自在了。1920年,他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這就好像是神話故事中那個點石成金的男人那樣,與我有關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成了報紙炒作的對象?!?/p>
次年。在接受一家荷蘭報紙的采訪時,愛因斯坦“夫子自道”,分析了他受到大眾崇拜的原因:“這會不會給我一種荒唐的印象呢?這里那里,擁護的人群因為我的理論而如此激動,但那些理論他們是一個字也不懂的。我認為這看起來很好玩,也很有趣。我確信,正是由于不懂而感到神秘,才使他們這樣起勁……”
不錯,神秘、神奇往往會產(chǎn)生誘惑力和吸引力,天才的發(fā)現(xiàn)和巨大的成就無疑也讓人景仰。但我以為,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夠成為“傳奇人物”并招人喜愛,跟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的某些性格特征也大有關聯(lián)。
事實上,當愛因斯坦這顆科學巨星閃亮之時,正值災難深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處于迷茫、困惑狀態(tài)的人類圖新求變;恰逢此時,打破“常識”的愛因斯坦理論所傳遞出來的關于這個世界的革新觀念,著實令人耳目一新;而電話、收音機和電視的逐漸普及,還有現(xiàn)代傳媒業(yè)的崛起,更使得愛因斯坦聲名遠揚、深入人心。
當然,愛因斯坦也有其獨特的魅力:他是一位物理學家,卻又具有哲學家的頭腦和深邃的哲學探索精神,因而相對同行而言,他的眼界非同一般;他為人樸實謙和。富于向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卻又不愿隨波逐流,保持了獨立的個性和勇于向舊傳統(tǒng)及權(quán)威挑戰(zhàn)的反叛精神;甚至,他的不修邊幅也拉近了他與普通百姓的距離
“愛因斯坦現(xiàn)象”昭示我們:一個真正偉大的、杰出的科學家,不僅可以將新思想、新觀念帶給世界,而且也能以其厚德之風和人文關懷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