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UFO研究會
時間:1987年8月27日晚19時50分~20時。
地點:以上海為中心,涵蓋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及臺灣等省市部分地區(qū)。
目擊者:超過千萬。
目擊形狀:基本呈螺旋狀。
顏色:中心體呈銀白色。
亮度:比星星亮,比明月暗。
飛行軌跡:由西南向東南。
目擊高度:估計在2000米~10000米。大小:視直徑在45’~1度范圍內(nèi)。
運動方向:以順時針旋轉(zhuǎn)為主。
飛行速度:UFO運動速度比流星、彗星慢,比殲擊機快。
升降情況:基本上無停留地飛行,先有緩慢下降,然后急劇上升。
備注:無特殊現(xiàn)象出現(xiàn),無高于環(huán)境的聲音產(chǎn)生。
當時,北京UFO研究會收集到許多第一手的目擊報告。其中最為典型的原始資料,有以下三例:
●駐滬空軍某部飛行員毛學臣追蹤UFO的目擊報告。
●上海氣象局中心氣象臺陳鋒的 目擊報告。
●楊培根的目擊觀察和有關的示意圖。
駐滬空軍某部毛學臣是一個戰(zhàn)斗機駕駛員,有著豐富的航空和動力學科學基礎知識。在1989年,他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是這樣說的:
我完成空中巡邏任務后,我機以800千米的時速,180度航向(向南),由崇明南堡鎮(zhèn)上空向機場返航。當飛機飛至長江上空。19時55分。我突然發(fā)現(xiàn)飛機右前方嘉定上空,也就是西280度的方位上空,出現(xiàn)一個很亮的飛行物體。它不像飛機,也不像導彈。我就加速與不明飛行物成80度角跟蹤。經(jīng)過仔細觀察,我發(fā)現(xiàn)不明飛行物從高空急速下降,開始速度比較慢,形狀是圓的。后面拖著橘黃色的螺旋形尾巴,呈順時針穩(wěn)定轉(zhuǎn)動,它朝向東南飛行。不明飛行物從我機頭前上方經(jīng)過時,與飛機的最近距離為3千米~4千米,距離地面高度為3千米~4千米,不明飛行物對飛機上的常規(guī)儀表沒有任何影響。我觀察了2分45秒后,它大于我?guī)妆兜乃俣?,由低空急劇上升,由老到暗,向東南方向高空飛去,方位160度,消失前形狀似草帽。依我看,這次出現(xiàn)的不明飛行物體是一種有動力的飛行體,它有加速度。
上海航天局總工程師劉宗映,作為航天事業(yè)的杰出專家,當年也注意到這一情況。他留存了1987年的《解放日報》。報上稱,據(jù)新華社華盛頓9月3日電,美國航天工程師詹姆斯·奧本格認為,上海地區(qū)上空8月27日出現(xiàn)的不明飛行物可能是日本當天發(fā)射的H-1火箭釋放出的大量燃料造成的。
H-1是一枚三級運載火箭。日本當天發(fā)射的H-1火箭第一級火箭周圍捆綁9枚小型固體助推火箭,工作時間38秒。它在20千米左右高度分離開去濺落在海上。一級火箭以液氧和煤油為推進劑,燃燒時間為270秒。此時火箭速度達到4千米/秒,高度達100千米,一級火箭簡體也很快墜落在海卜。第二級以液氧、液氫為推進劑,燃燒時間約370秒。燃燒結束后,第三級火箭的速度達8千米/秒左右,進入繞地球運行的停泊軌道——接近200千米高度的圓軌道,之后停泊在軌道上的適當位置。第三級火箭以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為動力,火箭自旋穩(wěn)定,火藥燃燒時間約為67秒。它點火后將衛(wèi)星推入近地高度200千米、遠地點高度35800千米的大橢圓軌道,完成任務后與衛(wèi)星分離。這種飛行情況肉眼通常是不易觀察到的。如果二級火箭工作正常,三級火箭已成為人造星體,就在200千米左右的停泊軌道上行進。它就-不可能很快進入大氣層而被人發(fā)現(xiàn)。固體火箭發(fā)動機一旦點火,就一次很快燒完,不會有殘余火藥釋放出來,更不會在大氣中燃燒。
另外,如果二級火箭發(fā)動機發(fā)生故障,第二、三級火箭返回大氣層,因二級火箭燃料是液氫(液態(tài)氛的溫度在-252.4攝氏度),假如在空間中大量釋放,起初它可能繞地球旋轉(zhuǎn)下落,但到一定高度后,因大氣密度增加,液氫溫度很快上升,產(chǎn)生汽化,擴散飄浮在大氣之上,也無燃燒條件。
因此,劉宗映認為,上海出現(xiàn)的UFO不可能是日本當天發(fā)射的H-l火箭燃料大量釋放所致。上海“8·27”事件出現(xiàn)的UFO,運動速度下降時相對于流星慢,比飛機快。后來,它急劇爬升,其速度是飛機上:升速度的幾倍,這用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是不能解釋清楚的。還有,它的運動軌跡和目擊時間,嚴格計算同日本H-1火箭的運行也有差異,并不吻合。即使是火箭燃燒,也不可能有“8·27”事件出現(xiàn)的UFO那樣的運動速度、時間和形狀。
1987年8月27日,上海龍華氣象站觀測場,實習生陳鋒按慣例來巡視氣象儀器。晚上20時左右,當她抄錄完大小百葉箱的數(shù)據(jù)后,職業(yè)性地抬頭想觀測一下空中的云,卻正好捕捉到了一個螺旋狀的不明飛行物。
她迅速打電話到中心氣象臺,但那里的雷達顯示儀卻未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她回憶:
當時,它的形狀像碗蓋一樣大,后面留著一個長長的、火紅色的尾巴。它由西向東呈比較平穩(wěn)的拋物絨狀,就是螺旋式她飛行,大概我看到的整個過程有一兩分鐘的時間。
后來,上海的UFO愛好者吳嘉祿、樓錦洪等收集到了上百份目擊報告。目擊者不僅來自上海,還有浙江、福建等華東地區(qū)。大多數(shù)目擊者稱,他們看到的不明飛行物呈螺旋狀,也有部分看到的是電風扇狀或頂角扇形?
根據(jù)絕大多數(shù)目擊報告提供的方位和形狀,專家們大致可以模擬出當時的情況。
但研討中出現(xiàn)的一個焦點問題是:提到不明飛行物高度的目擊者,基本上認定在1萬米以下或與飛機高度相當。可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如何能被不同省區(qū)的目擊者觀測到,而且還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呢?根據(jù)不明物體的運行軌跡,調(diào)查者基本上排除了它是飛機、火箭殘骸、人造衛(wèi)星和流星的可能性。但由于高度不能確定,它究竟是天體,還是大氣層內(nèi)的飛行物就無法界定。當時的上海天文臺發(fā)表了一份聲明,只是說它是“天外來客”的可能性極小:
那么可能性極小,是否意味著還有這種可能性呢?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遠在云南天文臺的一名叫張周生的工作人員,早已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界定,螺旋狀飛行物的高度應該在離地面高達數(shù)百至近千千米之間。目擊者之所以誤判在飛機的高度上,那是因為人眼在觀測大距離目標如天體時,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就如同人眼無法判斷月亮和太陽距離地球有400倍的差距一樣。
張周生早在1977年就曾親眼目睹過螺旋狀不明飛行物,此后他一直對這一現(xiàn)象保持著觀測和研究。正是將不明飛行物定義在這個高度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
螺旋狀不明飛行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認為,它可能是一些大彗星分裂以后形成的小彗里。這些學校彗星在穿越地球附近時,比如說離地面幾百千米高度的時候,由于地球地磁場作用,跟它上面的帶電離子產(chǎn)生作用。
根據(jù)張周生的理論,這些小彗星噴射出帶電離子,如果不慎進入大氣層,就會摩擦燃燒,成為我們常見的流星現(xiàn)象。如果它沒有進入大氣層,而恰巧在離地數(shù)百千米的高度上,它的帶電離子就正好能感受到地球磁場的作用。由于它和地球磁力線呈一定的角度,故而出現(xiàn)螺旋狀運動軌跡。
張周生根據(jù)77年產(chǎn)生不明飛行物的這顆彗星的軌跡,計算并預測出,它將在1981年7月20日左有還將接近地球,因此螺旋狀不明飛行物還可能再次出現(xiàn)。
那么,張周生的預測能夠?qū)崿F(xiàn)嗎?(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