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宮保雞丁是一道貴州菜,因為丁宮保其人是貴州織金人;
有人說宮保雞丁是一道山東菜,因為丁宮保是在山東琢磨出這道菜的;
有人說宮保雞丁是一道四川菜,因為丁宮保是在四川把這道菜做絕了的。
不管怎么說吧,這道菜都與光緒年間的太子少保(這個官銜常被當(dāng)時人俗稱為“宮?!保┒殬E有關(guān)。所以,這道菜萬萬不可以叫“宮爆雞丁”。至于它到底該算是哪里的名菜,俺認(rèn)為,這道菜當(dāng)然該算是四川名菜。
貴州人和山東人可能會十八個不服:“憑什么這么響亮的一個文化名牌就這么便宜了四川人,俺們至少也得占他個1/3的股份吧。”
敝人十分理解各地領(lǐng)導(dǎo)和百姓們“拉大旗做虎皮”的振興地方文化的心態(tài)。但敝人也得說句實在話,純粹從做菜的角度來說,貴州人完全不沾邊(丁寶楨是貴州人與這道菜無關(guān))、山東人只沾一點皮毛(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時讓廚師把花生和雞丁組合在一塊炒),而這道菜的功勞幾乎全是四川人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菜的命名中,有一種獨特的類別,那就是所謂的“名人菜”,除了東坡肉以外,什么貴妃雞啦、柳公魚啦、張飛牛肉啦、李鴻章雜燴啦統(tǒng)統(tǒng)與其名字的主人的勞動無關(guān),這些名菜大多是些“侵犯姓名權(quán)”和“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怪物,他們真正的創(chuàng)作者其實是那些既沒有什么名氣也沒有什么地位的廚師的作品。而宮保雞丁呢,至少丁寶楨其人給出了一個最原始的思路:他認(rèn)為,當(dāng)花生遇上了雞丁時,一道美味會就此誕生,至于怎樣才能誕生,那是他那倒霉的家廚考慮的事。
之所以說這道菜是四川名菜,是因為宮保雞丁這道菜,在丁寶楨他老人家任山東巡撫時,其做法還只是相對較為簡單的“醬爆雞丁”,直到他后來官至四川總督時,這道菜才正式地有了一個理論化的味型,它叫做“荔枝味型”。
所謂荔枝味型其實與荔枝并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guān)系,在車馬不便的四川成都,就算是總督大人,恐怕也不會有當(dāng)年楊貴妃那樣的福氣,也就是吃上新鮮的荔枝,更別提以荔枝入菜了,再說就算累死無數(shù)馬匹,嶺南的荔枝也不可能在保質(zhì)期內(nèi)送到成都來。
荔枝味指的實際上是一種類似于荔枝的感覺,那就是“咸鮮回甜微酸”。那么這個“咸鮮回甜微酸”的味感又憑什么說是四川人發(fā)明出來的呢?
首先,四川菜的理論基礎(chǔ)便是“百菜進(jìn)味、一菜一格”。人們常說的“味在四川”,指的就是四川的廚師們在味型的變化上有一種貪得無厭的追求,換句話說,四川廚師們往往骨子里就會認(rèn)為,如果不在味型上整出點什么驚世駭俗的新花樣來,簡直就對不起生我養(yǎng)我的巴山蜀水。這一點無論是“上河幫”的成都派、“下河幫”的重慶派、“小河幫”的自貢派,莫不如此。
在這種烹飪理念的浸染下,這種以干紅辣椒的變化為主的味型才有可能為“荔枝味型”的誕生提供適宜的土壤。貴州當(dāng)?shù)仉m然也產(chǎn)辣椒,但缺乏這種烹飪文化和烹飪理論。至于山東,當(dāng)?shù)貜N師擅長的是醬而不是辣椒,不可能研究出這種獨特的味型。
其實這么說,還不足以服眾,有人會認(rèn)為:那無非就是你偏愛四川罷了,你以為用一套貌似專業(yè)的大道理來唬一下人,大家就服啦?
其實所謂荔枝味型的前身,實際上是糊辣味型。所謂糊辣,是讓成都東山的二金條干紅辣椒在溫火溫鍋溫油中緩慢地受熱,從而使辣椒慢慢地熬成紫紅色,這種香而不焦的味感稱為糊辣。
辣椒這玩意兒自從明朝中期引種到我國以來,一開始一直是作為藥來使用的,最早把它入菜并成為體系的,不是湖南、江西、貴州等其他西南省份,而是成都平原,因為只有在比較發(fā)達(dá)的大城市,作為藥材使用的辣椒才會相對集中,而四川多變的地貌使得這里的辣椒出現(xiàn)了很多新品種,于是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以辣椒入菜成了一種“吃得很刺激,同時也可以更下飯”的新調(diào)味品。
于是油辣、酸辣、酥辣、醬辣、醇辣、甜辣、糊辣、芳香辣、辛香辣、清香辣、鮮香辣等各種辣法像萬花筒一般涌現(xiàn)出來。此后,川菜廚師們不再滿足于這些單一味型的辣了,于是各種復(fù)合味型的辣法開始陸續(xù)面世,這里有口感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xiàn)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而荔枝味型之脫胎于糊辣味型,對于丁寶楨的那位四川家廚來說,也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