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日本俗稱鬼頭魚,屬魚綱、鮟鱇科,日本海域產者為黃鮟鱇(Lophius litulon)。體長30~80厘米,最大者可達1.5米,重逾10公斤,體前部扁平,呈圓盤狀,向后漸尖細呈柱狀。口寬大,上位,口內白色無黑點。眼較小,位于頭背面。下頜突出,兩頜犁骨及舌上均有大小相同、能向內倒伏的犬齒。頭頂有少量骨質硬棘,頭周圍及體側有許多突起皮瓣。背鰭最前3棘分離,針刺狀,第一鰭棘頂端有如“魚餌”狀的穗狀皮瓣。胸鰭寬大、臂狀,臀鰭與第二背鰭對稱,腹鰭短小,尾鰭截形。體裸露無鱗,體背淺灰色,布滿紫褐色網(wǎng)紋,有金屬樣光澤;腹面白色,各鰭均為黑色。半棲埋于海底泥沙中,只露出雙眼和大口。捕食方式很巧妙,以第一背鰭棘的穗狀皮瓣為“釣餌”在水中擺動,待小魚游近時突然張開大口,小魚隨水流進入口中。胃很大,食量亦大,可與自身體重相等。肉質可與河豚媲美。
魚在日本,因其長相兇怪丑陋,體表布滿滑滑的黏液,故而難登大雅之堂。過去只是作為魚檔老板贈送給老顧客的禮物。在古代,日本效仿中國,對事物盡力求全求美。日本人好討口彩,“鮟鱇”諧音“安康”,寓意“平安健康”。鮟鱇魚雖然其貌不揚也被當作吉祥之物上了餐桌。因個體太大,一般魚盤難以裝得下,只得截去中段,按頭左尾右呈“一”字拼擺在盤內,有頭有尾也算是“十全十美”了。自從對魚采取“分檔取料”以后,身價倍增,全身各個部分都可制成美味佳肴,魚肝和魚卵營養(yǎng)價值極高,被譽為“冬日進補之美味”;魚肉被制成刺身,鮮美異常;橘黃色的魚肝,被視為不可多得的海珍品,三五片清蒸鮟鱇魚肝售價上千日元,而且只有在高檔的料理店才能品嘗得到;魚卵(白子)如蓮子大小,珠圓玉潤,可制成檸檬醋味白子,身價不菲;鮟鱇魚皮可用味噌漬成美味魚皮肴;鮟鱇魚腮也可烤著吃;就連頰頭、鮟鱇尾翅也可作全烤吃。
鮟鱇魚在捕獲后,先行放血,然后裝箱冰鮮運往各地。日本人宰殺鮟鱇魚方式很奇特,因魚身黏滑很難固定,所以先用繩子將它懸吊起來,這樣還可判斷魚的鮮度,若魚尾向上翹者即是新鮮魚;若尾巴下垂軟弱無力者,則說明魚鮮度不佳。用一把鋒利的“小刃”(一種厚刃小刀)繞魚頭頸處旋一周,在切口處捏住魚皮往下一扒,即皮肉分離,將魚皮收拾好置冰箱待用。然后開膛,取出魚肝,小心別碰破魚膽,一般魚肝足有2斤重。取出魚卵、魚胃和魚腸等。剖開魚胃,說不定還能獲得尚未消化的小魚和小蝦呢!
現(xiàn)在日本的魚,可以單獨制成一席鮟鱇魚宴。
1、鮟鱇七道具:是由清蒸鮟鱇魚肝、檸檬醋味鮟鱇魚白子、味噌醬鮟鱇魚皮、燒烤鮟鱇魚鰓、頰頭全烤及被烤得干焦的鮟鱇尾翅等七種鮟鱇魚肴組成。日本菜肴非常講究色調的和諧,如一小碗檸檬醋味的鮟鱇魚白子,金黃色的檸檬醋上點綴著翠綠的蔥花,中間幾點鮮紅的辣椒醬,簡直是一件藝術品,令人爽心悅目。蘸著味噌醬、檸檬醋等調味料食用,有助于清理口腔、胃腸,刺激人們的味覺,使食欲更加旺盛。
2、活鮟鱇魚刺身:將活鮟鱇魚沿脊骨剔下魚肉,切成菲薄的粉紅色刺身,放入漏勺中,浸入冰水中。然后用冷水急沖,使鮮活魚片變成彎卷形狀,控凈水分置冰箱中。取平底瓷碗一只,碗底墊上三葉芹,上置冰塊,再放上鮮活鮟鱇魚刺身、紫蘇、紅蓼及山鮟鱇泥,同佐醬油一起上桌。食之魚鮮肉脆,味道好極了。
3、鮟鱇魚雜煮:用海帶、鰹魚干、時蔬、酒糟熬煮成高湯,放入鮟鱇魚肉、骨、白子、玉子豆腐、烤蔥段、松蘑、春菊,加上特制的味噌醬,鍋坐在炭爐上燒煮半小時,揭開鍋蓋香氣四溢。各種顏色的食品在鍋中翻騰,怎不叫人大快朵頤!
4、壽司:選用鮟鱇魚腹腴,它是全身脂肪最豐富的地方,用炭火略烤,待魚肉滲出油脂時,剁成魚茸,拌以蔥花和山崳果末。取海苔1張,鋪于壽司席上,將鮟鱇魚茸平鋪在海苔一端,再把舍利飯(壽司飯)均勻地放在魚茸上。將壽司席自一端卷緊成圓粒狀,切成3厘米長段,即成手卷壽司。食用時海苔的香味與鮟鱇魚的香鮮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酸甜適中,堪稱一絕。還有將壽司飯捏成一口大小,上覆大葉,蓋上鮟鱇肝片或白子,表面撒少許鹽,擠一點檸檬汁,即成鮟鱇握壽司,食時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