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上海,不知道“移民”兩個字。其實,上海就是個移民城市,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
移民來自四面八方,江浙一帶最多。真正的上海人住在浦東,說的是本地話,帶“呃”音,聽上去比上海話沉重。寧波人、無錫人、蘇州人,到了上海都不說方言,除非在自家人的小圈子里。蘇北人說上海話常常帶有鄉(xiāng)音,被人取笑。蘇北地方窮,逃荒來上海謀生的人社會地位低下,比如三輪車夫、剃頭師父等等。 總之,移民到一個新地方,三六九等,都想融入主體,首先融入語言。上海沒有美國式的“中國城”,挖一塊空間,讓中國文化不折不扣地填進(jìn)去,在上海可不行。
寧波飯店可以供應(yīng)寧菜,招待卻不講寧波話,否則被人看不起。可見,美國的寬容度要比中國大得多。
前不久和幾個加拿大洋朋友聚餐,聽到他們對印度移民的抱怨,其中一點(diǎn)是在公共場所大聲說外國話。在公眾場合說別人聽不懂的語言,在西方,被認(rèn)為是不禮貌的舉止。我們未受這種教育,以為那是“多元”。中國人大庭廣眾之下用國語高談闊論,在美國比比皆是。
記得有個朋友曾經(jīng)用開玩笑的方式說我不會吃飯,聽得我瞠目結(jié)舌。咀嚼時聲音很大,口里含著食物講話,說話聲音很響等等,都被認(rèn)為不文明。我爭辯說,這是中國人的習(xí)慣,表示吃得津津有味。朋友一笑了之,說道,他們小時候也吃得很放肆。言下之意,文明需要學(xué)習(xí)。
西方提倡多元,反對種族歧視,但并不意味著處處都是中國城。保留不同風(fēng)俗習(xí)慣和文化,是有范圍的。比較得體的是日本和中國的服裝,逢年過節(jié)“意思意思”?!岸嘣蹦軌蜃叨噙h(yuǎn)?恐怕就是一種點(diǎn)綴。